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引导下的小肠插管钡灌造影的诊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该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评价应用内镜引导下进行小肠钡灌造影的一种诊断小肠病变的方法。方法:共有30例病人应用了此项诊断方法,全部获得成功。结果:发现小肠淋巴瘤1例,Meckel憩室3例,回肠克隆氏病和回盲部癌肿各1例,空肠瘘1例。结论:该项研究为小肠疾病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快捷的诊断方法,它将成为小肠疾病诊断的一个首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胃镜引导下小肠钡灌肠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缩短小肠钡灌肠术导管置入到住的时间,使之满足于小肠出血部位诊断的临床要求。方法 应用电子胃镜引导插管术,导丝引导导管置入到住;小肠稀钡匀速灌注并摄片。结果 将导管送达十二指肠的时间平均6min。整个造影过程平均耗时仅28min。小肠出血稀钡造影阳性发理率为85.7%(36/42)。结论 小肠钡灌造影对小肠出血部位的诊断率高,在胃镜引导下,使导管置入快速而准确,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小肠出血病因中肿瘤占首位(27/41),良性多于恶性,其次为血管病变、小肠憩室、克罗恩病;通过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99mTc—RBC扫描、胶囊内镜及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等技术,41例均找到病灶,进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结论:小肠出血病因肿瘤占首位,其次为血管病变、小肠憩室、克罗恩病。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具有诊断价值,其灵敏性、准确性尚需系统的大宗的临床资料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1997-09~2004-04采用胃镜置管小肠钡灌造影诊断小肠疾患2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肠出血4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宏伟 《临床医学》2008,28(11):16-17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4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3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原因以肿瘤为多见(22例,占51.16%),其余依次为血管病变(9例,占20.93%),炎性肠病(8例,占18.60%),小肠憩室(4例,占9.30%)。经胃镜检查诊断4例,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诊断6例,DSA检查诊断4例,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诊断29例。结论肿瘤是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小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肠出血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肠出血的血管造影和小肠钡灌肠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小肠出血诊断准确性。方法:3-20天内对20例小肠出血进行血管造影和小肠钡灌肠二种检查。结合手术和病理所见,对照血管造影和小肠钡灌肠的表现,就其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血管造影和小肠钡灌肠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和75%。结论;血管造影和小肠钡灌肠二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可大大提高小肠出血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胃镜下插管小肠双重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疾病的检出率随着胶囊内镜、双气囊套管小肠镜的应用而提高,但由于经济、操作等原因胶囊内镜、双气囊套管小肠镜还不能普及。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仍是诊断小肠疾病的最常用方法,传统采用导管法小肠灌肠造影,由于该方法操作烦琐,插管成功率低,临床上难以推广。我们自1998年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并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选择1991年1月2002年5月本院73例隐源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选择Olympus电子内镜系列,Seldinger’s血管造影,小肠钡灌及剖腹探查配合术中内镜检查了解消化道出血原因。结果从出血部位分为: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出血19例,占26.2%;十二指肠水平部以下包括空肠、回肠出血51例,占69.9%:结肠出血3例,占3.9%。从病变性质可分为:平滑肌瘤12例,占16,4%;肉瘤2例,腺癌12例;占16,4%;钩虫病10例,占13,7%;血管畸形10例,占13.7%;腺瘤6例,占8,2%;壶腹癌3例;胃癌4例;溃疡4例;恶性组织细胞疡(简称恶组)2例,憩室4例,其他克罗恩病1例,错构瘤1例,缺血性肠炎1例,类癌1例。检出方法:胃镜9例,十二指肠镜2例,小肠镜25例,小肠钡灌15例,血管造影17例,结肠镜2例,剖腹探查配合术中内镜检查3例。结论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平滑肌瘤、肉瘤,腺瘤、癌,钩虫病,血管畸形等;出血部位主要在小肠。诊断需结合病史合理选用1种或多种检查方法,必要时剖腹探查配合术中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问题。方法 :对 2 1例小肠出血的住院患者 ,分别进行小肠气钡造影、99m锝核素扫描、选择性血管造影、剖腹探查及病理检查等。结果 :在小肠出血的病因中 ,肿瘤 11例 ( 5 3 % ) ,憩室 7例 ( 3 3 % ) ,息肉 1例( 5 % ) ,血管畸形 2例 ( 9% ) ;在诊断方法中 ,8例为小肠气钡造影、5例为选择性血管造影、4例为99m锝核素扫描、1例为纤维结肠镜。结论 :引起小肠出血的病因以肿瘤为多见 ,憩室次之。小肠气钡造影、99m锝核素扫描及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原因不明的小肠出血应及时进行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0.
