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关(Nei guan) 归经 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 定位 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当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法 伸臂仰掌,于掌后第一横纹直上2寸,两筋之间取穴。  相似文献   

2.
经渠、孔最穴防治咳嗽声哑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渠、孔最两穴是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经渠穴位于伸臂仰掌,从腕横纹(太渊穴)上一寸桡动脉外侧处,它是五腧穴中的经穴,主治咳嗽、喉痺;孔最穴位于尺泽与太渊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它是手太阴肺经的郄穴,主治咳嗽、音哑、咯血、咽喉肿痛等。  相似文献   

3.
正取穴:牙风痛穴,奇穴名,位于腕横纹上2. 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操作方法:取1. 5寸毫针垂直刺入牙风痛穴,深1. 0寸左右,如无明显针感,行捻转、提插手法,直到有强烈的酸胀得气感为止。下牙痛加刺颊车,上牙痛加刺下关。留针4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体会:《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载:"牙风痛,奇穴。以中指尖至掌后腕横纹之长度,折做四等份,以一等份自腕横纹直对尺泽穴引量,尽处两  相似文献   

4.
<正> 支沟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别名飞虎(出自《针灸大成》),为手少阳经的经穴。 1 定位及功能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定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出自《针灸甲乙经》)。临床取穴时以腕背横纹上三寸、尺、桡骨之间是穴。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三焦属于相火,支沟为其经脉中之火穴,有清利三焦,通气降逆,舒筋活血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徐玮祯  王锐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34-135
<正>1支沟穴的定位支沟穴最早出自《灵枢·本输》篇:"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现行中医院校《经络腧穴学》教材[1]将支沟穴确定为: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三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在解剖上浅层分布有前臂后皮神经,头静脉和贵要经脉的属支,深层有骨间后动、静脉和骨间后神经。2支沟穴的刺灸法《针灸甲乙经》:"支沟者,火也。在腕后三寸……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经络腧穴学》中取直刺,刺入深度为0.5~1寸。然临  相似文献   

6.
现行五版教材《针灸学》[1 ] 在第 19页专门列表说明全身各部常用骨度分寸。前臂的骨度分寸仅仅简单表述为肘横纹至腕横纹为 12寸。但是从肘横纹上哪一点到腕横纹上哪一点相距 12寸且可以作为定位的标准呢 ?即它的起止点在哪里 ?又如要定位前臂外侧 (即手背一侧 )穴位 ,该如何应用此骨度分寸呢 ?为使骨度分寸定位法更加严密、完备 ,结合临床实际 ,笔者认为应作如下补充说明 :前臂内侧 ,上端为肘横纹中 ,肱二头肌肌腱尺侧 (即曲泽穴的定位 ) ,下端为腕横纹中 ,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即大陵穴的定位 )。前臂外侧 ,上端为尺骨鹰嘴 ,…  相似文献   

7.
上肢腧穴 太渊(Tai yuan) 归经 穴属手太阴肺经,本经原穴;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 定位 在腕横纹桡侧端,当桡动脉搏动处。 取法 仰掌,在掌后第一横纹上,手摸有动膊跳动处即是太渊穴。 刺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主治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以下原因所致的呃逆,如脑震荡,登革热及不明原因偶然发生的呃逆,通过点按治疗方法,均收到一次治疗的效果。点按部位:膈神经—第四颈椎棘突双侧旁开一寸;双侧膈俞穴—第七、八胸椎旁开1.5寸;双侧内关穴,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上2寸。  相似文献   

9.
得了胃病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饿着,不能吃凉的、辣的等刺激性食物.很多人觉得胃病虽然不是大病,却非常麻烦.其实,治疗胃病可以很简单,内外关按摩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内外关包括内关和外关.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两条筋之间.外关穴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内关相对.人体当中有好多穴位像内外关这样内外相应,或者是前后相应,或者是左右相应,如果两个穴位一起刺激,治疗效果可加倍.  相似文献   

10.
<正> 郤门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仰掌取之,在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穴)直上5寸,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穴。针刺得气后,施以强而持久的捻转手法(两侧相同),留针  相似文献   

