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目的 对某省2005至2009年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特征进行分析,为急性职业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该省5年的急性职业中毒报告资料,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中毒化学物、中毒的年度、月份分布、死亡情况、行业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年共发生139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21人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总的中毒率为92.40%,总的中毒病死率为6.79%.其中,混合性化学物中毒事故占24.46%,中毒例数占20.36%;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占16.55%,中毒例数占12.67%;硫化氢中毒事故占7.91%,中毒例数占9.50%;二甲基甲酰胺和光气中毒事故分别占8.63%和2.88%,中毒例数均占6.79%.发生职业中毒事故的行业较集中,主要在化工、轻工、机械等8个行业.结论 该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毒人数、中毒死亡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毒事故发生呈不同月份、不同行业分布,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预防控制应以化工、机械、轻工等重点行业为主.  相似文献   

2.
11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保定市急性职业中毒(以下简称中毒)事故的发生规律,探讨防治急性职业中毒对策.方法收集1994~2004年间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7、8、9月是中毒事故多发月份,占中毒事故总数的62.5%;化工和金属冶炼企业是我市职业中毒的重点行业,占中毒事故总数的54.2%;硫化氢是我市中毒死亡率最高的化学品,病死率57.1%;违规操作是导致中毒事故的最主要原因,79.2%的中毒事故存在违规操作问题.结论根据上述中毒发生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中毒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朝阳区2004-2008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朝阳区2004—2008年的32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研究其发生原因与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毒事故的调查资料,对事故发生地点、时间、职业分布、毒物类别、事故发生原因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数分别为:5、5、4、7、11起,共计32起,平均6.40起/a;共造成163人中毒,死亡16人(9.82%),其中单起事故中毒人数最多为57人,最多死亡人数为2人;致死事故共12起(37.50%),平均每起死亡1.33人;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苯及其同系物、硫化氢、甲烷等。中毒事故以公用事业、建筑、化工等行业居多,由窒息性气体引发的职业中毒与发生在密闭空间中的中毒事故较多;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安全教育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结论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是引起朝阳区职业中毒的主要危害因素,密闭空间是朝阳区职业危害监管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29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1993~2006年期间北京丰台区发生的29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年间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29起共100例,死亡11例。中毒人数最多的是2002年共27人;在行业分布中以建筑行业和市政行业最高;在29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有5起共12人发生在救护人员中。结论缺乏基本的防范措施是造成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南通市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降低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率,准确及时开展应急救援、降低中毒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该市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生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结果 该市2005-2012年共发生38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毒72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19.4%。72例中毒患者主要分布在化工、市政服务、船舶等行业。引起急性中毒的主要化学物为硫化氢(25.0%)。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主要原因为缺乏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设备"跑、冒、滴、漏"或意外及未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盲目施救导致中毒11例,死亡6例。 结论 重点加强化工、市政服务、船舶等行业急性职业中毒的预防,加强密闭空间作业的监管,杜绝盲目施救引起的伤亡。  相似文献   

6.
1994~2006年保定市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1994~2006年问保定市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化工和金属冶炼企业是我市职业中毒的重点行业,6~9月是中毒事故多发月份,硫化氢是中毒死亡率最高的化学品,违规操作和缺乏职业卫生知识是导致中毒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根据上述中毒发生特点,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中毒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下称《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前后保定市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情况。方法搜集1994-2007年保定市发生的中毒事故报告资料和中毒人员个案调查资料,分别统计《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前(1994-2001)和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2002-2007)2个时期职业中毒事故的数量、时间分布、毒物种类分布、行业分布、中毒场所分布、企业类型、事故原因,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每年发生急性中毒起数由《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前的年均2.38起,下降到年均1.67起,事故起数年均下降0.71起。每年发生急性中毒病人数由《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前的年均117.82人,下降到年均12.18人,中毒人数年均下降105.64人。《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前密闭空间引起的中毒事故死亡人数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6.7%,2002年后的6年间未发生密闭空间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结论《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保定市的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情况有好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重庆市1997-2002年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了解其发病规律、趋势和特点。