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ERCP技术应用在高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外壳手术法进行比较,为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后期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以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以传统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为76.7%(23/30);对照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为100%(30/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二次取石成功率为16.7%(5/30),剩余2例患者转为传统外科手术治疗。2组患者在整体治疗总有效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患者的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为(8.02±2.21)d、(10.88±3.34)d住;短于对照组患者的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12.77±3.25)d、(15.58±4.43)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技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该种治疗方法具有微创性、安全性、预后好等多种临床优势,可作为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术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8例70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术,观察其取石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1周肝功能变化、黄疸消退及住院时间,并与同期46例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ERCP组取石成功率为879%(51/58),并发症发生率为8.6%(5/58),黄疸消退时间为(7.2±1.5)d、住院时间为(9.2±2.6)d,而传统手术组分别为89.1%(41/46)、8.7%(4/46)、(14.3±2.9)d、(15.0±37)d。两组取石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RCP组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1),治疗后1周血TBIL和DBIL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对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安全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较传统的外科手术取石引流能减轻创伤、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采用ERCP治疗的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组),并与同期30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同种疾病患者(对照组)做比较。结果:治疗组插管成功率为90%(45/50);一次取石成功率88.89%(40/45),二次取石成功率11.11%(5/45);术后有6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一次取石成功率80%(24/30),二次取石成功率20%(6/30),术后有8例出现并发症。结论: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损伤小、取石干净、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ERCP在治疗与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因上腹疼痛或腹胀的病例84例,术前对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均行MRCP和ERCP检查,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84例患者中,其中非胆总管结石可疑患者44例,胆总管结石可疑患者40例,MRCP共检查出结石25例,ERCP检查出结石23例,同时行术治疗证实这23例存在胆总管结石;两种方法检查特异性与敏感性都比较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可疑患者首先行MRCP筛选,阳性者进一步ERCP检查,能确保治疗的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内镜(ERCP途径)治疗高龄患者胆总管巨大结石的可行性和护理操作配合。方法 40例高龄胆总管巨大结石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在密切监护下经十二指肠镜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发现胆总管结石后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机械碎石术(EML)取石,视具体情况留置鼻胆管引流。结果 38例取石成功,取石成功率95.0%,有11例行鼻胆管引流。乳头肌切口创面轻度渗血4例,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9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结论 ERCP途径(EST联合EML)治疗高龄患者胆总管巨大结石安全有效,娴熟的内镜操作技术、专科护士精心的术前准备、准确迅速的术中配合和监护,以及完善的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ERCP诊治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查E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重庆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MBED,对ERCP诊治胆总管结石的优势和弱点进行分析。结果诊断方面:ERCP对于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和97%;治疗方面:研究表明对于D〈1.0cm的小结石成功率97.6%;并发症方面:报道经过50万人次的观察,此上所说偶尔穿孔、出血、感染误吸的概率大概只有0.01%。不足:仍然有很多禁忌症。结论 ERCP诊断及其治疗技术具有简单、快速、痛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外科手术,是目前胆结石患者常采用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内镜逆行性的胰胆管造影(即ERCP)与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即EST)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280例患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对其施ERCP及EST联合取石手术。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手术后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 280例患者中,250例手术成功;取净结石的概率为100%;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d;并发症2例。结论手术前的充分准备以及手术后的精心护理有利于提高ERCP/EST相联合取石手术的成功率,并能对手术后各种并发症起到预防作用。2种方法联合有利于减轻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身体造成的创伤,且手术后恢复速度快,手术后住院时间短,因此,这种手术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胆总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引起胆道梗阻性黄疸及感染的原因之一。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作为胰胆管系统疾病较为直观的影像学检查,可较好地显示结石、肿瘤、蛔虫、畸形等病变及其准确部位。在内镜引导下行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胆管结石的疗效已被大量的实践所证实,而在EST的基础上进行取石术、机械碎石术又是治疗胆管结石的一个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时段2017年2月—2019年4月,研究对象是吉林市人民医院接收的88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纳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ERCP取石术)与对照组(常规外科手术)各44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血清指标、并发症及取石成功率.