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液液体微粒种类、来源、危害及防止和消除微粒污染的措施。方法:就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输液液体中微粒的形态和成分多样,主要源于割锯安瓿、密封材料脱落、空气不洁污染,可导致血栓形成、硬结、过敏反应等。结论:采取正确的安瓿割锯、静化空气、过滤、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是防止和消除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窦丽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519-3519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为了保证输液的安全,一定要加强输液微粒的控制。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1],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粒。1输液微粒来源1.1药品和输液器生产工艺中带来的如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水、空气、原材料的污染等,使异物与微粒混入。1.2药物配置、配伍中带来的如药物不当配伍形成的结晶性微粒,切割安瓿时产生的玻璃碎屑被负压吸入药液内,输液器穿刺胶盖带来的橡胶微粒等。1.3环境因素输液环境中的空气流动,会使尘埃、纤维和细菌,通过进气管进…  相似文献   

3.
十二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测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新旺 《中原医刊》2002,29(7):44-45
目的;初步测定12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采用微粒检测仪检测微粒数,结果:配伍溶液微粒数多不答 药典规定,特别是10μm以上的微粒,结论:建议一加强中药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的控制,二控制增加输液不溶性微粒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通过17种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观察中草药注射剂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用ZWF-40Ⅱ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检测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结论:混合液微粒的增加是由于中草药注射剂和配伍变化产生。  相似文献   

5.
卢静 《浙江实用医学》2000,5(3):9-10,24
毫微粒是一类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为载体的载药细微颗粒。包括毫微球和毫微囊 ,直径一般为 1~ 1 0 0 0nm。自 1 976年Birrenback首先提出以来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广泛注意 ,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毫微粒所用载体为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 ,具有较高载药量 ,在体内可生物降解 ,具一定粘附性。毫微粒粒径非常小 ,尤适于非胃肠道给药。静脉注射后 ,主要分布于肝、脾、肺 ,少量进入骨髓[1] 。如改变毫微粒材料或接上抗体等 ,则其在体内的分布也可改变。因毫微粒体内的分布特性及载体本身具有的特点 ,使毫微粒具有以下优点 :(1 )具靶向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经济、灵敏的HCV-RNA提取方法。方法:在裂解缓冲液中加入二氧化硅微粒提取血清中的HCV-RNA,并按传统的酚一氯仿提取法从血清中提取HCV-RNA作为对照,然后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二氧化硅微粒提取法有25例RT-PCR检测结果( )。结论:应用二氧化硅微粒撮HCV-RNA,其灵敏度不低于传统的酚一氯仿提取法,而且操作简单,避免了传统提取法的繁杂操作步骤,是一种快速、经济、灵敏的HCV-RNA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7.
微粒分析仪与显微法对注射液不溶性微粒含量检查的比较韩荣萱陈敏(安徽省黄山市药品检验所245000)关键词:注射液不溶性微粒;微粒分析仪;显微镜检查法中图法分类号:R927.11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中国药典》1995年版仍规定用显微镜检查法检查,但...  相似文献   

