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疗效突出。通过查阅近年来中医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中药治疗、针刺治疗、针药结合治疗和综合治疗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中医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研究进展,对临床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局部刺血疗法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火扰心型不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局部刺血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局部刺血疗法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具有疏肝泻火,宁心安神作用,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越鞠汤加味联合刮痧泻天河水治疗肝火扰心不寐的疗效。方法对32例肝火扰心不寐患者采用越鞠汤加味联合刮痧泻天河水治疗;刮痧泻天河水:晚睡之前,刮治局部涂少量食用油,用水牛角经络刮痧板,沿天河水穴由近端向远端轻刮,左手、右手各300~600次,不强求出痧,每晚1次。均连续治疗2周。结果治愈22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5%。结论越鞠汤加味联合刮痧泻天河水治疗肝火扰心不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中药内服、针刺治疗不寐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对56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辨证分型:①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②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③心脾两虚-归脾汤;④心肾不交-六味地黄丸;⑤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1剂/d,水煎100mL,早晚口服。针刺(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风池、神门、支沟、三阴交、足三里),肝火扰心加太冲;痰热扰心加丰隆;心脾两虚加内关、膻中;心肾不交不加穴;心胆气虚加足临泣,采用1~1.5寸毫针,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均1min。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睡眠时间、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29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0%。[结论]辨证分型中药内服、针刺治疗不寐,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门诊收治的的肝火扰心型失眠症患者29例,采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双侧安眠穴、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结合针刺(双侧神门、四神聪、申脉、照海、心俞、厥阴俞、胆俞),隔天1次,1周3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治疗1~5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9.66%。结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667-1669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脑功能治疗仪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栀子等)配合脑功能治疗仪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结果:49例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25例,显效20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1.84%。结论:通过中医辨证,对肝火扰心型不寐病人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脑功能治疗仪治疗,疏肝泻火,镇心安神以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邢俊标主任医师通过针刺宫墙、耳门透听会、翳风穴、风市、风市直上直下各1寸及太冲穴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获得满意疗效,说明此针刺方法在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有其独到之处,本文对此进行论述并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多从五脏论治不寐,认为心、肝、脾、肺、肾各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不寐。结合叶天士治疗不寐的具体案例,发现主要导致不寐的证型有心血亏虚证、肝火上扰证、肝血亏虚证、心脾两虚证、痰浊内扰证、肺阴不足证、肾精亏虚证、心肾不交证。叶天士从五脏论治不寐,辨证清晰,治疗思路明确,值得后世深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杂志》2019,(12):1153-1156
目的:研究泰国部分地区不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填写,收集泰国曼谷、呵叻府、孔敬、春武里、清迈5个地区不寐患者的相关信息及病情资料,运用频数描述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探究、总结泰国不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324例患者的数据总结分析,结果显示泰国不寐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比例约为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医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以及痰热扰心证,在全部证型中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占比最大,分别为31.48%和27.78%;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心肾不交证者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和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和痰热扰心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患者的PSQI略高于实证患者,分别为(13.19±2.48)和(12.22±1.97),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泰国部分地区不寐患者中医证型以心肾不交证和肝火扰心证最多,其睡眠质量心肾不交证者最差,总体上虚证者与实证者的睡眠质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针刺治疗不寐报道较多,综述如下。 1 针刺不寐四穴 陈晓军等[1]取“不寐四穴”(申脉、照海、大椎、关元)为主穴,针刺治疗不寐21例;肝郁化火型加期门、太冲、足窍阴,痰热内扰型加曲池、丰隆、内庭,阴虚火旺型加大陵、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肾俞,心胆气虚型加心俞、肝俞、胆俞,伴头晕头痛者加太阳、印堂、风池,伴眼眶胀痛者加印堂、攒竹、太阳,伴记忆力下降者加百会、四神聪、神庭。总有效率95.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测量十二正经原穴在各证型失眠患者中的热敏状态及经络虚实变化,探究原穴在失眠证型辨识中的应用。方法:对符合原发性失眠标准的72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测定其十二经原穴的测量值、中位数、热敏系数及不均衡点出现率,归纳总结其阳性穴位点,探究不同证型经络虚实的改变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失眠患者中证型分布以心脾两虚为主,肝火扰心次之。测量值方面,心脾两虚证与肝火扰心证患者的原穴在合谷、神门、大陵、太溪、京骨及冲阳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型测量值的平均水平均高于肝火扰心型;热敏系数方面,两组的热敏系数在合谷、神门、大陵、太溪、太冲及冲阳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合谷、神门、大陵、太溪及冲阳穴热敏系数的平均水平高于肝火扰心证,肝火扰心证失眠患者在太冲穴的热敏系数高于心脾两虚证;不均衡点出现率方面,两证型在腕骨、阳池、神门及冲阳穴的不均衡穴点出现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络的虚实改变上,心脾两虚证经络改变以虚寒为主,肝火扰心证以实热为主。结论:原穴的热敏状态可为探察经络虚实改变、辨别失眠证型及指导治疗选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刺交会穴治疗不寐症8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良 《陕西中医》2009,30(7):883-884
