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前期是2型糖尿病发生必定会经历的一个时期,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将"治未病"思想引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对处于不同状态的人群进行干预,积极发挥其作用,对于防治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本文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来探讨防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主张养生调摄、延年益寿。后世医家越来越重视"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临床意义,广泛指导了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一门独具中医特色的学科。通过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对糖尿病进行前期干预和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彭涛 《光明中医》2012,27(8):1663-1664
“治未病”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在《素问·刺热论》篇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在《内经》提出预防疾病的思想基础上,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篇中首先阐明了这一规律和防止传变的方法,如篇中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等.而唐代孙思邈则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在《千金要方》中强调:“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他还提出医生和病人都要“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前期社区干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瑜瑜  陈晓雯 《河南中医》2012,32(2):157-158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故在西药防治本病的同时,应将预防重点放在社区,应用中医药参与糖尿病前期的社区干预,充分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有效阻断糖尿病的发生,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耐量异常是糖代谢介于正常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目前,中医以"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为指导,对此类人群进行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使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转化,对节约医疗成本,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前期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经历过的,在中医属于脾痒范畴,消渴的早期阶段。国内外研究表明,在此阶段进行饮食,运动等多方干预,可减少糖尿病发病率,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母、儿影响极大,并增加母亲及其子代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角度,探讨避免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纠正妊娠女性体质状态,既病后谨防病情加重,预防控制并发症状,愈后防其复发等防治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有病早治,防止高血压病的发展;既病防变,防止高血压病并发症;瘥后防复,防止高血压病的反复。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学预防与诊治疾病的理想境界。本文从未病先防,调养防传;已病早治,自我调节;初期干预,祛邪扶正;既病防变,标本兼顾等方面综合探讨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痹症"。  相似文献   

12.
从“未病学”思想谈糖尿病前期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彦萍 《河南中医》2009,29(8):772-773
未病先防,就是要全民普及糖尿病预防知识,密切监控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既病防变,就是要促进糖耐量低减人群向正常糖耐量转化,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中的应用(饮食、适度运动、监控高危人群),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属于中医学的“未病”范畴。如若不及时干预治疗,进一步发展会形成多种疾病,甚至导致心脑血管、肿瘤等严重疾患。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该思想正符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状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中心思想,对指导当今社会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中风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治未病"思想入手,论述了"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并发症之一,也是DM的主要死因。根据我们多年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经验及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从"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探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脾瘅、消渴、消瘅三个阶段,如何积极有效的进行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中风先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指导防病治病最具影响的中医理论之一,"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中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风先兆是中风发生前的危险信号,也是及早积极预防中风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风先兆一旦转为中风病后,多发病急骤,病情凶险,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奠基。"治未病"始见于《周易》,易医同源,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易经的许多哲学思想,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事物都是以发展变化为运动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周易》提出了居安思危的理论,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如《文言.乾》指出: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