方法 采用重庆市1997-2002年向卫生部报告的“职业中毒患者现场劳动卫生学个案调查表”、历次事故的各类监督文书和专题调查报告,分析中毒事故的行业分布、毒物种类和发生原因。结果 1997-2002年重庆市共发生21起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263人中毒,其中死亡90人,占中毒人数的34.22%。煤炭行业的中毒和死亡人数最高,构成比分别是38.78%和76.67%;CO和H2S是引起中毒的主要毒物,分别占33.33%和23.81%;导致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违反(或没有)安全操作制度、缺乏对劳动者的安全教育和没有密闭通风设备等。结论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重点预防、控制煤炭行业的井下中毒事故和加强监控石化、化工和冶金行业职业卫生工作,及时发现急性中毒隐患,对减少我市职业中毒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济南市职业中毒的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2~2011年济南市职业中毒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2~2011年济南市共报告职业中毒210例,各年分别报告20、20、30、18、45、40、15、5、12和5例。其中急性职业中毒94例,前3位为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39例、有机氟中毒23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2例;慢性职业中毒116例,前3位包括慢性苯中毒42例、锰中毒42例、汽油中毒19例。急性职业中毒中的行业分布前3位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占40.43%;石油加工业,占19.15%;其他行业占17.02%;慢性职业中毒的行业分布主要为通用、专业设备制造业,占35.34%,石油加工业占13.79%;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占12.93%。引起职业中毒的毒物以苯系物、锰及其化合物、刺激性气体、有机氟及溶剂汽油为主,分别占20.95%、20.00%、18.37%、10.95%和10.95%。210例职业中毒者发病主要以男性为主,占73.81%。男性高发年龄为30~54岁,123例(占79.35%),女性高发年龄为30~49岁52例(占94.55%)。职业中毒发病工龄中位数为10年。[结论]济南市职业中毒比较严重,主要是慢性中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2006—2010年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特点,探讨防治要点。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6—2010年网络直报的广东省职业中毒病例,对病例基本情况、职业史、疾病特征、行业分布和企业性质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报告职业中毒582例,男性334例(57.38%),女性248例(42.61%),年龄集中在16~48岁之间,中位数为30岁;工龄中位数是1年3个月。报告的死亡病例共8例,死亡率1.37%(8/582)。2006年职业中毒病例最多(151例),每年职业中毒病例占职业病总数从2006年的53.74%(151/281)降至2010年的25.66%(145/565)。病例以慢性职业中毒为主,占70.62%(411/582),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以苯为主,占慢性职业中毒病例的46.96%(193/411);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共95起(一般事故89起、重大事故6起),急性中毒171例,引起急性中毒主要为二甲基甲酰胺,占22.81%(39/171)。由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5年共有439例,占总病例数的75.43%(439/582),其中有机溶剂引起的新发急性中毒事故72起,占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起数的75.79%(72/95)。病例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62.89%(366/582)。单位规模以小型为主,占35.05%(204/582);经济类型主要以私营独资企业为主,占39.18%(228/582)。同时,发生3例及以上职业中毒事故的工厂数占发生职业中毒事故工厂总数的11.74%(35/298),其中≥10例的工厂有6家占2.01%(6/298)。结论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情况不容乐观,防治重点是慢性职业中毒,特别是有机溶剂类;应重点监督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的防治工作,加强健康体检和培训;同时应加强防控群体性职业中毒。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龙岗区1993-2008年职业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深圳市龙岗区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发病规律,为制定职业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8年龙岗区职业病报告卡和事故调查资料。结果16年间该区共发生职业病94宗,确诊职业病人数430例,死亡10例,病死率2.33%,职业中毒的行业系统分布主要以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为主,分别占26.60%、13.83%和12.77%;引起职业中毒的化学及物理因素以有机溶剂为主,共发生58起,占总中毒宗数的61.71%,发病人数246人,占职业病总例数的57.21%;而有机溶剂中又以三氯乙烯的危害最为严重,共发生23起,中毒27例,死亡7例,占死亡人数70%。结论深圳龙岗区职业中毒危害严重,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在高危行业和重点毒物有明显的集中趋势,不同行业的职业中毒呈现不同的特点,强化管理是预防控制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刘颖  袁红  胡长英  吴君  刘户县 《职业与健康》2007,23(14):1194-1195
目的 分析北京市朝阳区2003—2005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探索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区职业中毒和职业病报告卡和急性职业中毒个案调查报告,分析中毒事故发生的时间、行业、毒物分布和事故发生的原因。结果 2003—2005年北京市朝阳区共发生14起职业性急性中毒事故,30人中毒,死亡9人,病死率为30.00%;市政服务行业的中毒和死亡人数最高,构成比分别是46.67%和55.56%;甲烷和苯是引起中毒的主要毒物,均占36.67%;导致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安全教育、没有个人防护用品、没有密闭通风排毒设备、没有安全操作制度和规程等。结论 急性职业中毒由多种因素造成,卫生监督部门应重点预防、控制市政服务等行业的中毒事故,及早发现急性中毒隐患,减少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柳州市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探索急性职业中毒的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本市1991-2007年间35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相关资料并分析.