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PCR技术对实验感染大、小鼠肺孢子虫肺炎(PCP)和临床疑似病例诊断的可行性。用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法诱导SD大鼠和ICR小鼠PCP并收集临床疑似病例24h深部痰液。受试动物解剖后,制备肺印片,经瑞姬氏复合染色镜检确定肺孢子虫(Pc)感染的阳性率;同时,以针对虫体mtLSUrRNA基因设计的引物,PCR扩增鼠肺组织和支气管灌洗液(BALF),以及痰液样本中的DNA;比较实验动物样本镜检和PCR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测定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SD大鼠和ICR小鼠肺印片的阳性率分别为68.8%(1116)和85.7%(1821),肺组织PCR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5%(1216)和80.9%(1721),肺泡灌洗液PCR的阳性率分别为81.2%(1316)和23.8%(521)。肺印片镜检和PCR技术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别;可见,PCR对虫体mtLSUrRNA基因的检测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至少可以检测出0.6pg的肺孢子虫DNA;6例临床疑似病例样本中2例显示肺孢子虫PCR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隐孢子虫病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已被列为世界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一。犬隐孢子虫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本文对犬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分类、虫体形态和寄生部位、流行病学特点、诊断、防治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为犬隐孢子虫病的有效防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RNA原位杂交法在肺孢子虫病理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小亚单位RNA位点来源的寡核苷酸探针、地高辛加尾标记、Wistar雌性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取肺组织制备石蜡标本进行RNA原位杂交,并将结果与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进行比较。结果 RNA原位杂交法于感染后第3周检到虫体,呈游离分布;7~8周时检测到大量包囊;9~10周时滋养体大量出现;组织内肺孢子虫的检出率(32/32)高于瑞氏-吉姆萨染色法(25/32)。结论 RNA原位杂交法是一种敏感特异的肺孢子虫病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用PCR扩增L.donovanl种特异性kDNA片段来检测不同时间采集的感染金地鼠组织样品,结果表明在腹腔接种感染后第4天就可以从金地鼠外周血和脾组织内检测到病原体kDNA的存在,感染后第48天,5只金地鼠的外周血和脾组织样品PCR检测结果都为阳性,扩增产物经与地高辛标记的重组质粒pLK2探针斑点杂交得到进一步证实。由此可见,用PCR技术检测外周血或肝、脾组织进行内脏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用PCR扩增L.donovanl种特异性kDNA片段来检测不同时间采集的感染金地鼠组织样品,结果表明在腹腔接种感染后第4天就可以从金地鼠外周血和脾组织内检测到病原体kDNA的存在,感染后第48天,5只金地鼠的外周血和脾组织样品PCR检测结果都为阳性,扩增产物经与地高辛标记的重组质粒pLK2探针斑点杂交得到进一步证实。由此可见,用PCR技术检测外周血或肝、脾组织进行内胜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双氢青蒿素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醋酸可的松皮下洲Wistar大鼠建立PCP动物模型,对60mg/kg双氢青蒿素治疗实验大鼠,杀鼠取肺,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肺泡巨噬细胞,可PI和TUNEL法检测其凋亡,同时设有正常大鼠对照组。结果:感染组和治疗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感染组。结论: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引起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发生凋亡,经双氢青蒿素治疗后PCP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调查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和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病变性质诸方面,采用了免疫组化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对5例进行了分析。该5例患者均有全身淋巴结肿大(但直径多小于1cm),肝脾肿大、发热和多项血液指标改变。AITL时在AILD病变背景上出现异型的透明T细胞浸润为诊断和鉴别依据。5例中4例行TCR-β重排分析均呈现克隆性改变。并对4例埃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其中3例EBVDNA阳性。认为AILD可能是一种与EBV感染相关的瘤前病变,发展为淋巴瘤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mtLSU-巢式PCR方法检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的应用价值以及基因序列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地塞米松免疫抑制法诱导大鼠感染肺孢子虫;实验组10只,对照组1只;诱导至第7周时收集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采用mtLSU-巢式PCR方法对人源与鼠源肺孢子虫共有的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同时采用镜检法对实验组大鼠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检测,评估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采用mtLSU-巢式PCR方法对实验感染大鼠肺组织和BAL进行检测,卡氏肺孢子虫DNA阳性率分别为100%(10/10)、90%(9/10)。而GMS染色镜检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0%(8/10)、60%(6/10)。所测Wistar大鼠卡氏肺孢子虫mtLSU基因序列长度为155bp,与GenBank的大鼠源肺孢子虫(U20170)及人源肺孢子虫(DQ473446)同源性均为100%(154/154、155/155)。结论 mtLSU-巢式PCR方法应用于大鼠卡氏肺孢子虫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获得与人源耶氏肺孢子虫相同的Wistar大鼠卡氏肺孢子虫mtLSU的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9.
