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颌骨病理性骨折偶尔与牙源性囊肿有关。本文报道2例下颌牙源性角化囊肿刮除术后的病理性骨折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颌骨大型单房或多房牙源性角化囊肿在内窥镜辅助下行精准微创刮治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下颌骨大型单房或多房的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在内窥镜辅助下口内切口行微创刮治。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囊腔和颜面部变化,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7例患者术后随访14~36个月,无囊腔范围增大,无局部感染发生。其中完全恢复14例,稳定无进展3例,总有效率达100%。17例患者,均未行二期手术,未见囊肿复发。结论:内窥镜辅助下精准微创刮治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角化囊肿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牙源性肿物,多见于颌骨,特别是下颌支和下颌体,罕见在软组织中发生。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颞下窝软组织中的外周性角化囊肿,并结合文献,对外周性角化囊肿的组织来源及临床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刘益龙 《口腔医学》2001,21(2):62-62
根尖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 ,多发生于颌骨某一区域 ,但波及一侧的下颌骨巨大根尖囊肿 ,临床罕见 ,兹报告 1例如下 :患者陈×× ,男 ,32岁。因右下颌包块 1年余伴快速增大 1月就诊。患者于 10年前右下颌后牙反复疼痛 ,经抗炎治疗后均好转。面检 :右下颌双尖牙区皮肤隆起明显 ,局部按压柔韧感 ,无明显压痛 ,口内 :6残根 ,5 4远中舌侧倾斜 ,松动 (- ) ,7 3颊侧牙龈隆起。 82缺失 ,舌侧龈正常 ,口底粘膜无隆起 ,开闭口活动正常 ,口唇无麻木。右下颌骨X线片示 :7 3根区有一巨大阴影 ,大小约 2 5cm× 5 0cm ,边缘整齐 ,距下颌骨下缘约 …  相似文献   

5.
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1999年10月至2004年10月61例经减压术治疗的下颌骨大型角化囊肿病例.随访6个月~5a,进行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在全景片上测量减压术后病灶的长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计算Fisher确切慨率。结果: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肿周同骨质再生改建,囊腔逐渐缩小.被推移的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恢复至正常位置,倾斜移位的牙长轴逐渐纠正减乐术后引流期维持6~23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减压术治疗颌骨大型角化囊肿的有效率为91.8%,单房型角化囊肿的疗效优于多房型,不同年龄组间的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本组资料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结论:减乐术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科收治青少年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6例。男、女各3例。年龄13至28岁,初次治疗均行彻底刮治术。观察时间2—11年,平均六年。5例至今未复发,1例术后3年复发,采用了部分截骨及游离植骨术,术后三年已做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7.
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3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探讨其在下颌骨功能性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治疗的30例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开窗减压术病例,所有病例均经2年以上随访,根据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总有效率95%。结论: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是保存下颌骨形态及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复发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总结33例颌骨内复发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特点。结果手术时残留囊壁或有子囊残留易复发,术后应长期随访。结论术前应明确临床分类和病理分型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表皮样囊肿为良性瘤样病变,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胚胎时期遗留于组织中以及创伤性植入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有关。最常见的骨内部位是指骨和颅骨。发生在颌骨内的表皮样囊肿临床上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下颌骨内伴有一埋伏牙的表皮样囊肿,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颌骨内表皮样囊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0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方法对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之前发表的可查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做比较。结果 27例患者诊断为症状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典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以50~70岁年龄段为发病高峰;女性患者多见;罹患侧别以右侧居多;以单侧Ⅱ、Ⅲ支单独受累常见;7例患者存在家族病史;约有19.8%的患者至少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等系统性疾病中的一种。结论就诊患者需行必要的神经系统及影像学检查,以排查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可能。经典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疼痛特点、发病年龄、性别、罹患侧别、分支等分布规律与之前相关文献报道接近一致。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等疾患在就诊患者中高发,可能为三叉神经痛发病的诱发因素,但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CO2 冷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5 6例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 ,手术显露相关神经末稍 ,- 5 0℃进行 4个冻融周期 ,每次间隔 2min。结果 局部麻木感在术后 2个月内恢复正常 ,4个月止痛率 10 0 %。 6个月内无效率为 1.79% ,5年内复发率为 3.75 % ,5年以上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CO2 冷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简单、安全。对神经组织的破坏是可逆性的。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effects of peripheral cryoneurotomy on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trigeminal neuralgia (TN) who had been treated by a single surgeon over a ten-year period. The results of 5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 total of 102 cryoneurotomies were documented. The age at first cryofreeze was 64 (30-92) years with 24 males and 31 females. Thirty-five had primary TN and 20 secondary TN. The first cryofreeze resulted in 28.2 (5-144) pain free months. Twenty-nine had a second freeze which lasted 34 (2-100) pain-free months and 13 had a third cryofreeze which lasted 26 (1-108) pain free months. Two patients had further freezes. Thirty-four of the primary TN patients had prolonged freedom from pain with one dying perioperatively. The 20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TN had shorter period of pain relief (p < 0.05) and one committed suicide. The procedure of peripheral cryoneurotomy is recommended for older, unwell patients with primary TN that is refractory to medical or neurosurgical treatments. It is less effective for dysaesthesia secondary to traumatic nerve injuri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三叉神经病理性疼痛致病关键转录分子,筛选参考三叉神经痛发病的关键分子。