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亚甲基二砜四胺 (毒鼠强 ) ,为有机氮化合物[1,2 ] ,化学性质稳定 ,体内停留时间长是 5 0~ 6 0年代的剧毒杀鼠剂 ,毒性强 ,为氟乙酰胺的 3~ 30倍[3 ] ,对大多数哺乳动物也有剧毒并易致二次中毒 ,故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4 ] 。事实上 ,该药禁而未止 ,民间商贩兜售的各种剧毒鼠药 ,成份中往往含有毒鼠强[4 ] 。现将我们参加治疗并经毒物分析证实的 15例急性毒鼠强中毒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15~ 6 2岁 ,中毒途径均为胃肠道中毒 ,其中误食 6例 ,自杀 4例 ,他人投毒 5例。发病时间 :15例进… 相似文献
2.
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报告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急性中毒22例,中毒突出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癫痫样抽搐;部分严重中毒者尚有恢复期后的继发癫痫样大抽搐发作,脑电图检查显示有棘波;1例于恢复后出现短暂的精神障碍.22例全部治愈.对药物毒性、中毒机理、诊断和治疗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集体中毒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国高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1,7(2):88-89
为进一步提高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 (毒鼠强 ,4 2 4 )中毒 (acutetetramineintoxication ,ATI)的诊治水平 ,特将我院于 2 0 0 0年初参与救治的一起ATI集体中毒的 2 2例 (经毒物分析证实 )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2 2例均为男性 ,农民。年龄 10~ 50岁 ;30岁以下占 19例 ,其中儿童 4例。均在进食混有 4 2 4的食物后集体发病 ,服毒量无法估计。发病前均健康 ,无高热、神经精神病或癫疰间 病家族史。其中 5例因持续性强直性抽搐惊厥致呼吸循环衰竭于30~ 12 0min后死亡 ,来不及作任何诊… 相似文献
4.
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毒鼠强)毒性极强,中毒患者多因频繁抽搐或强直性惊厥导致呼吸衰竭,死亡率极高。我院自2001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毒鼠强中毒病例116例,经合理选用大黄胃管注入、维库溴铵持续泵注、血液灌流、高压氧治疗,全部抢救成功,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16例毒鼠强中毒患者(男65,女51),年龄15~36岁85例,37~60岁31例。其中36例为散发病例,80例为群发病例。患者食服至发病时间最短为5min,多数为15~45min。就诊时间为发病后30min~12h。首发症状多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昏、乏力,严重者随即出现躁动不安、眼球上翻、口吐… 相似文献
5.
荣爱红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4,10(4):213-213,240
本文总结我院自 1997年 5月~ 2 0 0 3年 10月共抢救四亚甲基二砜四胺 (毒鼠强 )急性中毒 6 0例 ,其中 32例重症患者应用血液灌流 (HP)抢救治疗、取得满意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非血液灌流组 2 8例 (男 5、女 2 3) ,年龄 14~ 4 0岁。血液灌流组 32例 (男 8、女 2 4 ) ,年龄 16~ 4 9岁。 6 0例中服毒 31例、投毒 18例、误食11例。从发现症状到我院就诊时间为 0 .5~ 30h。临床表现 患者均于接触毒物后 10~ 30min发病 ,出现恶心、呕吐、头晕 ,随后全身抽搐 ;重者表现为突发全身持续的强直性或阵发性抽搐 ,全身紫绀 ,昏迷。 15例频繁… 相似文献
6.