PCR技术直接检测血清中的HBV-DNA[1],并与反向间接血凝法(R-IHA)、乳胶凝集法(LAT)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对比观察,以探讨PCR技术在乙型肝炎病原诊断中的应用及HBv-DNA与乙肝五项标志物(HBV-m)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检测对象:146例肝炎患者,其中急性肝炎91例,慢性肝炎41例,肝炎后肝硬化11例,重症肝炎3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方法:146例均用PCR技术俭测血清中HBV-DNA,用R-IHA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样本处理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常规检测中血清样本的最佳处理方法。方法分别用不同缓冲液(PBS与TE)对血清进行1:1或1:10稀释,不同浓度去污剂(TritonX-100与NP40)及巯基乙醇处理血清样本,以及用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蛋白酶K消化、碱裂解、辛酸钠裂解等方法处理血清样本,比较这些方法对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敏感度的影响,并进行了辛酸钠最适浓度实验。结果在所比较的18种方法中发现硫氰酸胍-酚-氯抽提法、碱裂解法及辛酸钠法有较高的检测敏感度,而辛酸钠法有更好的重复性,方法最为简便。结论终浓度30~50mmol/L辛酸钠最适用于PCR法常规检测HBVDNA的血清处理  相似文献   

11.
以往所称的“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carinii,Pc)能感染包括人和实验动物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 ,免疫力低下的宿主感染后能引起致命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PCP )或称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osis)。国际上已将原感染人体的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carinii)更名为Pneumocystisjeroveci,国内张瑞娟、朱淮民( 2 0 0 3)将其译为耶氏肺孢子虫 ,然尚未被广泛应用。其生物学分类也由原来动物界的原虫定为真菌界的真菌类。重新命名和跨界的分类归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 ,国内有关“卡氏肺孢子虫”的报道 ,尚未启…  相似文献   

12.
心肺移植病理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观察心肺移植病理形态特点,对3例心或/及肺移植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及2例尸检材料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心、肺移植排异反应及其分级与该器官间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浸润细胞多少有关,可无或伴有实质细胞损伤。例1原位心移植患者术后7个月猝死原因为移植心冠状动脉病变及急性重度排异反应。例2心肺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冠状动脉血栓栓塞而死亡。例3单肺移植患者至今16个月情况尚好,术后第11、13个月TBLB发现受体原发肺结节病在移植肺再发。EMB及TBLB是心、肺移植排异监测的可靠有效的方法,组织学诊断排异反应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istar大鼠皮下注射醋酸考的松诱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自第6~12周,每周解剖病鼠2只观察,全部给药鼠均发病。肺部病变表现为:(1)肺印片查见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和滋养体。(2)组织病理学改变:第6~8周HE染色切片呈间质性肺炎伴中度淋巴细胞浸润,肺泡内缺乏泡沫样渗出物,第9~12周肺泡内出现泡沫样渗出物,PAS染色该渗出物呈阳性反应,GMS染色查见染成黑色的包囊。(3)停用醋酸考的松后4~6周,肺部炎症明显好转,提示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有自愈可能。电镜显示包囊、滋养体及受损肺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潜伏感染在不同部位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T细胞淋巴瘤(TML)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00例不同部位的TML(结内40例、结外60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细胞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1)100例中EBER1/2检出率48%(48/100),结内TML检出率30%(12/40),结外TML检出率60%(36/60),结内、结外EBV检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结外呼吸道TMLEBER1/2检出率鼻腔、鼻咽、口咽和肺分别是88.9%(16/18)、71.4%(5/7)、47.6%(10/21)、33.3%(1/3)。(3)胃肠道、软组织TMLEBER1/2检出率分别是16.7%(1/6)、33.3%(1/3)。结论:EBV感染在不同部位TML中的表达具有明显部位限制性,特别是鼻腔、鼻咽的TML与EBV关系最密切,其EBER1/2检出率明显高于身体其它部位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5.