结果 两组术前血清...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选择性胆道插管成功后造影,根据乳头开口情况行乳头切开,在X线透视下用碎石器或碎石网篮碎石,网篮、气囊取石。结果:内镜下顺利插管并取石25例,插管困难而行针状刀切开后顺利插管并取石10例,经碎石器或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12例,失败1例。手术后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4例,引起胰腺炎1例。结论:ERCP对于诊断与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papillotomy,EST)的手术配合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窥镜中心自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期间行ERCP+EST取石患者的治疗过程。结果:6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成功实施56例行ERCP+EST+取石术,38例一次取净结石,18例二次取净结石,5例ERCP未成功,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ER-CP手术中护士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及熟练的术中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它是ERCP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刘翠霞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0):3024-3024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诊断明确为胆总管结石的50例患者进行ERCP+EST+取石术,必要时行鼻胆管引流(ENBD)。结果内镜下顺利插管并取石40例,插管困难而行针状刀切开后顺利插管并取石10例,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6%(48/50),术后并发症:出血2例(4%),急性胰腺炎1例(2%)。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严格筛选纳入从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归纳评估ERCP手术对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35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行ERCP治疗共347例,其中9例因一般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或无法配合而未予以实施ERCP治疗,其中3例因术中穿孔转为开放手术治疗。1次性取净结石者311例(89.6%),结石2次以上(含2次)取净者27例(7.8%),放置胆道支架者9例(2.6%)。ERCP术后总胆红素(61.7±103.8)μmol/L;直接胆红素(34.7±59.6)μmol/L;谷丙转氨酶(62.8±74.2)U/L;谷草转氨酶(48.3±61)U/L。术后2 h血淀粉酶(115±162)U/L,无统计学差异(P>0.05),24 h血淀粉酶(124.7±215.8)U/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寒战、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功能术后明显好转(P<0.05);术后平均住院天数4~6 d;出现并发症患者16例,其中急性胰腺炎占6例,急性胆管炎占5例,出血占3例,穿孔占2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显著,是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无痛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确诊86例胆总管结石者在静脉麻醉下先行ERCP检查,再采用EST或/球囊扩张、碎石网篮、取石网篮或/和球囊取石、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或/胆道塑料支架引流等治疗方法。
结果内镜下取石成功81例,成功率94.2%,失败5例。13例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症状轻微,无特殊处理。
结论无痛ERCP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有利于检查和治疗的顺利进行,安全有效,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RCP技术应用在高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提供建议。方法回顾分析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法将90例患者分组,50例患者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分为观察组;40例患者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1次取石成功的有32例,2次取石成功的有14例,4例取石失败的患者行PTCD手术。对照组40例患者行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黄疸消退时间为(8.91±2.55)d,平均住院时间为(10.34±3.53)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黄疸消退时间为(13.91±4.15)d,平均住院时间为(15.34±4.5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2例胆管炎、2例胆道出血和1例胆瘘,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出现4例胆管炎,4例胆道出血,2例胆瘘和1例胆管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技术能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更加适宜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8.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ERCP+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球囊/碎石网篮取石对25例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进行内镜下取石治疗,必要时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或胆道内置管引流(ERBD)。结果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2%(23/25),二次取石成功率为100%,并发症术后胰腺炎为4%(1/25),一过性淀粉酶升高为16%(4/25)。结论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好、并发症少、创伤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6月间收治的216例运用十二指肠镜及相关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经验。方法依据胆总管结石患者不同的年龄、病情、结石大小、部位及有无十二指肠憩室等情况选择不同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并胆源性胰腺炎及急性化脓梗阻性胆管炎者尽早进行相关操作,不能一次性取尽结石者放置鼻胆管引流;根据结石大小及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技术,如有乳头旁憩室者需注意乳头肌切开的方向和长度。结果 211例患者成功取尽结石,治愈率为97.7%。术后并发胰腺炎11例(5.1%),出现黑便2例(0.9%),十二指肠穿孔1例(0.5%)。结论 ERCP相关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和经济的。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临床护理路径在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志玲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5):722-723,726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12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和对照组,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方法,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路径组患者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健康知识、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和疾病的认知度,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