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性改变,严重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中医“吐酸”、“噎嗝”、“胃脘痛”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尚无明显进展,仍局限于抑酸药加食管胃动力药,而传统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抑制反流,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实验研究等均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RE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RE的病因病机马银成[1]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名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对主要药物、药组规律进行探讨。结果: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53首处方中,药物频次排在前5位的中药分别为半夏、甘草、陈皮、海螵蛸、黄连;药物功效频次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类、止咳化痰平喘类、清热类、理气类、解表类;药物归经频次结果显示,排在前6位的分别为脾经、肺经、胃经、肝经、心经、胆经。聚类分析生成树状图后从中提取出具有关联性的药组9组,挖掘出白及、三七;莱菔子、槟榔、木香;栀子、牡丹皮、金银花、蒲公英;麦冬、枇杷叶、北沙参、百合、木蝴蝶等隐藏组合,分别展现出活血化瘀、消积化痰、清热解毒、养阴润肺的治法。结论:借助数据挖掘手段能全面地对名老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规律进行探究,有助于指导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以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相关信息,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40~60(47.77±13.04)岁;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食;个人嗜好以吸烟、饮酒为主;病程多发于1 a以上为主;多为复发;多发于餐后。(2)经聚类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肝热脾虚证、中虚气逆证、肝胃不和证4证,人数分布及比例依次为:65例、39.2%;39例、23.5%;33例、19.8%;29例、17.5%。(3)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得出:中医症状频数大于10次的症状有26项。烧心,反酸为其主要症状,病变部位涉及脏腑肝胆、脾胃、心、肾。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肝胃郁热证人数最多,其次为肝热脾虚证,再者为中虚气逆证,最后为肝胃不和证。症状以实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机及辨治探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中,肝气泛胃、肝胃不和只是其发病过程中的表象。其本在于脾虚失运,脾虚肝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瘀血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亦日益受到重视。治疗时在降逆治酸的同时运脾疏肝法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有进一步升高趋势,且有复发率高的特点,本文主要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中西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6.
刘学勤主任医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刘学勤主任医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认为本病主要与饮食、情志有关;胃气上逆、酸水泛溢是其主要病机,病位在食管,为胃气所主;初病多实,病理因素有气、痰、热、瘀。治疗上以泄热制酸为要,善用左金丸辛开苦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组方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2002年1月—2022年1月关于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取规范纳入的药物信息,构建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提取方剂326首,证型54种,药物157种,药物类别18种。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以脾、胃、肺为主,通过分析得出常用配伍,并推出6首新方。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治疗药物以清热、补虚及理气药为主,药物配伍上体现了从脾、胃及肝论治的治疗思想,基本治法为疏肝清热,健脾和胃,降逆止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组织黏膜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临床上以反酸、烧心、灼热、疼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中医学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等范围。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逐渐完善,治疗上以"和法"为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在中医病名、辨证和治疗上缺乏统一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整理、挖掘古代有关嘈杂吐酸的文献,探析古代治疗嘈杂吐酸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归纳文献,对古代149首治疗嘈杂吐酸的方剂用药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①反流性食管炎宜归入中医学吐酸嘈杂范畴;②古代149首方剂研究显示:补虚药频率最高(17.64%),其次为理气药(15.70%)、祛湿药(15.61%)、清热药(12.93%)、温里药(11.36%)、化痰止咳平喘药(8.86%),累计频率82.10%,是治疗嘈杂吐酸的主要药类。使用频次大于8次的常用31味药物中(大于30次的药物可组成二术二陈汤和左金丸),频率最高的是陈皮(8.49%);药性中温性(51.47%)明显高于平性(19.46%)、寒性(12.78%);药味以辛(37.03%)、苦(31.09%)味居多,其次是甘(19.91%)味;归经以入脾经(27.97%)、胃经(21.90%)居多,其次是肺经(13.88%)、心经(10.72%);支持度最高的二联药对为茯苓-陈皮(30.87%),三联药对为半夏黄连-陈皮。结论:古代治疗嘈杂吐酸方剂主要以辛温、苦温,归脾、胃经,具有理气化湿、健脾和胃功效的药味配伍组方,可体现祛湿兼以补益首要治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数据库文献中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及核心中药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处方,使用Excel建立数据集,进行频数分析,借助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及Metascape等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预测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靶点和通路。