EB病毒感染及感染拷贝数与肺癌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EB病毒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肺癌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我们收集87例外科手术切除,同时含有肺癌及癌旁正常肺的石蜡包埋组织,用多聚酶链反应及斑点杂交技术对其中的EB病毒感染情况及感染的拷贝数进行检测。PCR检测结果:肺癌52例,对应癌旁肺组织39例EB病毒阳性,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斑点杂交结果:肺癌38例,相应癌旁肺组织7例有EB病毒高拷贝感染,两者在统计学上存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果提示:EB病毒在肺及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感染率,但肺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拷贝数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并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高拷贝数的EB病毒感染在肺组织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B7/CD28和ICAM—1/LFA—1共刺激信号对T及B细胞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共刺激途径B7/CD28和ICAM-1/LFA-1对T细胞活化以及B细胞效应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建立APC:T:B细胞反应系统,用B7-1单抗和ICAM-1单抗分别阻断B7/CD28和ICAM-1/LFA-1共刺激途径,利用^3H-TdR法检测T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B细胞分泌的杭体,用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结果 B7-1单抗和ICAM-1单坑均可抑制T细胞增殖及IL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的DNA(TB-DNA),其中临床诊断为结核或可疑结核者9例,肿瘤6例,结节病3例,淋巴结炎4例,共22例。病理诊断确诊为不典型结核者14例,不能除外结核者4例,结节病2例,瘤样病变2例。所有病例经抗酸染色均未查到结核杆菌。PCR检测结果表明,22例中18例呈阳性(占81.82%),4例呈阴性。PCR技术敏感、特异,对于不典型结核病例检查TB-DNA片段用于辅助诊断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与恶性淋巴瘤的关系。方法对广东地区51例何杰金病(HD)进行了EBV的检测。结果EBV-BNLF1基因片段PCR扩增阳性率为80.4%,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P<0.01)。PCR产物经克隆测序证实为BNLF1基因片段,但未发现突变。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为41例PCR阳性的HD中15例阳性,阳性信号可见于肿瘤和非肿瘤细胞的核上。BNLF1基因的表达产物潜在膜蛋白(LMP1)的表达局限在HD的肿瘤细胞上,51例中25例阳性(49%)。15例20岁以下HD中EBV-BNLF1片段及其表达产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20岁以上HD组及同年龄段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P<0.01)。结论结果表明广东地区半数以上HD肿瘤细胞中有EBV感染并表达LMP1,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还提示青少年何杰金病与EBV潜伏感染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在NHL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标本59例。用全T(UCHL一1)与全B(L26)McAb作免疫组化分型。然后应用lgH单轮和半重叠基因引物,T细胞受体β(TCR_β)基因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结果:新鲜组织lgH71.4%(10./14),TCR_β83.3%(10/12)。石蜡包埋组织IgH(半重叠扩增)80%(12/15),TCR_β73.3%(11/15)。无假阳性。其中有6例有争议的疑难病例明确了诊断。结果表明PCR技术是当前最特异、敏感而快速的NHL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巢式PCR扩增方法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方法用昆明种小鼠通过免疫抑制方法建立动物模型,通过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隐孢子虫卵囊。抽提DNA后,用巢式PCR扩增隐孢子虫的18S核糖体DNA,电泳、割胶回收后测序。结果成功建立隐孢子虫的小鼠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纯化后的隐孢子虫卵囊形状均一,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在3-6um左右。经巢式PCR扩增,在840bp左右有一条特异性条带。通过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该基因序列与微小隐孢子虫18S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巢式PCR方法扩增18S基因是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