四亚甲基二砜四胺 (毒鼠强 )急性中毒后发病快 ,病死率高 ,是较为凶险的危重症之一。本文就急性毒鼠强中毒的特点及治疗做一探讨。临床资料我院 2年中收治各类急性中毒 182例 ,经病史及毒物鉴定诊断为毒鼠强中毒 2 0例 (男 8,女 12 ) ,年龄 17~ 6 8岁。误服中毒 2例 ,不明原因中毒 2例 ,自服中毒 16例 ,染毒到治疗干预 0 .5~ 2h。由于毒物为市场禁售药物 ,剂量无法统计。 2 0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呈发作性抽搐 ,癫痫大发作为主要表现 ,既往无类似发作。部分病例能够提供明确的毒鼠强染毒史 ,对不能明确染毒史而疑及此类灭鼠药中者 ,取血液… 相似文献
7.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氟乙酰胺混合中毒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灌流 (HP)是目前临床抢救各种急性中毒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之一。笔者在抢救 16例重症四亚甲基二砜四胺 (毒鼠强 )、氟乙酰胺混合中毒患者的过程中 ,积极采用重复HP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病情危重的毒鼠强和氟乙酰胺混合中毒患者 16例 (女 5 ,男 11) ,年龄 8~ 4 4岁 ,平均17.7岁。患者均因食用含有毒物的早点而中毒 ,中毒后 30~ 6 0min发病 ,临床表现 :以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 ,全部患者有抽搐和呼吸抑制 ,其中伴深度昏迷者 14例 ,5例患者因呼吸抑制严重需呼吸机支持 ,肉眼血尿、消… 相似文献
8.
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48例集体中毒的抢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抢救一起 4 8例因进食含有四亚甲基二砜四胺 (毒鼠强 )的包子而集体中毒的患者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4 8例中男性 31例 ,女性 17例。年龄 5~ 79岁 ,平均 2 7.3岁 ,进食含毒鼠强包子少则 1个 ,多则 6个 ,平均 3.4个。中毒发病时间 8~ 4 0min ,平均 17.6min。临床表现 轻度中毒 39例 ,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头痛、心慌及全身无力 ;中度中毒 7例 ,除上述表现外 ,均有阵发性抽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 ;重度中毒 2例 ,有昏迷、呼吸不规则、双肺湿罗音、心律失常及四肢强直性抽搐。心电图以窦性心动… 相似文献
9.
血液净化治疗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血液净化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的疗效 ,并比较血浆置换和血液灌流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血液净化方法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 ,比较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APACHEⅢ评分、脑电图评分、血中毒鼠强浓度的变化 ;同时比较血浆置换组和血液灌流组治疗后血中毒鼠强浓度下降值、病人神志清醒时间、抽搐停止时间及脑电图恢复正常时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APACHEⅢ评分、脑电图评分、血中毒鼠强浓度 ,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血液灌流治疗后血中毒鼠强浓度下降值、病人神志清醒时间、抽搐停止时间、脑电图恢复正常时间 ,与血浆置换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液净化确实能较快清除血中的毒鼠强 ,而血液灌流比血浆置换能更有效地清除血中的毒鼠强 ,临床血液净化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时 ,宜以血液灌流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致心肌损害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44岁。因突发性抽搐半小时急诊入院。抽搐始于眼睑及面部肌肉 ,继之四肢强直性抽搐 ,持续约5min ,自行缓解 ,但发作频繁 ,意识丧失 ,口吐白沫。既往体健。体检 :P 2 8次 /min ,R 4~ 5次 /min ,BP 60 /3 0mmHg ,深昏迷 ,双侧瞳孔各 3 .5mm ,对光反射消失 ,唇绀 ,呼吸浅慢 ,双肺无罗音 ,心率 2 8bpm ,心律不齐 ,四肢肌张力正常 ,双侧Babinski征阴性。心电图 :Ⅲ°房室传导阻滞。疑为鼠药中毒。给予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 ,65 4 2 ,安定及 2 %甘露醇 ,同时洗胃 2 5 0 0 0ml,并将胃内容物和静脉血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检… 相似文献
11.
