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醒脑通督针法联合针刺足三阳经穴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及对Fugl-Meyer和CSI评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10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足三阳经穴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通督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Fugl-Meyer评分、CSI评分、ADL评分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评分显著降低、Fugl-Meyer评分和ADL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疼痛冷热感觉障碍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P、FIB和HC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采用醒脑通督针法联合针刺足三阳经穴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针刺下肢足三阳经腧穴对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优化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选择75例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病人,随机分为3组:阳明经穴组25例,少阳经穴组25例,太阳经穴组25例.针刺治疗3周,通过临床痉挛指数CSI和Fugl - Meyer评分,观察病人针刺前后的下肢肢体痉挛状态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3组病人疗前与疗后比较,CSI评分均降低,但阳明经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太阳经穴组下降的幅度最大,与足少阳经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病人疗后Fugl - Meyer分值均增高,与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增高的幅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阳明经穴组、少阳经穴组、太阳经穴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中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治疗中,足太阳经穴疗效最好,其次是足少阳经穴,足阳明经穴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电针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电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35例脑瘫患儿,并用GMFM量表对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进行评估。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35例患儿的GMFM总百分比值从35.37±34.99提高到治疗后的51.09±28.93,P<0.05。结论:针刺、电针配合运动疗法能较好地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但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发育水平的脑瘫患儿选择穴位处方。 相似文献
4.
手三阳经穴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上肢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手三阳经穴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手三阳经穴针刺(对照组)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及Barthel ADL评分值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结论:手三阳经穴针刺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经皮穴位电刺激亦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重建。且临床中具有无创、无痛、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3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刺激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加用r TMS疗法(1次/d,5次/周),针刺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1次/d,6次/周),联合组加用针刺联合r TMS疗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分析参数、表面肌电图指标[胫骨前肌、腓骨短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积分肌电值(i EMG)]、步行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等指标改变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康复效果满意度。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针刺组的70.73%(P<0.05)和刺激组的75.61%(P<0.05),针刺组和刺激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针刺组和刺激... 相似文献
7.
8.
针刺手三阳经输穴治疗颈肩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肩综合征是以颈项强直、肩背及肩胛区疼痛 ,以上臂麻木、功能活动受限为主的一组综合症状 ,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此病常反复发作 ,症状重者疼痛剧烈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自 1992年以来 ,我们采用手三阳经输穴辨证施治 ,治疗该病 88例 ,在迅速缓解疼痛、恢复颈肩功能活动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88例 ,男 36例 ,女 5 2例 ;年龄最大6 6岁 ,最小 2 9岁 ,35岁以下 10例 ,5 5岁以上 16例 ,35~ 5 4岁之间者 6 2例。本病多见于中年人 ,且女性多于男性。病程 :发病 1d前来就诊者 5 … 相似文献
9.
魏嘉勤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0):1057-1058
1998— 1999年我院脑外科共收治 14例脑外伤性脑梗死伴肢体瘫痪患儿 ,取三阳经穴针刺治疗 ,获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4例患儿中 ,男 11例 ,女 3例 ;年龄最大9岁 ,最小 1.5岁 ,平均 4.4岁 ;伤后 3d内入院 8例 ,大于 3d 6例。坠伤 7例 ,跌伤 5例 ,不明原因 2例。伤后短暂昏迷2例 ,头皮损伤 4例 ,失语 6例 ,面瘫 4例。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偏瘫 11例 ,单上肢瘫 2例 ,单下肢瘫 1例。以上体征均在外伤 12h后发现。入院前均经CT检查明确诊断 ,提示脑基底节或内囊不同范围低密度无占位效应 ,其中4例合… 相似文献
10.
肩周炎是50岁左右人的常见病,故名“五十肩”,也称“漏肩风”、“冻结肩”。国内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法甚多。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运用针刺足三阳经治疗方去,发现此法在改善肩关节活动障碍,疗效明显优于局部针灸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中均有肩部疼痛和明显的活动功能障得;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0~49岁9例,50~59岁9例,60岁以上者12例;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4年;患肩上举、外展功能受限最重者为45度,最轻者130度。主要肩痛部位在肩峰正中者13例,在肩峰后侧者10例,在肩峰内侧者7例。2 治疗方法2.1 患者体位:耳站立位,两腿分开与肩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足三阳经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镇痛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采用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按疼痛部位选取对应足三阳经井穴厉兑、至阴、足窍阴刺血,配合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足临泣、阳陵泉、外关常规针刺;对照组仅行常规针刺治疗,选穴与操作同观察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留针30 min,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综合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起针即刻、起针后4 h、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在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VAS评分较对照组同时间点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综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24/26),略高于对照组的89.7%(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针刺手三阳经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手三阳经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手指拘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手三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后手肌力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手肌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手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针刺拮抗肌的效果,分析不同刺激量差异。方法:选取24例患者为对象,在半个月中每隔5天对患者进行一次针刺治疗,分别以小刺激、中刺激和大刺激针刺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组相比,Hmax/Mmax、Fmax/Mmax甲组<乙组<丙组(P <0.05);Ashworth、Fugl-Meyer、Barthel评分相比,治疗前差异不大(P> 0.05);治疗后Ashworth评分相比:甲组<乙组<丙组(P <0.05);Fugl-Meyer、Barthel评分:甲组>乙组>丙组(P <0.05)。三组总有效率相比,甲组>乙组>丙组(P <0.05)。三组比较,治疗后其H-B、TFGS、DFNP间差异甚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差异较大(P <0.05)。结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中,小刺激量针刺拮抗肌的效果良好,且能大幅改善患者H反射及F波情况,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降低、Fugl-Meyer量表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升高更显著(P〈0.01,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治疗仪对针刺治疗脑卒中的辅助作用。方法:60例脑卒中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加低频电刺激的方法,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针刺治疗的方法,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针刺督脉配合经皮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偏瘫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对8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成独取足少阳经穴组和常规取穴组,每组40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自身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独取足少阳经穴组的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针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针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且独取足少阳经穴组见效快,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