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疼、颈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取颈夹脊穴温针灸和穴位注射,对照组只采用颈夹脊穴电针法,10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加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 ,同时做TCD检查 ,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结果 温针灸颈夹脊穴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实验组总有效率 9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5 % ) ,并能明显加快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温针灸颈夹脊穴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针灸颈夹脊穴联合自拟中药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联合自拟中药方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自拟中药方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定指数评分(PRI)、疼痛强度评分(PPI)。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PRI、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VAS、PRI、PP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颈夹脊穴联合自拟中药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局部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5例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简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38例采用整颈三步九法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即时分别采用眩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评分观察眩晕改善情况,治疗后2月随访时行门诊最后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治疗后2月VAS评分、DH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推拿较常规推拿手法更能有效地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的症状,缓解患者由眩晕导致的功能障碍,提高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结合组33例和温针组30例。温针组选取百会、大椎、风池(双)、C2颈夹脊穴(双)进行温针灸治疗;针推结合组先予局部推拿治疗后再行温针灸治疗。每周治疗3次,治疗10次后观察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眩晕残障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的ESCV、DH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针推结合组ESCV、DHI评分显著低于温针组(P均0.05)。针推结合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温针组(P0.05),复发率显著低于温针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在改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综合治疗与用中西药物扩管、营养治疗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和TCD的变化,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综合治疗组在眩晕症状评分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都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护理干预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推拿配合针灸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铎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81-1181
目的:对比针灸配合手法与口服西药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以针刺颈夹脊、百会、风池等穴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眩晕停、谷维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0%,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26.7%,总有效率为67.7%,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意义统计学(P<0.01,P<0.05)。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交感神经椎动脉混合型颈椎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尤其是颈1、颈2夹脊穴与口服氟桂利嗪和曲克芦丁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4例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治疗10天(一疗程)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颈夹脊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口服氟桂利嗪加曲克芦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各50例,分别进行推拿治疗、推拿联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管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颈椎牵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治疗价值和治疗机理。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颈牵组和药物颈牵组,治疗15天。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以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变化。结果:(1)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针刺颈牵组治疗后椎动脉(VA)内径增大和最大血流速度(MAX)增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配合颈椎牵引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3.
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研究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经穴组取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组取相应的夹脊穴,并通过经颅多普勒对针刺前后的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及近期疗效,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导致的即刻效应有差异.结论:针刺颈部不同的穴位组均能以双向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项丛刺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项丛刺组和夹脊刺组,每组40例,项丛刺组采用项丛刺加颈夹脊刺,夹脊刺组单独采用颈夹脊刺,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结果:项丛刺组总有效率为95.0%,夹脊刺组总有效率为82.5%,经Ridit分析,u=5.186,P〈0.01,表明项丛刺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夹脊刺组。项丛刺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和治疗后评分与夹脊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项丛刺组治疗对患者眩晕改善较夹脊刺组治疗更明显。结论:在颈夹脊刺基础上加项丛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克  林晓辉 《中国针灸》2012,32(3):211-214
目的:比较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与针刺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穴位,如天柱、风池、曲垣、巨骨、阿是穴,对照组针刺颈部夹脊穴,均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运用国际简化McGill量表,对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进行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PRI感觉项评分、PRI情感项评分和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VAS、PP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70.0%(21/3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能起到肯定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针刺颈部夹脊穴。  相似文献   

16.
针刺配合华佗药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华佗药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9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分为两组,以针刺配合药枕治疗为观察组,以针刺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愈显率87.5%,对照组为66.7%,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华佗药枕治疗颈椎病有确切疗效,华佗药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方法 1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压灸百会穴结合电针颈夹脊治疗,观察患者症状积分、ICAM、ET和PGI2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与单纯电针组对照。结果和结论 治疗组ET下降。PGI2上升,ICAM下降,提示对ICAM和ET、PGI2的平衡产生影响可能是压灸百会穴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安昧生 《光明中医》2020,(3):399-40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推拿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行针灸法治疗,观察组行推拿疗法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及上肢麻木)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血流比对照组高,血管搏动指数、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方法:71例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观察组同时给予自拟方内服。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灸推拿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