结果 1991-2007年间共发生35起中毒事故共中毒107人、死亡44人.1999-2007年间发生的急性职业中毒24起、中毒人数81人、死亡人数30人,年平均数分别是1991-1998年间发生的1.9倍、2.7倍和1.8倍;中毒事故以金属冶炼多发(31.4%),高毒类化学毒物引起的事故居首位(68.6%),主要为砷化氢、硫化氢及一氧化碳;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缺乏职业病防治知识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结论 加强企业职工职业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预防急性职业中毒发生的重点,同时也应加强硫化氢和砷化氢等高毒类化学毒物中毒事故控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湘潭市1990-2009年期间49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为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事故进行时间分布、行业分布、毒物类别、发生原因等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湘潭市急性职业中毒的年发病率为44.66/10万,急性职业中毒人年死亡率为6.59/10万;后10年中毒事故率明显减少(χ2=24.25,P〈0.01),但中毒危害程度严重,其发病率和中毒死亡率分别超过前10年的4.79倍和3.54倍P〈0.01);化工行业急性职业中毒的年发病率高达310.47/10万,高于其他行业299.29倍(χ2=1230.35,P〈0.01);毒物类别以砷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硫化氢中毒为主;事故主要原因为无安全防范意识和个人防护用品。结论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毒物的卫生监督管理和职工的防毒知识教育,可有效降低急性职业中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海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特点及原因,为更好地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青海省1987—2008年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和职业卫生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近20年来青海省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38起,中毒156人,死亡11人。结论青海省急性中毒事故仍然严重。应重点加强对化工、冶炼等工业系统和氯气、一氧化碳、砷化氢等急性职业中毒的防治,加大对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多起急性化学中毒事故的分析,为预防事故和应急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2006-2014年参与处理的16起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事故相关资料,对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行业、有毒化学物质种类和事故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起事故中,中毒人员64例,死亡15例,中毒死亡率为23.4%。中毒人员分布于建筑、食品、化工及轻工等行业;造成急性中毒事故的化学物为二氧化碳、硫化氢及一氧化碳等;中毒事故集中分布于第二、三季度;所有事故单位均未进行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结论 发生中毒的企业大部分缺乏应急救援措施、人员安全培训。应对建筑、食品及化工等行业加强急性中毒的预防及控制,建立应急救援体系,降低中毒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岗区2001-2010年期间52起急性职业有机溶剂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事故按行业分布、毒物类别、发生原因等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毒105人,死亡8人,死亡率7.62%;行业分布分别为金属表面处理(38.46%)、电子制造业(25.00%)和家具制造业(11.54%);毒物类别以苯、甲苯、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正己烷及其它混合有机溶剂。结论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毒物的卫生监督管理和职工的防毒知识教育,可有效减低急性职业中毒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西职业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笔者对2000—2012年间发生的892例职业中毒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广西职业中毒以慢性职业中毒(占76.1%)为主,其次为急性中毒(占23.9%)。企业规模分布以大型企业为主(占39.1%),其次为中型企业(占29.3%)。公有经济型企业职业中毒报告例数306人(占34.3%),非公有经济型企业职业病报告例数586人(占65.7%)。地区分布主要在河池市(占48.2%),其次为梧州市(占22.8%)。行业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40.8%),其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36.7%)。结论需加强对河池和梧州地区的中小型金属矿采业和冶炼行业的监管,同时加强对接尘工人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  相似文献   

19.
韦光毅  柳元  陈启玲 《职业与健康》2009,25(20):2144-2146
目的通过分析柳州市1991--2008年间发生的34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研究其发生的原因、特点、规律,为探索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毒事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事故发生的时间、行业、企业性质、毒物类别、中毒场所、事故发生原因及救援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柳州市近9年的中毒事故发生呈上升趋势;中毒事故以金属冶炼行业多发,高毒类化学品引起的事故居首位;救援人员中毒多于现场作业人员中毒;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安全教育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结论应加强对硫化氢和砷化氢等高毒类和缺氧危险作业环境病死率较高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低毒类化学品中毒事故控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06-2010年广东省职业中毒特点分析与防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2006-2010年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特点,探讨防治要点。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6-2010年网络直报的广东省职业中毒病例,对病例基本情况、职业史、疾病特征、行业分布和企业性质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共报告职业中毒582例,男性334例(57.38%),女性248例(42.61%),年龄集中在16—48岁之间,中位数为30岁;工龄中位数是1年3个月。报告的死亡病例共8例,死亡率1.37%(8/582)。2006年职业中毒病例最多(151例),每年职业中毒病例占职业病总数从2006年的53.74%(151/281)降至2010年的25.66%(145/565)。病例以慢性职业中毒为主,占70.62%(411/582),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以苯为主,占慢性职业中毒病例的46.96%(193/411);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共95起(一般事故89起、重大事故6起),急性中毒171例,引起急性中毒主要为二甲基甲酰胺,占22.81%(39/171)。由有机溶剂引起的职业中毒5年共有439例,占总病例数的75.43%(439/582),其中有机溶剂引起的新发急性中毒事故72起,占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起数的75.79%(72/95)。病例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62.89%(366/582)。单位规模以小型为主,占35.05%(204/582);经济类型主要以私营独资企业为主,占39.18%(228/582)。同时,发生3例及以上职业中毒事故的工厂数占发生职业中毒事故工厂总数的11.74%(35/298),其中≥10例的工厂有6家占2.01%(6/298)。结论广东省职业中毒发生情况不容乐观,防治重点是慢性职业中毒,特别是有机溶剂类;应重点监督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的防治工作,加强健康体检和培训;同时应加强防控群体性职业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