8.
乔惠平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4):760-761
静脉内治疗是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静脉滴注溶液中含有的不溶性微粒可对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如可引起肺肉芽肿和肺水肿、静脉炎、过敏反应、局部组织梗塞和坏死、肿瘤形成和肿瘤样反应等。外源性、非代谢性的异物微粒在药物生产、储存等诸多环节均可能带入。1985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对大容量的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限度有具体规定目,2005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对大容量的注射剂和小容量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限度均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护理工作中静脉滴注技术操作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护理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控制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有效举措是严把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维脑路通水针剂微粒的变化情况,并与纺脑路通输液中微粒进行比较。方法:用ZWF-4D注射液不溶性微粒分析仪测定注射液中的微粒。结果:维脑路通水针剂稀释到5%葡萄糖液250ml以后,会使微粒在大幅度增加,并且与250ml、含8g维脑路通输液比较,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直接使用维脑路通输液,可以减少药源性疾病,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灯盏细辛注射液与输液剂混合后的微粒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过滤前后的灯盏细辛注射液加入不同输液中的微粒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灯盏细辛注射液经过滤、不过滤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合后的微粒.结果:灯盏细辛注射液中含有大量微粒,各混合输液中微粒显著增长,且增长数目因输液种类及药液加入方法不同,差异较大.过滤后加入输液中的微粒数目较不过滤的明显降低.结论:临床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时,应将灯盏细辛注射液过滤后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在大量的药学临床研究中发现,药液中存在大量的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在经静脉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和长期的危害,有时甚至直接危及到生命。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药液中的微粒,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为此,本文对有关微粒的污染、危害及预防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静脉输液成为疾病诊断、治疗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和途径的今天,微粒污染的危害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危害主要为:①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②引起静脉炎;③引起肉芽肿的产生;④引起药物过敏反应;⑤引起肿瘤形成和肿瘤样反应;⑥热原样反应。微粒进入人体后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因此,如何正确操作以减少微粒污染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①操作环境的净化;②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③正确抽吸药液;④输液配制针头的选择;⑤橡皮胶塞的使用;⑥使用输液终端滤器。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有效减少了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输液微粒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基层医院预防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配液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程度,采取预防微粒污染措施。方法将液体分为三组。Ⅰ组:120瓶液体不加药直接静脉滴注;Ⅱ组:300瓶液体加安瓿针剂;Ⅲ组:300瓶液体加有橡胶塞的玻璃瓶粉针剂。结果Ⅰ组液体中没有微粒,Ⅱ组有3瓶液体发现细小碎屑,Ⅲ组99瓶液体中有橡胶屑微粒,占Ⅲ组液体的33%。结论减少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关键在于预防。改进穿刺针形状及瓶塞质量,改进配液方式及加药时的传统进针方法,严格控制输液瓶内药物总数,应用终端过滤器,改成全封闭式输液系统等,微粒污染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程新宝  袁曙光 《中原医刊》2003,30(13):42-43
目的:探讨用磁性微粒(Fe3O4)经动脉导管栓塞肝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66例次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置导管端于靶血管内,在电视监测下,用Fe3O4微粒或Fe3O4化疗药物混悬液栓塞.结果:多数患者栓后1月CT、USG或DSA复查.肿瘤明显缩小8例肝癌栓塞后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癌组织坏死l00%.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有轻度变化,经一般临床处理可接近栓塞前正常水平或优于术前水平原发性肝癌栓塞后血清AFP多数有明显下降,血清铁浓度栓塞前后变化显示:Fe3O4微粒栓塞治疗有助于血清铁浓度指标正常值的维持.临床观察栓后综合症明显下降.结论:通过66例次患者临床栓塞治疗,认为Fe3O4微粒是一种理想永久性颗粒栓塞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谈谈输液制剂微粒污染的危险性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粒、异物控制是输液制剂的重要质量控制指标之一。1973年起,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在国家药典中陆续规定了对输液制剂微粒、异物的控制方法。我吲药典85版规定了输液制剂的微粒控制限度(采用当时美国药典标限值),至2000版药典又扩大到对中药输液制剂必须进行“不溶性微粒”的检测(一部附录IU注射剂),标限值相同于日本药局方,即:每ml输液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0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2粒。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时常发生热原反应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冷、继而寒战、发热、虚脱 ,如不及时抢救 ,可危及生命。微粒污染是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因此我们应严格无菌操作 ,认真把守输液过程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1 治疗操作中的污染及预防1.1 微粒污染造成的热原反应大量的微粒可引起“热原反应”。中国药典 1985版第二部曾对输液中的微粒做了具体规定 :即输入液体中不得检出 5 0um以上的微粒 ,同时规定每毫升液体中大于 2 5um的微粒不超过 5粒 ,大于 10um微粒不超过 5 0粒。静脉输液操作中引起的微粒污染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中产生的磨损微粒在动物体内引起的反应,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人工关节松动的关系。方法:成年新西兰兔32只,雌雄不限。在兔的股动远端沿股骨轴线钻孔,植入直径4mm,长15mm的圆柱形钛合金棒作为假体。按膝关节内注入微粒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甲组:注入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乙组:注入钛合金微粒;丙组:注入骨水泥微粒;丁组(对照组);注入等渗盐水。术后第2周开始向关节囊内注入各种微粒悬液,每次0.2ml,每两周一次,直至术后14周,在第16周处死动物,取股骨远端及关节囊。从各组标本中取0.2g组织,并制成组织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放免法测定TNF-α含量。结果:各实验组组织中的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各种人工关节材料的微粒均能引起相似的反应,促进组织中炎性介质TNF-α的释放,并进一步造成溶骨,这是人工关节松动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综述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对微粒的种类、微粒的来源、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如何预防污染几个问题进行介绍。结果 输液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结论 加强微粒对输液液体污染的防范措施以维护人类健康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吕琳琳 《医学综述》2013,19(18):3294-3296
微粒是从细胞膜上脱落而释放的一些小囊泡,含有丰富的来源细胞的表面蛋白和胞质成分,如表面受体、细胞因子、mRNA和microRNA等.微粒参与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病理生理学行为,如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发生进展等.微粒通过转移自身部分内容物至靶细胞,调控细胞的功能状态,因此微粒作为一种细胞间信息传递方式,在体内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阿昔洛韦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优选粒径在100nm左右、圆整的阿昔洛韦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制备工艺及条件,采用单因素法初选影响阿昔洛韦毫微粒的因素,以毫微粒的形态、药物包封率、毫微粒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精选制备条件和工艺,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药毫微粒中阿昔洛韦的含量。结果:确定了制备条件和工艺,制得的阿昔洛韦毫微粒圆整,算术平均径为108.5±94.8nm(n=588),载药量为18.5%,包封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