11.
列缺(Lie que) 归经 穴属手太阴肺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交任脉。 定位 在桡骨茎突上方,距腕横纹1.5寸处。 取法 左右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有一小凹陷即是列缺穴。 刺法 斜刺0.3~0.5寸;埋针。  相似文献   

12.
检索清代以前文献,结合现代研究对内关穴的认识,对内关穴穴区定位、针刺深度、灸法操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第一腕横纹正中直上两寸,两筋之间为内关穴定位的最佳描述;3分、5分或1.4寸为内关穴常用针刺深度;艾灸内关穴治疗作用较为显著,但以艾灸3壮为佳。  相似文献   

13.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经穴、俞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仰掌,豌豆骨的桡侧缘,即尺侧腕屈肌腱附著於腕豆骨的桡侧,掌後横纹上。  相似文献   

14.
<正> "郤门"穴别名"四白"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特定穴之郤穴).在《新针灸学》则属于上肢部前正中线(掌面正中线).考《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云:"手厥阴郤去腕五寸",此与《针灸甲乙经》以及后世的《针灸大成》甚同.又《医学入门》结合该穴之定义述其取穴曰:"在大陵后五寸".然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是穴宜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取之较合适.其下解剖内含正中  相似文献   

15.
内关配穴治疗心悸举案齐齐哈尔市铁锋区中医院盖俊杰刘占国刘丽荣(161002)1基本方法取穴及刺法:选主穴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常规用毫针直刺0.5~1寸。配穴: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凹陷中)常规用毫针直刺0.3...  相似文献   

16.
<正>点按内关穴、足三里穴解胃痛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上2寸,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降逆、止呕、止痛等多种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心痛、胸痛等多种痛症。操作:胃痛时,可用一手大拇指按压另一侧的内关穴,力度以感到稍微疼痛为宜。每侧按压2分钟左右,交替按压另一侧,直到胃痛缓解为止。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为常用保健穴之一,又是胃经的下合穴,强刺激本穴可缓解急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7.
内关。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因其穴治胸膈痞塞不通之内格诸症,犹内藏之关隘,故名。其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相似文献   

18.
大陵(Da ling) 归经 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心包经原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 取法 伸臂仰掌,在掌后第一横纹上,两筋之间取穴。 刺法 直刺O.3~O.5寸。 主治 大陵穴和内关一样可治疗心、心包和神志病。虽无治疗胸胁胃腹疾患之功,但其清心安神、舒通心络之效,却是内关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9.
腕踝针治疗气胸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应用腕踝针治疗气胸 5例 ,均获痊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5例均为男性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6 0岁 ;病程最短半小时 ,最长 6小时。其中胸部穴位封闭导致的外伤性气胸 4例 ,自发性气胸 1例。2 治疗方法  取腕部治疗点上1、上2 穴。上1位于尺骨内侧缘与尺侧屈腕肌间 ,上2 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即内关穴上。上1、上2 穴均在腕横纹上 2寸取穴 ,选好治疗点后 ,治疗点皮肤与针体常规消毒 ,用 30~ 32号、1 5寸不锈钢毫针 ,针体要直 ,针尖与皮肤呈 30度夹角进针 ,当针尖通过皮肤后 ,即将针放平 ,紧贴皮肤表面 ,沿…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采用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的方法,用穴位割治埋线术治疗支气管哮喘,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10ml行穴位皮下浸润麻醉,按压并轻揉穴位局部皮肤片刻。取穴:①腕横纹上2寸内关穴;②外踝上8寸丰隆穴;③第四胸椎正中膻中穴;④第七颈椎旁0.5~1寸大椎穴;⑤第七颈椎旁0.5~1寸咳喘穴;⑥第四腰椎旁0.5~1寸肺俞穴;⑦第七腰椎旁0.5~1寸膈俞穴。纵行各切0.5~1cm切口,皮下十字交叉法植入异体长效蛋白药线(已申报国家专利)0.5cm各2根,并各缝合一针。隔日换药1次,7日拆线。口服抗菌消炎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