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析寒哮证老年支气管哮喘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患者哮喘控制测试表(ACT)评分及肺功能的 影响。方法:择取信宜市人民医院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9 月收治的寒哮证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 8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 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予以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ACT 评分及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 ACT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 力肺活量(FVC)、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寒哮证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 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血管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2例的血管性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口服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照组64例静滴生脉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后2h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血管性低血压疗效显著,且优于生脉注射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对于老年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入院治疗的78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一组39例实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二组39例实行常规西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一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二组(P<0.05)。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评分与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一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二组,哮喘控制评分高于二组,肺功能指标优于二组(P<0.05)。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实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升哮喘控制效果,且能恢复肺功能。  相似文献   

4.
房海波  裘春晖  周少均 《新中医》2017,49(11):38-40
目的:观察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富马酸福莫特罗干粉吸入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富马酸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治疗,观察组采取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小剂量富马酸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治疗。观察2组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咳嗽、喘息、胸闷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EV_1及PE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的2项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富马酸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照组口服心宝丸,30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抗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为90.6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静心率两组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丹娜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33-2134
目的:观察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146例变应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6例口服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照组70例口服马来酸氟苯那敏,局部麻黄素加可的松、苯海拉明针滴鼻。结果:表明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比西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林丹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33-2134
目的:观察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146例变应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6例口服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照组70例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局部麻黄素加可的松、苯海拉明针滴鼻。结果:表明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比西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温经散寒之功,是治疗阳虚外感寒邪的代表方剂,笔者据其方意,应用此方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厥明 《新中医》2002,34(1):62-6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1 过敏性阻炎 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诊见:形瘦,面色 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炙甘草、细辛各5g,熟附子3g,黄…  相似文献   

10.
11.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顽固性重症肌无力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顽固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Ⅰ型、ⅡA型顽固性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顽固性重症肌无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个病症,尤其是心肌炎、冠心病每易并发窦缓,且应用阿托品等西药又难以凑效。窦缓在中医文献中类似脉迟证,大多属于阳虚,其临床表现为寒证,亦常兼气虚、血瘀等证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我们对西医诊断明确 ,长期使用西药治疗 ,疗效不显著的疾病 ,如在窦缓、支气管哮喘及慢性肾炎出现水肿等时 ,使用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加减 ,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报告如下。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主证见 :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中医辨证属久病伤阳 ,阳气不能温养心脉 ,脾肾阳虚 ,不能蒸化水液 ,停聚而为饮 ,饮邪上泛 ,心阳被抑 ,故心悸不宁 ,符合该病机者 ,均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案 :患者毕某某 ,男 ,6 5岁 ,诸症同如上主症 ,四肢不温 ,颜面微浮 ,面色白光白 ,舌淡胖苔白润 ,脉沉无力。临床检查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14.
以变应性鼻炎小鼠为模型,采用均匀设计法,探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合理性及配比剂量。结果各药物在鼻敏康组方中的重要性地位依次为:附子〉黄芪〉防风〉麻黄〉细辛〉白术;附子、黄芪、防风、细辛的用量与疗效呈正相关,即用量较大时疗效较好;麻黄、白术的用量与疗效呈负相关,即用量较少时疗效较好;麻黄与细辛、黄芪与附子间的交互作用呈正相关;麻黄与黄芪、黄芪与白术间的交互作用呈负相关,组方时应适当增加或减少相关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方,本为少阴伤寒而设。笔者用本方治疗阳虚感寒所致的顽固性荨麻疹、牙痛、多寐症等病,效果显著。1顽固性荨麻疹王某,女,47岁,农民,2000年7月2日就诊。患者每当夏秋季节全身起斑块状疹,奇痒难忍,反复发作已4年,色不红,逐渐增大,每于入夜身体感寒时而  相似文献   

16.
17.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于《伤寒论》第301条,原文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指出本方重在温经解表,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太阳表寒证。笔者在使用本方时,抓住“阳虚感寒”这一病机,用于许多头面部疾病收到满意疗效,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自强 《新中医》1996,28(2):56-5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贺自强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余根据此方解表散寒,温经扶阳之功效,临证扩展运用,用以治疗头痛、痹证及风疹等属表里俱寒者,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1头痛周××,男,35岁,1993年4月23日...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庆 《新中医》2004,36(5):64-65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温经散寒之功效,主治少阴与太阳两感证。笔者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咳喘、心悸、头痛等病症,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眩晕山东省临清市路庄乡卫生院(252663)麻中慈[关键词]眩晕,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胡某,男,45岁,1992年6月13日初诊。患者眩晕3年余,血压逐渐增高,求医遍隅,曾服天麻丸、杞菊地黄丸及中药汤剂百余剂,终无效果,仍眩晕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