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脾胃虚寒型胃痛80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穴位敷贴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5月诊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当中选取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入院较早的定为对照组,单纯采用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入院较晚的定为观察组,联合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和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79%,对照组为75.7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联合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和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凤鸣 《陕西中医》2013,34(4):449-450
目的:探索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集到的84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毒副作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虚寒型胃痛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胃痛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 0.01);两组胃痛缓解时间及疼痛发作次数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胃痛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尤其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浴足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将该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9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采用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浴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ADL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与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浴足在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按照2019年5月—2020年5月入院单双顺序分成2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联用艾灸疗法治疗,对比2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胃痛缓解时间、疼痛评分。结果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34/36)与75.00%(27/3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6%(2/36)与27.78%(10/36);胃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21±1.14)h与(9.32±2.34)h;疼痛评分分别为(2.38±0.91)分与(6.84±1.17)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实施中药穴位贴敷和艾灸疗法,有利于缩短患者胃痛缓解时间,并缓解患者胃痛症状,减少其疼痛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理中丸加味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腹泻患儿的效果及对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腹泻患儿7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4例,试验组36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儿给予理中丸加味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疗程为10天,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腹泻症状积分、治疗效果、IgA、IgG和CD4/CD8。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腹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试验组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47%和94.44%,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的IgA、IgG和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腹泻患儿中应用理中丸加味联合穴位敷贴的治疗效果佳,可有效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滞血瘀型痛经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20例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使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和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105/1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36%(95/110)(P0.05);治疗1个月、3个月两组血清PGF_(2α)水平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1个月及3个月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滞血瘀型痛经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显著缓解痛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和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以及胃镜检查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胃镜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7.50%,均高于对照组77.50%、6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胃炎患者中证属脾胃虚寒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改善慢性胃炎症状方面,治疗组在改善上腹痛、泛酸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改善上腹胀、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穴位敷贴在改善慢性胃炎临床症状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探究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艾灸方法应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采用内服吴茱萸汤加减方剂与外用穴位隔姜灸联合治疗方法,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处理。结果:入组研究的62例患者中,治愈32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1%;经治疗后,患者胃脘痛症状评分和治疗前相比较,有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内服中药、外用针灸联合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各类临床症状,优化治疗效果,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南雄市中医院门诊部收治的12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另给予黄芪建中汤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疼痛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胃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观察组胃疼痛评分较对照组减小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较对照组79.69%显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10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黄芪建中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和西药组(常规西药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中药组患者治疗后上腹不适、胃脘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改善显著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96.00%VS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相对传统西医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实验组应用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药烫疗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应用效果。方法:92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参照组患者予以中药内服治疗,实验组则在参照组基础上辅以中药烫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烫疗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具有理想效果,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及实施。  相似文献   

16.
王亢  史培锋 《河南中医》2014,(12):2425-2425
目的:观察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性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脾胃虚寒性胃痛患者给予厚朴温中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4周为1疗程。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8例,占63.33%,好转16例,占26.67%,未愈6例,占10%,有效率为90.0%。结论:厚朴温中加减汤治疗脾胃虚寒性胃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4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给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理中丸加减或小建中汤加减辨证施治。2个疗程后观察胃脘痛治疗前后缓解程度、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1%(P 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疼痛缓解程度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有效;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取得较好疗效。结论:用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厚朴温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厚朴温中汤化裁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以厚朴温中汤化裁治疗,1剂/d,连服21天。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14天,再单服奥美拉唑肠溶片1天。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旋杆菌(HP)转阴率。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44.18%,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痊愈率为21.42%,总有效率为61.91%。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旋杆菌(Hp)转阴率观察组为79.07%,对照组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厚朴温中汤化裁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能提高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参附黄蒲汤联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56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参附黄蒲汤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参附黄蒲汤联合针灸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和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和VA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黄蒲汤联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76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敷贴及艾灸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胃动力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较对照组73.68%高(P0.05);治疗前,2组患者胃泌素、胃收缩频率、收缩幅度、胃排空率等胃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艾灸用于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效果满意,可有效提高胃动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