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寰枢椎错位所致颈性眩晕的优势。方法在150例寰枢椎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患者中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颈椎牵引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65.3%和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两组患者的双侧齿突间隙均减小,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小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积分、眩晕及头颈痛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寰枢椎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颈椎张口位片椎体间的位移变化。方法:70例寰枢关节错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先行颈部软组织理筋松解后,治疗组以牵拉整复法治疗,对照组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手法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颈椎张口位片枢椎齿状突位移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患者颈性眩晕、颈肩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枢椎齿状突偏移程度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可以纠正寰枢关节骨错缝,且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刺加颈椎矫正配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寰枢关节错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均采取中医常规颈椎矫正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加颈椎矫正配合桂枝加葛根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弦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变化及寰枢关节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 33%明显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 3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眩晕、头颈痛、生活心理适应及总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治疗两组患者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显著降低,观察组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加颈椎矫正配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颈椎X线张口位片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均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临床疗效,可调整寰枢关节对称性,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林氏正骨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患者伴随症状的疗效。方法:将60例寰枢椎张口位X线片显示有寰椎轴线与枢椎轴线分离,齿状突向一侧偏移,并伴有头晕、眼花、头痛、耳鸣、颈项不适等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林氏正骨手法与枕颌牵引复位治疗,以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和寰枢轴线分离的变化程度为观察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对改变症状体征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3.33%;治疗组对减少寰枢轴线分离程度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经统计学处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O.05)。结论:林氏正骨手法较枕颌牵5I复位能更好地消除或减轻寰枢关节错位患者的伴随症状,并能更好地调整寰枢椎之间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6.
车德文  王冕  周耿标 《新中医》2020,52(17):91-94
目的:观察柔式正骨治疗寰枢椎半脱位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寰枢椎半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的治疗方法解痉松肌法、整复错位法、理筋顺络法三步法治疗;治疗组予柔式正骨四步法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DR寰齿前间隙差值、DR寰齿侧间隙差值、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以及随访6个月后复发率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7.5%,对照组8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JOA颈椎评分、DR寰齿前间隙差值、DR寰齿侧间隙差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式正骨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JOA颈椎评分、DR寰齿前间隙差值、DR寰齿侧间隙差值,效果优于普通治疗的三步法。  相似文献   

7.
叶喜喜  樊沛  卢迪  周奕 《新中医》2023,55(10):134-138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 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 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每周治疗 1 次,共治疗3 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 个疗程后1 周,治疗1 个疗程后3 个月,评估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 评估量表积分,测量齿突与寰椎侧块间隙差值(VBLADI),并最终进行评判疗效。结果:治疗1 个疗程后 1 周、治疗1 个疗程后3 个月,2 组眩晕积分、头颈肩积分、日常工作及社会心理适应积分均高于治疗前,且 观察组眩晕积分、头颈肩积分、日常工作以及社会心理适应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 个疗程后1 周、治疗1 个疗程后3 个月,2 组VBLADI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BLADI 低于对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积分与VBLADI 呈负相关性,眩晕积分越小,眩晕症状越严重, 寰齿错位越严重。临床疗效痊愈率观察组40.00%,对照组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 于骨正筋柔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优于单纯使用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齿突偏歪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的141例颈椎病住院患者,分为颈性眩晕组和非颈性眩晕组,测量计算两组患者寰枢前间隙(ADI)、寰枢侧间隙差值(VBLADI)、寰椎侧块下角连线与齿突轴线所成夹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ADI、寰椎侧块下角连线与齿突轴线所成夹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BLA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齿突偏歪与颈性眩晕密切相关,尤其VBLADI≥1mm时颈性眩晕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9.
手法整复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手法整复治疗侧向旋转型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经X线片证实的侧向旋转型寰枢 关节半脱位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用X片证实.结果 治疗后X片证实齿状突偏移调整情况,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改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总有效率78.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6例,对照组复发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较牵引治疗更能针对病因、整复寰枢椎之间的位置关系,恢复颈椎的力学稳定性,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整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整骨调衡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以及后肌链角度肌张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能够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以及椎基底动脉血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寰枢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寰枢椎微调手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推拿手法作疗效比较。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83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42例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加用寰枢椎微调手法,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来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但2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寰枢椎微调手法结合常规推拿治疗较单纯常规推拿治疗更能有效地提高颈性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为6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P0.0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诊断应以发作时临床特征和寰枢关节不对称体征和影像学特征为依据并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电针治疗寰枢椎失稳型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与手法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从疗程和远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该病的远期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复位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仰卧位针刺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仰卧位针刺基础上行仰卧位寰枢椎半脱位复位手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寰齿前间距(ADI)及寰齿侧间距差值(VBLADS)。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P <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ADI及VBLAD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仰卧位复位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可以恢复寰枢椎的正常解剖结构,消除寰枢椎半脱位导致的局部软组织紧张、炎症刺激及椎动脉扭曲痉挛,有效治疗寰枢椎半脱位所致急性眩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手法、针灸、中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红  林国文 《光明中医》2010,25(11):2062-2063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配合针灸中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在进行手法复位的同时,配合针灸中药内服治疗)和对照组45例(针灸中药内服治疗),两组均经过一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配合针灸中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疗效确切,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用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用电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25%、对照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龙氏治脊疗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治脊疗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齿突与侧块间距差、枢椎棘突偏移距离之差值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治脊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寰枢关节错位患者齿突与侧块的位置关系以及枢椎的旋转,对寰枢关节错位患者的症状改善也明显优于牵引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6)与对照组(n=36)。治疗组患者以予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经络推拿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以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定生活质量,测量寰枢轴线差值。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寰枢轴线差值均减小(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寰枢轴线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颈性头痛临床疗效优于经络推拿,且能较好地改善寰枢椎不对称性,但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方面与经络推拿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80例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予牵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及枕颈部疼痛改善情况并随访。结果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随访时患者眩晕及枕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方法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寰枢椎失稳)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寰枢椎失稳型眩晕诊断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6例及西药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用针刺双风池、百会、印堂、双眩晕区治疗,对照组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1%,对照组为64.5%。两组有效率比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寰枢椎失稳型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