方法 :构建大鼠三叉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即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distal infraorbital nerve, IoNCCI),观察动物行为并收集三叉神经节进行RNA-seq转录组学分析。采用StringTie对基因组表达进行注释和定量,进一步计算基因和转录本的FPKM。使用DESeq2进行组间比较,设置筛选条件为P<0.05和差异倍数(fold change)>2及<0.5,筛选差异基因,采用火山图和聚类图进行展示。应用clusterProfiler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术后第5天(POD5),大鼠抓挠面部行为上升达到峰值;术后第7天(POD7),von-frey值降到最低,提示大鼠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RNA-seq分析IoN-CCI大鼠神经节,发现显著上调的信号通路包括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黏附、补体及凝血级联通路;显著下调通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调控通路;Cacna1s、Cox8b、Myl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局麻下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为预防或减少术中发生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412例局麻下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病例,其中297例术前未使用阿托品,115例术前肌注阿托品,统计心电监护记录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新发窦性心动过缓81例(19.7%),出现窦性停搏13例(3.2%),发生阿斯综合征2例(0.4%),出现心源性休克症状5例(1.2%)。其中阿托品组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55例,窦性停搏8例;未用阿托品组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26例,窦性停搏5例,术前使用阿托品对减少术中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本组病例中出现窦性心动过速93例(22.6%),出现新的房性期前收缩66例(16.0%),室性期前收缩59例(14.3%);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0.7%);心房纤颤1例(0.2%)。结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可以出现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术前注射阿托品不能避免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加强术中心电监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鼠三叉神经痛脑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及其生理作用。方法 取Wister大鼠 37只,分为实验组 20只,生理盐水组 10只,空白对照组 7只。建立鼠三叉神经痛实验动物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测定β内啡肽含量。结果 实验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P<0 01。结论 脑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明显降低是引起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应用放大镜和内镜观察血管神经压迫的准确率,从而评价术中内镜应用的价值。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6月间,对130例临床明确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采用2.5倍放大镜直视和30°内镜观察血管与神经的关系,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放大镜直视观察105例与内镜结果一致,血管辨认率为85.37%(105/123),经30°内镜观察责任血管辨认率达100%(123/123)。内镜观察血管—神经关系,无血管压迫为3.25%(4/123),可疑压迫为36.59%(45/123),明显压迫为60.16%(74/123);责任血管:小脑上动脉52.10%,小脑下前动脉21.01%,椎动脉5.04%,岩静脉1.68%,多血管15.13%,不明来源血管5.04%;压迫部位:神经入脑干区44.54%,脑池段42.86%,近马氏沟段2.52%,平行3.36%,2个区域以上6.72%。结论:MVD术中应用内镜,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并确定减压效果。但术中仍需注意深度和方向,避免尖端损伤神经或血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etrodotoxin-resistant,TTX-R)hNaV 1.8钠通道蛋白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痛支神经中的表达水平,探讨TN的发病机制和为TN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靶标。方法以12例原发性TN第三支痛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下牙槽神经、舌神经为研究对象,以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患者的正常下牙槽神经1例为阴性对照,肌肉组织1例为正常对照,鼠背根神经节为阳性对照,与制备的hNav 1.8钠通道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反应,并对两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研究hNaV 1.8钠通道蛋白在TN患者患支中的表达水平。结果hNaV 1.8钠通道蛋白在TN患者患支神经中均存在表达,且痛支神经中的表达多于非痛支神经(P<0.01),而正常下牙槽神经及肌肉组织中无表达。结论hNaV 1.8钠通道蛋白在TN患者痛支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TN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虚拟内镜技术在三叉神经痛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虚拟内镜软件Stlview,将三叉神经痛临床教学内容通过虚拟内镜技术呈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实习生中选取虚拟内镜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各12人,保证2组学生年龄、性别匹配均衡。教学结束后,通过理论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对所教学的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虚拟内镜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显著差异(P=0.289),但在综合能力考核方面,虚拟内镜教学组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P=0.039)。问卷调查显示,虚拟内镜教学组在三维空间感、学习主动性、教学互动性以及学习趣味性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结论:虚拟内镜技术在三叉神经痛临床教学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判断血管神经压迫(NVC)程度的准确性,评价其对微血管减压(MVD)手术适应证判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32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行MVD。根据患者术前MRTA表现对NVC分级,并与术中NVC对比,采用Kappa(SPSS14.0)检验术前MRTA与术中NVC的一致度。根据术后随访情况将疗效分级,并分析术前不同NVC分级的患者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 322例患者术前MRTA提示的NVC情况与术中表现无明显差异(χ~2=6.182,P=0.103>0.05),两者具有较高一致度(Kappa=0.811)。术后随访,277例患者(86.0%)术后疗效为优,27例患者(8.4%)为良,18例(5.6%)为差。术前NVC 0-1级的患者MVD有效率(疗效为优)81.8%(95/116),术后NVC 2-3级的患者有效率为88.3%(182/206)。结论术前MRTA提示神经受压较为严重的患者(NVC 2级和3级)MVD术后获得较好疗效,为MVD的明确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