结果:共纳入386首方剂,包含182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甘草、半夏、黄连、柴胡、白芍和吴茱萸等,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置信度和提升度高的药组为柴胡-吴茱萸-黄连,聚类分析得到7个药物组合。核心药组共获得44个活性成分,含靶点基因219个;筛选后得到反流性食管炎相关靶基因1 384个,匹配后得到共同靶基因98个。通过分析得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中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发展过程中因多种原因出现阴虚的表现,从脏腑阴虚角度论治本病疗效显著,本文旨在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阴虚证病因病机的理论研究,将反流性食管炎阴虚证分为胃阴虚、脾阴虚、肝阴亏损、肺阴虚、肾阴虚5种证型,治疗方面在补益各脏腑之阴基础上,根据"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虚则补其母"等原则兼顾他脏阴液,使五脏六腑皆得润养,为临床上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反流性食管炎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临床特征,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吞酸”“嘈杂”“呕吐”“胸痹”等范畴。类似此病的文献记载,最早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医学心法·吞酸》认为肝气郁滞是发病的关键。《四圣心源》指出“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升,则肝气不升,然非胃气之不降,则胆火不降”,认为脾胃升降失调是本病的关键。《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述:“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而酸”。说明反流性食管炎与肺脏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祁琢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1):61-61
〔案例介绍〕许某某 ,男 ,41岁。患者多年喜饮烈性酒 ,每每酣醉方休 ,醉后即吐黄苦水 ,平素间或泛吐酸水 ,自觉上腹部灼热隐痛 ,嗳气不己 ,纳谷少思 ,吞食不畅 ,夜间腹中鸣响 ,大便溏薄 ,每日 1行 ,舌苔薄白质红 ,脉小弦。近因病情加重 ,遂来就诊 ,经纤维胃镜检查 ,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药用 ,太子参 2 0 g ,黄连 5 g ,黄芩 10g ,法半夏 10 g ,白芍 15 g ,柴胡 10 g ,吴茱萸 3 g ,代赭石 2 0g ,刀豆子 15 g ,生甘草 3 g ,竹菇5g。上药水煎 ,分 3次服 ,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服 2 0 0ml。上方加茯苓 15g ,干姜 3 g ,连服 12… 相似文献
14.
15.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RE提供参考。检索建库至2019年6月7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针灸治疗RE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分析。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46篇,提取出60组腧穴处方。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RE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公孙;任脉、膀胱经、胃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交会穴、募穴、五输穴,腧穴分布以四肢和胸腹为主。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穴对为"中脘-足三里",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机及临床治疗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反流性食管炎(RE)在不同患者中临床主症不尽相同,但用“吐酸”病来概括RE的中医诊断既可反映RE的致病机理,又可突出其临床特点。RE主要与胃、肝、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机关键于胃气上逆、酸水泛溢。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逆宜根据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之不同,采取相应的降逆制酸方法并针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同时也可配合宣降肺气和疏肝柔肝之品,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候分型目前多分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热气逆、痰气郁阻、脾胃湿热、胃阴不足7类,尚有一些相对少见的证型。本文就诊治这些少见证型的体会和对该病证候学方面的思考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类,为临床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频数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临床证候常见3个类型,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65例)>类肝郁脾虚证(25例)>类脾虚气滞证(20例),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证亦多见。结论:通过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因子分析模型,揭示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规范化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并丰富了证候分类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炎性改变的疾病。其发病率高,治疗棘手,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笔者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就中医论治思路浅析如次。1 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是反流牲食管炎的主要病机基础 目前我国尚缺乏反流性食管炎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综合近代文献,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烧心感,泛酸,嗳气,反食等,且以食后及夜间或无规律发作为主。现代医学多从典型症状、胃镜检查、食管24h pH监测来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祖国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虽在食管,但其… 相似文献
20.
选取范春琦门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16首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开展范春琦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经研究结果发现范春琦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学术观点和西医治疗原则相一致。为范春琦反流性食管炎治验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