任权  黄涛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2):174-175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及其系膜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26例原发性小肠及其系膜恶性肿瘤检查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性小肠及其系膜的恶性肿瘤诊断困难,误诊率极高。结论 提高对其疾病的认识,早期合理选择低张性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小肠稀钡灌肠、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十二指肠镜、ERCP、腹部B超、CT或胶囊内镜等检查,能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地研究在小肠可疑性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和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诊断得以确诊的50例小肠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本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观察组)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是92.0%,对照组的检出率是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肠可疑性肿瘤疾病的诊断中,与传统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检出率更高,可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由于小肠曲折冗长,一直缺乏有效检查手段。小肠病变以隆起性病变为主,目前影像学检查以小肠双对比造影为主,近年随着多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仿真内镜在空腔脏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两者的价值比较需要进一步明确。目的:评价CT仿真内镜与双对比造影检查在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取离体猪小肠标本,于内壁模拟大小分别<5mm及5~10mm,10~15mm类圆形隆起性病变,先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工作站进行CT仿真内镜成像,然后进行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由资深医生采用单盲法评价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自信度及正确率。结果与结论:对标本<5mm组的病变,小肠双对比造影技术的自信度级别优于CT仿真内镜技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较大病变的小肠息肉,两种诊断方法的自信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T仿真内镜与小肠双对比造影检查对小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各有优势,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其迂曲、折叠、深在的解剖特点一直是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盲区。常规检查小肠钡灌、CT、同位素扫描、选择性肠血管造影(DSA)等对小肠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继胶囊内镜问世后的双气囊电子小肠镜能全面、彻底、无盲区地检查整个小肠,极大地提高了小肠疾  相似文献   

14.
由于小肠曲折冗长,一直缺乏有效检查手段。小肠病变以隆起性病变为主,目前影像学检查以小肠双对比造影为主,近年随着多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仿真内镜在空腔脏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两者的价值比较需要进一步明确。目的:评价CT仿真内镜与双对比造影检查在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取离体猪小肠标本,于内壁模拟大小分别〈5mm及5-10mm,10-15mm类圆形隆起性病变,先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工作站进行CT仿真内镜成像,然后进行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由资深医生采用单盲法评价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自信度及正确率。结果与结论:对标本〈5mm组的病变,小肠双对比造影技术的自信度级别优于CT仿真内镜技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c0.05)。而较大病变的小肠息肉,两种诊断方法的自信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T仿真内镜与小肠双对比造影检奁对小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各有优势,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改良低张气钡双重数字胃肠造影提高小肠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182例小肠造影病例。利用改良电脑遥控自动灌仪,进行灌注调配好的钡剂约600-800 mL、气体约300-500 mL,迅速而均匀调节钡剂及气体进出量,充分显示小肠黏膜并进行摄影。结果(1)正常163例:肠黏膜皱襞清晰、完整,管壁光滑、柔软;(2)小肠克隆病2例:小肠黏膜增粗、变形、破坏,呈结节状或卵石征;(3)占位病变5例:直接X线征象为充盈缺损征,呈圆形或椭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凹凸不平并见浅而不规则龛影,局限性黏膜破坏,管壁僵直;(4)吸收不良综合征4例:肠壁张力增高,管腔痉挛缩小,肠蠕动增强;(5)蛔虫症6例:肠腔内可见一至数条细长状充盈缺损;(6)小肠粪石1例;(7)Meckle憩室1例。结论应用改良低张气钡双重数字胃肠造影能够很好地控制钡剂和气体的量,充分地显示小肠黏膜皱襞,且能显示微小病变,能够大大提高小肠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enteroscopy,DBE)与小肠稀钡灌注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检出率以及对小肠基本病变的病因诊断准确率,评估2种检查方法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130例经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但仍疑为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行DBE和插管式小肠稀钡灌注检查。结果:130例患者中,DBE对小肠病变的整体检出率为72.3%(94/130例);小肠钡灌为60.0%(78/130例)。DBE的病因诊断准确率高于小肠钡灌。结论:DBE通过经口腔和经肛门两种进镜方式结合,能完成对全小肠检查;小肠稀钡灌注法对小肠肠腔内占位性病变、狭窄性病变、以及结构性病变有一定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小肠稀钡灌注法可作为DBE检查前筛选性检查,对小肠镜进镜方式选择提供有效的帮助;DBE对小肠疾病诊断准确性优于小肠稀钡灌注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的原因和诊断方法。[方法]对29例经手术治疗的小肠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原因中肿瘤占37.9%.血管畸形31%.憩室10.3%.出血部位在空肠10例.回肠19例。16例患者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10例(62.5%)与手术结果相符,5例术中肉眼找不到出血部位惠者结合内镜检查明确诊断.1例经动脉注射美蓝溶液确诊。[结论]正确诊断小肠出血要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血管造影、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等.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小肠疾病比较少见,特别是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3%~6%,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较理想的检查手段,易漏诊,诊断较困难。目前,在诸多检查方法中,插管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是小肠病变检查方法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插管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能清晰地显示小肠病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为小肠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和佐证,本文收集了52例插管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系指经过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小肠放射学检查如小肠钡餐造影或小肠钡灌肠检查,无明确病因的持续或者反复胃肠道出血。其发病率在消化道出血中约占5%。0GIB的出血部位多位于小肠,常规内镜和传统检查方法对其诊断价值有限。胶囊内镜的出现开创了全小肠直视性检查的先河。且患者毫无痛苦,从而对小肠病变的诊断有了很大的提高。本院在2004年5月-2008年10月间对3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胶囊内镜检查,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施多模态MR小肠造影检查、CT小肠造影检查,以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定性诊断结果,分析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并比较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对不同部位小肠肿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在70例小肠肿瘤中,经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确诊50例小肠恶性肿瘤、20例小肠良性肿瘤。根据诊断金标准,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肠肿瘤定性诊断中,多模态MR小肠造影、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与手术及内镜病理诊断结果间的一致性均为高度。多模态MR小肠造影与CT小肠造影对十二指肠、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