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8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表现与脑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对照,对出血部位和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全部病例经CT与DSA检查,观察内容是SAH的病因及病变位置。结果:8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中,DSA显示有动脉瘤46例,血管畸形22例,动脉硬化15例,其他2例。CT诊断动脉瘤所致出血38例,血管畸形19例,动脉硬化12例。结论:CT对SAH定性、定位一定意义,对于急诊病人的治疗、手术引流及血管造影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次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患者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首次DSA检查阴性的sSAH患者的临床特点、CT及DSA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53例病人中,DSA复查21例,发现3例动脉瘤;MRA复查18例,CTA复查2例,均无阳性发现。全部病人电话或门诊随访0.5~4年,41例复查病人中1例因再出血在内科保守治疗痊愈,其余病人预后良好;12例未复查病人中1例由于再发出血在外院发现高颈段血管畸形,1例在等待复查过程中死亡,1例半年后因再出血死亡。结论首次DSA检查阴性的sSAH患者需行二次复查,特别是影像学有明显特征者,必要时加行高颈段脊髓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均经CT、MRI及腰穿脑脊液证实。结果 25例SAH中,颅内动脉瘤12例(48%),血管畸形7例(28%),动脉硬化3例(12%),动脉炎1例(4%),正常2例(8%)。结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SAH病因的经典确诊手段,有条件者均应在SAH后3d内或3周后进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CT对SAH定性、定位,对急诊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43例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而再出血病死率更高。我院自1998-2004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13例,其中有43例发生再次出血,现将脑血管造影(DSA)及临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征与DSA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9月~2004年3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岁以上的SAH 152例的临床资料与DS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人SAH仍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152例中行DSA133例(87.5%),动脉瘤患者119例(89.5%),发现动脉瘤129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7例,动脉瘤多分布在前、后交通动脉(61.2%),DSA阴性者10例(7.5%),动静脉畸形(AVM)3例,moyamoya病1例.头痛、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低,程度也较轻,意识障碍及并发症多见.结论 了解和重视老年人SAH的临床特征,尽早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及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可避免再出血,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DSA和TCD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小动物如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模型上经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探讨TCD对兔SAH后CVS状况的评价效度.方法 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兔迟发性CVS的动物模型.术前1 d和术后3、5 d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判断CVS的程度;术前1 d及术后1、3、 5、 7 d行TCD连续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判断CVS的变化及程度.结果 在家兔CVS动物模型上成功完成左侧椎动脉选择性插管和造影,可有效地判断CVS的严重程度;采用TCD连续监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获得稳定图谱,能观察到制模后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论 经兔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是完全可行的,TCD可连续监测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兔SAH后CVS状况的评价稳定可靠,TCD与脑血管造影在检测SAH后CVS方面具有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了解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70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6例,大脑前动脉瘤19例,头颅CT均显示前纵裂积血;脉络膜前动脉瘤40例,后交通动脉瘤82例,多数在CT上显示广泛鞍上池积血,病变同侧积血多于对侧;大脑中动脉瘤32例,CT多显示病变同侧外侧裂积血;后循环动脉瘤11例,头颅CT多见鞍上池及脑室系统积血;出血量较大时,除具备上述特征外,积血部位更广泛,特异性相对较小。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根据头颅CT所示积血部位可初步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血管检查顺序的选择及治疗方法的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病因学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CT的推广应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诊断已不成问题。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早期进行病因学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以杜绝SAH的再发,减少死亡和残疾。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技术不仅能明确病因,为SAH的病因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而且对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我们于1999~2003年对23例SAH患者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25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均经CT、MRI及腰穿脑脊液证实。结果 25例SAH中.颅内动脉瘤12例(48%),血管畸形7例(28%),动脉硬化3例(12%),动脉炎1例(4%).正常2例(8%)。结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SAH病因的经典确诊手段,有条件者均应在SAH后3d内或3周后进行DSA检查,有利于病因诊断和治节。CT对SAK定性、定位,对急诊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造影检查是揭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主要手段,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因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而被漏诊。动脉瘤内及瘤周的复杂病理、生理改变,及某些人为因素如术前准备不足,术者操作不熟练等,均可导致首次造影呈阴性。本文即就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阴性的原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因和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头颅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阴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临床表现出现头痛43例,恶心呕吐36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3例,癫痫发作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9例。