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清热利湿法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痛风性肾病,观察中医内外治法结合在降尿酸方面的临床疗效,为痛风性肾病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治疗思路及方案。  相似文献   

2.
痛风性肾病又称尿酸性肾病,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紊乱引起体内血清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组织引起肾脏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笔者查阅近年来最新有关中医药对痛风性肾病治疗的文献,进行梳理、提炼、总结,在进一步认识痛风性肾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从分期分型辨治、专方验方、单味中药和中成药实验研究、中医外治等方面为切入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赵振昌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从于中医事业,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60余年,临床善于治疗多种肾脏疾病,疗效显著。其治疗痛风性肾病注重标本兼顾,经验独到,疗效较好。他在治疗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病)有独到的见解,赵振昌教授认为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病)的急性发作多为湿热内蕴,瘀毒阻络,治疗应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多采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4.
痛风性肾病是由血中尿酸浓度过高,尿酸盐沉积于肾脏而造成肾脏结构、功能的改变,最后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其中一些单味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检索近10年来有关文献,大多数医家采用传统的方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同时发现,在常用方中存在某些共用的药物,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这些中药单味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有效药物、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以提高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出减少,使血中尿酸浓度增高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目前现代医学常用别嘌呤醇、丙磺舒和秋水仙碱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故中医药治疗痛风显示出一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对痛风的研究,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在临床上取得令人乐观的成果,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近几年的中医药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时振声辨治痛风性肾病的思路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青  李鲲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6):271-272
时振声辨治痛风性肾病的思路及方法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100091)倪青李鲲关键词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时振声老中医经验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致尿酸盐在肾脏沉积造成的肾功能损害。近年来,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7.
尿酸性肾病,原称为痛风性肾病,是指高尿酸血症和(或)高尿酸尿症导致尿酸在肾组织沉积所造成的肾损害,主要包括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石病和急性肾衰竭三种类型。目前尿酸性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肾损害者占41%,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中医药界对此日益重视,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病名上,中医古代文献对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病无直接记载,多归属于"痛风、痹病、历节病、虚劳、腰痛、石淋"等病证的范畴。病因病机方面,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肾的病理基础,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在治疗上,多采取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专方及经验方治疗以及单味中药治疗。在实验研究方面,湿热(湿浊)、瘀血被认为是痛风肾的主要邪实病理因素,西医所说高尿酸与这些病理因素有相似之处,一些学者对于利湿化浊、活血化瘀中药在尿酸性肾病中的作用也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导师应用祛湿泄浊益肾法治疗痛风性肾病经验。方法:参阅中医理论,总结导师临床经验,并结合侍诊体会进行整理。结论:应用祛湿泄浊法治疗痛风性肾病在降低血尿酸、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福建中医药》2013,(4):29-30
<正>痛风性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使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髓质和肾乳头间质,其周围包绕着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又称之为尿酸盐性肾病[1]。此病起病隐匿,肾脏损害进展缓慢,可达10~20 a,最终导致慢性肾衰竭。肾病与痛风的严重程度往往无关,通常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男女之比为20∶1,女性发病多见于绝经后[2]。目前西医对降尿酸治疗疗效确切,但对预防痛风性肾病的发生,尤其是  相似文献   

10.
八正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盐沉积于肾脏所引起的肾损害.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发病率日益增高,痛风性肾病发病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而且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西医治疗本病以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合成为主,常用药物为别嘌呤醇、秋水仙碱、丙黄舒等,但这些药物长期应用有损害肝、肾功能,抑制骨髓等毒副作用,停药后血尿酸极易反跳,又不能有效地改善肾功能,消除尿蛋白,不能改变胶原代谢抗肾纤维化,对防治痛风性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很大的局限性.自2005年8月~2006年4月,笔者采用八正散加减治疗该病3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0例对比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尿酸性肾病,又称痛风性肾病,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导致的肾脏损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嘌呤饮食的增加,我国尿酸性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鉴于中药对本病的特殊疗效,笔者查阅近10年中医药对尿酸性肾病文献资料,参阅了132篇文献,收集使用中药治疗尿酸性肾病1137个案例[1~3,7~44],并对其用药稍作统计.  相似文献   

12.
从虚论治痛风性关节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晓芳  朱戎 《西部中医药》2005,18(12):20-22
痛风是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症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形成,痛风性肾病。原发性痛  相似文献   

13.
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主要病变为间质性肾炎和尿酸结石。文献报道,痛风有显著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占41%.25%的患者死于肾衰竭,痛风患者尸解几乎都有肾脏损害。目前国内外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排尿酸、抑制尿酸合成等降低血尿酸方法,希望通过将血尿酸降至正常后,达到防治肾损害的目的,但许多患者在血尿酸完全正常后,其尿蛋白的排出量并未减少,且部分患者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中医学虽对本病的命名、诊断、辨证暂无统一标准,但中药治疗确有明显降低血尿酸、溶解尿酸盐、抑制尿酸合成、减轻肾脏炎性改变、保护肾脏的作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的排出,且未见不良反应,笔者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陈芳  黄平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39-940
痛风性肾病多以脾肾不足,湿瘀互结为发病基础,故治以清热利湿泄浊,活血化瘀止痛,益肾养肝健脾。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有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肌酐、尿素氮、尿蛋白等功效,从而保护肾脏,对防治痛风性肾病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丹红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痛风性肾病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风是一组异质性疾病,遗传性和/或获得性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痛风性肾病.痛风性肾病(GN),即痛风.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了解痛风性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通过查阅国内外痛风性肾病相关的文献报道,对各类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目前针对痛风性肾病仍缺乏特异性药物,西医治疗以预防为主,对于合并痛风性关节炎且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应予抗炎镇痛治疗为主,若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疾病,应积极治疗合并症,其他则以降尿酸及保护和改善肾功能为主要治疗原则;中医通过辨病治疗、辨证治疗、分期分型治疗等治疗手段及方法常可获得满意疗效,且中医方药及治法因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泄浊活血法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27-428
目的:观察痛风合剂和化瘀通脉液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风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痛风合剂和化瘀通脉液治疗,对照组以别嘌呤醇治疗。结果:治疗组减少尿蛋白排出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降低血、尿β2-MG和血脂以及血黏度、改善肾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并能降低血尿酸、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而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痛风合剂和化瘀通脉液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痛风性肾病简称痛风肾,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其严重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的高低及持续时间有关。痛风性肾病镜下可见尿酸盐晶体远端集合管和肾间质尤其在肾髓质和乳头区沉积,典型的痛风性肾病,在肾脏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深部  相似文献   

19.
朱其卉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357-2358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并可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不全。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配合艾条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5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清利瘀结法治疗痛风性肾病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茂盛  吴宇红  徐业  王捷  李翔  赵俊 《中医杂志》2008,49(12):1100-1100
痛风性肾病,又称为高尿酸性肾病,是由于尿酸盐在血中浓度呈过饱和状态时沉积于肾脏而引起肾损害.近年来高尿酸血症肾病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