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为临床的常见证之一。《伤寒论》中论述的痞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种症侯,其病因病机虽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不同,但总的病机都是胃气壅滞。如果心下痞硬疼痛者则名结胸,若仅觉心下烦闷不舒,不硬不满者则名为“心下支结”,此二证均不属于痞证范围。关于痞证的成因,《伤寒论》中多认为是误下所致,如《伤寒论》中所述:“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依痞也”。(13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及入里则作痞”。(151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五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按之自濡等证,但其证治与组方各有所异。本文试将自己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方的证治组方规律、临床运用谈几点意见。五泻心汤证治组方规律五泻心汤所治皆以心下痞满,按之自濡为主证。如论中第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但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各方证治及组  相似文献   

3.
瓜蒂散属涌吐剂,由瓜蒂、赤小豆组成,主要功能是涌吐痰涎宿食。古代医家对此方有诸多论述。《伤寒论》太阳病篇166条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用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为散,合治之。”仲景将本条诸症之病机归为“胸中有寒”,痰饮之类阴邪阻塞于胸。《伤寒论》厥阴病篇355条云:“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  相似文献   

4.
三泻心汤均出自《伤寒论》。原文三泻心汤治疗“心下痞”,何为痞?《诸病源侯论》曰:“痞者,心下满也。”《伤寒论诠解》谓之:“痞之表现,既非胸闷,也非腹胀,而是自觉在心下有痞满堵塞之感,但按之濡软,因其并无有形之邪滞结,只不过气机痞塞之故。”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重在辨证,但在辨证过程中,常常遇到看似某证,而本质上又决非某证的难辨之证,我们称之为疑似证。辨疑似证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谨列举几例做一探析。1辨桂枝证疑似证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于原文叙证简单,未言病机,故后世医家对此阐发,各有见解,以致后学者临证时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7.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8.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中的一首名方,载于138条之下,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原方组成: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瓜蒌实大者一枚。方中瓜蒌实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黄连泻热降火,除心下之痞;半夏降逆消痞,散心下之结。半夏...  相似文献   

9.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临床经验,讨论了《伤寒论》热痞的病机、诊断和治疗。认为热痞的病机为热聚气窒、病在于胃;发热、二便、舌苔是辨证的重要依据;苦辛泄热开郁为热痞治疗大法;热痞与胃虚寒热互结之痞、热痞兼阳虚在辨治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 ,指出《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色为据经释论 ,以《内经》、《难经》理论为指导思想。首提“半表半里证”;首提太阳府病说 ;首次详析伤寒方药之治则 ,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理论将《伤寒论》之治则及配伍方法作了理论性的概括 ;阐释病机 ,在应用六经辨证法的同时 ,亦结合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方法 ,是虽无八纲辨证之说 ,然已有八纲辨证之实 ,进一步揭示和丰富了《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水饮证治,最早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将其分为“水气”和“痰饮”两大门类。所谓水气者,乃指人体内之水液代谢失常,不循常道,潴留阻遏,影响气机运行而产生的种种病变。如《伤寒论》40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162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356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相似文献   

13.
辨证知机、审机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系统总结外感热病的病证演变规律,借外感以论杂病,载有112首经典方剂,倡导“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本文基于“机”之本义,从“微义”“关义”“宜义”3个角度出发,例举《伤寒论》六经辨证思维,“以方带证”分析经方的方证衍化关系及内涵,探讨《伤寒论》中所蕴含的辨证知机思维。本文强调在临床实践中,辨证知机,见微知著,洞烛先机,识机于病象之先,防患于未然;辨识机关,执简驭繁,洞悉病证之机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辨识机宜,把握时机,见机而作,乘机用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从辨证知机的角度解读《伤寒论》,为应用《伤寒论》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14.
仲景妇人杂病篇泻心汤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妇人杂病篇泻心汤之辨析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童丽《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第7条云:“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对其中之泻心汤,条文后载为惊悸篇中之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58条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中医治病之总纲。纵观《伤寒论》全文,可见自愈证遍及各篇,它显示了人体对疾病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痊愈力的威力。(伤寒论)所述各种自愈证中,有自汗出而愈者,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仅停,必先振票,汗出而解。”有自翩血而愈者,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觑者愈。”有自下血而愈者,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有下利而愈者,如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载有五首名为“泻心汤”的方剂,均是针对“心下痞”这个主证而设,其中半夏泻心汤最为重要。该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了泻下药,致使脾胃虚损,外邪乘虚而入,从而形成的寒热错杂、心下虚痞的证候。 心下,主要指胃脘的部位,实际是对胃、肠的统括;痞,是一种自觉满闷的症状,但并不痛。《伤寒论》说是“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可见这“痞”并不是实邪阻滞的结果,按之软而不坚,故说“虚痞”。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还用本方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18.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心下痞”以“热”为主要病机,但由于发病原因、病理变化和人体正气盛衰等差异,而有兼寒兼虚兼实的不同,在治疗上多以清、和为主,根据兼证配以温、补、泻诸法。或苦辛相合,或寒温并用,或攻补兼施。五泻心汤方,药仅十味,由于其组方严密,标本兼顾,虚实兼施,配伍灵巧,随证施治,疗效显著。 1、大黄黄连泻心汤——火热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本方主治邪热内陷心下所致的热痞。《伤寒论》对此证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提了一脉一证。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候中焦;“浮”在此泛指阳脉,关上见阳脉,反映了中州有火热之邪。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即心下虽然痞塞,按之却柔软不痛。此非实邪结聚,乃胃气壅滞之故。如把一证一脉联系起来分析,不难看出有  相似文献   

20.
大青龙汤证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