头颅CT显示为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5例,其余8例通过腰穿发现血性脑脊液确诊。35例患者中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者21例。其余14例为非PNSH。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7d内行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发病14-21d后全部复查全脑血管造影或CTA,41例仍为阴性;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例发现脊髓血管畸形,且均为非PNSH患者。经病因及对症治疗后,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对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符合PNSH的患者,应避免重复造影。但对于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可能的非PNSH患者,应积极复查DSA或高质量的CTA或MRA以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池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PNSH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7例患者均无意识障碍,Hunt - Hess分级Ⅰ~Ⅱ级,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出院时GOS评分均为优.3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46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患者均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结论 PNSH患者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特点独特,康复期短,并发症少,预后良好.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DSA检查及不必要的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9-01—2015-12收治的首次DSA呈阴性,二次造影发现动脉瘤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胼周动脉瘤2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动脉瘤的大小及瘤颈情况:直径2~3mm动脉瘤7例(窄颈5例),4~5mm动脉瘤6例(窄颈5例)。结论微小或窄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次造影可能存在假阴性,及时复查DSA并给予适宜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的护理干预。方法对我院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受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干预。结果 4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成功率达100%,发现脑动脉瘤28例(62.2%),动静脉畸形17例(37.8%),其中1例术后出现头痛加重症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和心理护理后,患者头痛症状较前减轻,其他患者未发生不适及相应的并发症。结论坚持对DSA患者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工作对造影成功、减少相关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非高血压青年脑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5例非高血压脑出血青年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患者出现脑出血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DSA检查阳性患者为129例,阳性率为78.2%。病因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烟雾病。其中动脉瘤95例(73.6%),年龄37~44岁,平均(41.35±2.1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昏迷及眼部玻璃体出血;动静脉畸形23例(17.8%),年龄21~39岁,平均(29.13±6.2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前期的癫痫发作合并眼睛同向偏盲;烟雾病11例,占8.5%(11/129),年龄18~23岁,平均(21.16±1.2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前期肢体麻木症状。结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青年非高血压脑出血病因诊断明确,引起脑出血主要病因为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尼膜同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膜同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均给予降颅内压、止血、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尼膜同持续静脉推注,连用7d后改用尼膜同口服。结果 治疗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尼膜同能降低SAH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且不增加再出血的危险,在SAH治疗中有较好疗效,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烟雾病DSA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烟雾病患者临床及DSA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患者DSA影像学特征如下:脑底异常烟雾状血管网形成;受累动脉狭窄或闭塞;丰富侧支循环形成。其中单/双侧大脑前、中及后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者24例(92.3%);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或闭塞者18例(69.2%),单侧者7例(26.9%)。结论烟雾病患者有显著的DSA影像学特征,DSA是诊断烟雾病的主要手段,临床上对疑似病例应早行DSA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假阴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造影假阴性发生的可能原因,提高SAH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2例SAH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初次阴性52例,复查造影25例,发现6例有异常病变:4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C<,2>段动脉瘤,1例脑血管畸形.结果 结合文献对这6例初次脑血管造影假阴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发生假阴性的原因.结论 SAH造影时应采用高分辨率的造影机;二维造影时要多角度投射,避开血管间的重叠;必要时采用三维血管重建;提高阅片医生的能力;初次阴性病例可配合CTA、MRA检查且必须强调全面细致复查造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可影响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病人治疗结果的因素及其CT变化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一组连续收治的入院时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tSAH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资料,记录其入院时和病情加重时的头颅CT情况、入院时GCS评分、以Fisher分级法对出血量进行分级情况、伤后6个月以GOS评分法评估的治疗结果,并对数据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CT扫描tSAH出血量Fisher分级(OR=50.7,P〈0.001)、入院时GCS评分(OR=2.86,P〈0.001)、初次CT扫描基底池tSAH(OR=0.35,P=0.030)与tSAH患者的不良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最初CT显示脑挫裂伤与入院后CT出现恶化(OR=2.92,P=-0.003)及入院后CT示显著恶化(OR=3.21,P〈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tSAH病人的治疗结果与入院时GCS评分、出血量及脑挫裂伤的存在或范围有关,这些也是头颅CT出现显著恶化的相关因素,说明头颅CT显示出的恶化与治疗结果是有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