目的:观察交会穴治疗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不寐症患者根据其病因、病机分为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胃腑不和型、肝火上扰型。从众多的交会穴中精选出三阴交、关元、大椎3个交会穴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6.4%。结论:三阴交、关元、大椎三穴相配可调节阴阳之气,使阴阳平衡,是治疗不寐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支法对脾虚痰盛、痰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疗效及对睡眠指数的影响,确立时间治疗学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脾虚痰盛、痰火扰心型不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常规辨证取穴组)、B组(纳支法按时开穴组)、C组(非开穴时辰纳支取穴组),每组33例,并进行相关的针刺干预。在治疗前、治疗后、半月后随访时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结果:共有94例完成试验,其中A组31例,B组32例,C组31例。临床疗效上,B组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SQI量表评分比较,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效率上,B组优于A组(P0.05);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上,B组优于C组(P0.05);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上,A组优于C组(P0.05);三组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支按时开穴针刺治疗脾虚痰盛、痰火扰心型不寐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非纳支时辰开穴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联合刺血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肝火扰心型失眠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俞募配穴联合刺血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均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较对照组的75.00%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俞募配穴联合刺血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疗效确切,较常规针刺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正> 不寐之证,究其机理,无外虚实两端。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邪气之扰者,言痰火湿食诸邪上扰神明也;营气不足者,言阴血虚而神明失养也。然临证每多兼挟,往往虚实互见,当谨守病机,详察施治,兹将个人治疗不寐证的体会介绍如次。一、肝火扰心清肝泻火兼安胃如情志不舒、暴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都化火,木火助长心火,扰动心神,神不得安则不寐。然风木过动,必犯中宫,多致胃腑不和。对肝火扰心之不寐的治疗,当泻其  相似文献   

16.
严君 《养生月刊》2014,(10):914-915
失眠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症。中医认为,失眠属于“不寐”的范畴,多为脏腑失和、气血失调所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可将该病分为5个类型:肝火扰心型、痰热扰心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和胃气不和型。下面就介绍一下各型失眠的特点及可治疗各型失眠的药枕方。  相似文献   

17.
失眠作为高血压的常见伴随症状,对血压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睡眠对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极为重要,肝火扰心证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较为多见。笔者科室对肝火扰心型的中老年高血压病采用针刺额中线、颞后线配合耳穴贴压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宁神穴结合艾灸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心肾不交型不寐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予宁神穴、于氏头穴分区法额区、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太溪、心俞、肾俞。艾灸:百会,涌泉。对照组予舒乐安定2mg睡前给药一次连续治疗3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SQI总分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自身前后的PSQI评分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治愈11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7例,13例,5例,针刺组治疗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3.33%(25/30)。两组病例总疗效,经秩和检验,Z=-2.21,P=0.0270.05。结论:针刺宁神穴结合艾灸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效果确切,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吴童教授认为耳鸣以肝火上扰证最为常见,本证多由肝郁化火,暴怒伤肝,肝阳偏盛,风热侵袭所致,故治疗本证遵循“清泻肝胆火热”治则,采用中药和针刺相结合的方法。方药以龙胆泻肝汤去车前子、木通、柴胡为基础方,兼有鼻部病变加苍耳子、辛夷、金银花、连翘等药对治疗,兼有情志障碍加栀子、淡豆豉、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等药对治疗;针刺取颞三针为主穴,翳风、神门、太冲为配穴,其中颞三针行平补平泻法,余穴行捻转泻法。中药和针刺联合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继承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思想,观察调督安神针法对不同证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失眠患者按照不同证型分为肝火扰心组和心脾两虚组,每组各39例。全部患者接受调督安神针法治疗,下午3点到5点针刺,留针20 min,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在疗效、PSQI总积分及单项积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SQI总积分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脾两虚组治疗后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PSQI单项积分上优于肝火扰心组(P0.05)。结论:调督安神针法对心脾两虚型和肝火扰心型失眠均有确切疗效,针对不同证型需优化针刺组方与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