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致神经精神障碍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近两年收治四亚甲基二砜四胺 (毒鼠强 )中毒 75例 ,其中有神经精神障碍者 12例 ,占 16 %。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男 5例 ,女 7例。其中幼儿 5例 ,中小学生 3例 ,成人 4例。自服者 7例 ,有明确的服毒史 ,能说出品名、性状或颜色。误服者 5例 ,均被问及有进食被涂抹了鼠药的食品、瓜果史 (本地市场常售鼠药经公安局技术科鉴定主要成分为毒鼠强者有13种 )。临床表现 毒鼠强能被口腔粘膜吸收 ,从入口到发作时间约为数分钟到数十分钟 ,先有头痛、眩晕和步态不稳 ,几十秒后就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及全身频繁的抽搐 ,间隔数分钟或数十… 相似文献
12.
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患者血清酶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 (ATI)患者血清酶变化特点、演变规律 ,探讨其变化与中毒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 :动态观察ATI 6 2例 2周内血清中CK、CK MB、AST、ALT、LDH、α HBDH水平。根据临床表现分轻、中、重三组 ,进行组间酶峰值比较。结果 :CK、CK MB升高迅速 ,峰值出现早 ,恢复快 ;LDH、AST、ALT增高亦快 ,峰值稍迟 ,恢复稍慢 ;α HBDH恢复最慢 ,三组间酶的峰值比较 ,中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 ,重度组明显高于中度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TI对人体组织损害广泛 ,患者不同血清酶 ,有明显不同变化规律。中毒程度越深血清酶越高 ,动态观察血清酶变化有助于估计ATI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0年11月~2007年2月收治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并横纹肌溶解4例,横纹肌溶解症(Rhahdomyolysis,RM)是指可逆或不可逆的横纹肌细胞受损后使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细胞内物质如蛋白、离子、酶物质释放入血,最后从尿中排出。RM致急性肾衰竭(ARF)的发生率为20%~33%。现报道4例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74岁。3d前因煤气中毒后出现头晕、言语不清,胸闷,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尿量减少,无大小便失禁。在外院治疗期间发现心电图、肾功能异常,1d前出现无尿、恶心。遂来我院,入院后检查BP132/78mmHg,左臀部及大腿、右踝部肿胀,左臀部皮肤青紫;心…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北方地区,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ACMP)较多见,以冬季多发,因急性一氧化碳并发横纹肌溶解症(Rhahdomyolysis,RM)患者比较罕见,近年来多有报道,现就我院1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DEACMP)并RM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Duloxetine (Cymbalta) is a potent 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pain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Cymbalta delayed-release capsules contain Duloxetine HCl equivalent to 20, 30, 60?mg of Duloxetine. The ingestion of high quantities of Duloxetine may have serious outcomes such as venous thrombosis, causing cardiac respiratory arrest. The Authors outline a case report of an elderly woman,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found dead in her apartment. The cause of death was attributed to acute massiv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due to acute intoxication of Duloxetine bought the day before. The thesis supported by the authors and confirmed by the data from other studies is that a massive intake of Duloxetine drug increases considerably the medication's side effects such as somnolence, dry mouth, fatigue, insomnia, dizziness, constipation, considerable increases in recumbent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a small decrease in heart rate. 相似文献
16.
Acute ischemic proctitis is an extremely rare clinical entity. It is mainly described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atherosclerotic
and cardiac risk factors who present with low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the setting of hemodynamic instability. Previous
reports of ischemic proctitis suggest that rectal resection is not necessary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We present
four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proctitis that required complete proctectomy. All patients had large vessel atherosclerosis with
rectal bleeding and sepsis as the presenting signs and symptoms. Three of four patients underwent complete proctectomy as
the initial procedure. The fourth patient underwent complete proctectomy five days after the initial intervention. Two of
four patients survived and were ultimately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 third patient recovered from surgery but ultimately
died of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Only the patient who was initially treated by subtotal proctectomy died as the result of
the disease. Although ischemic necrosis of the rectum is rare, complete proctectomy may be necessary to save the patient’s
lif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