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宫腔内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对子宫内膜息肉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2例,施行宫腔镜引导下息肉摘除术后放置LNG-IUS。观察放置前后子宫内膜组织ER、PR的表达及检测血清尿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孕酮(P)含量。结果放置LNG-IUS6个月后,子宫内膜组织ER、PR表达显著下调(P<0.05),FSH、LH、E2、P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LNG-IUS可降低ER、PR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20例黄体功能性不育的健康妇女应用烯丙雌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经子宫内膜病理证实为黄体功能不足(LutealPhasedefect,LPD)的受试患者,在分泌早期 (着床窗口期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水平并采用放免法观察血清雌二醇 (E2)、孕激素 (P)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子宫内膜PR和血清E2、P水平有显著性差别(P<0.01) ,而子宫内膜ER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烯丙雌醇作为外源性孕激素可以改善黄体功能 ,并具有一定的黄体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肾虚脾弱型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虚脾弱型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ER、PR)及宫腔异常的概况,为研究此类不孕症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在子宫内膜增生中晚期进行宫腔镜检查和通过免疫组化法对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与非黄体功能异常的不孕组进行了比较。结果 15例观察组不孕患者的增生中晚期宫内膜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的P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间质细胞的ER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腺上皮细胞的ER2组虽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有降低趋势。宫腔镜检发现,此类型不孕症患者的宫腔异常改变以宫内膜苍白、肥厚,局部呈息肉样增生最多见。结论 增生中晚期子宫内膜的ER、PR含量明显降低,宫腔存在明显异常改变,是肾虚脾弱型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症患者存在的病理改变实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机制。方法经宫腔镜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照组34例,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后于月经后半周期口服黄体酮10 d。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ER、PR在子宫内膜(或息肉)的表达及生殖激素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对照组ER、PR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生殖激素均不受影响(P>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能通过调节ER、PR的表达而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SAB法对33例子宫内膜癌、39例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3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31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PR的检测。结果:ER、PR在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46.15%、66.67%)、非典型增生(48.38%、64.52%)及子宫内膜癌(60.61%、60.61%)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19.35%、25.82%).P〈0.05。且ER、PR阳性表达强度在单纯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PR阳性表达率在其年龄、临床分期及绝经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可出现ER、PR异常表达,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子宫在位、异位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子宫及附件全切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该组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的灰度值反映其表达强度(灰度值与表达强度二者成反比);并设同期因宫颈病变及卵巢良性肿瘤行子宫及附件切除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子宫异位内膜增殖期ER、PR表达与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期ER、PR表达高于分泌期(P〈0.05);EMS不同分期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中ER、PR异常表达,与EM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 对83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R、PR。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及ER和PR同时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6.6%、81.9%、53.0%。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阳性高于绝经后(P<0.05)。子宫内膜癌I期ER、PR阳性率高于Ⅱ期以上者(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的ER阳性率高于中低分化(P<0.05),而PR阳性率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不大(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ERP、P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对指导术后内分泌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积汤对子宫肌瘤患者宫内膜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影响。方法:平积汤方治疗子宫肌瘤3个月,对照组服用大黄蛰虫丸。分别于治疗前后经行期抽取子宫内膜,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以分级定量标准,测定子宫内膜中ER、PR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中ER、PR水平均有降低,提示:两组治疗后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平积汤方可通过抑制ER、PR表达来控制肌瘤生长。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的ER、PR的表达。方法:对17例原位内膜和异位内膜进行病理组织发育日期评定,对31例异位内膜和17例原位内膜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异位内膜发育落后于原位内膜,ER、PR水平异位内膜低于原位内膜,不腺体还是间质细胞,差异有显性(P<0.01、P<0.05)。结论,异位内膜与原位内地内源性性激素反应的不同步现象与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低下有关,异位内膜的ER、PR水平低下的可能与异位内膜和原位内膜不同的局部环境,使其在异位内膜中合成存在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10.
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度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增生期、分泌期正常子宫内膜各15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非典型增生30例、子宫内膜癌高、中、低分化各30例,共150例作为实验组,观察C-erbB-2蛋白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和ER、PR在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中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ER、PR阳性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C-erbB-2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P〈0.05)、组织分化程度(P〈0.05)、淋巴转移(P〈0.01)和ER、PR(P〈0.05)有关。结论C-erbB-2蛋白、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C-erbB-2蛋白表达增加、ER及PR表达减少提示子宫内膜病变恶性程度高,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前、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EP)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B-细胞淋巴瘤基因蛋白(Bcl-2)、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为研究EP形成机制提供思路。方法:随机选取绝经前、绝经后EP标本各15例,及绝经前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和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子宫内膜各10例,共50例标本。用生物素蛋白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各组织上EP、PR、Bcl-2、Ki-6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绝经前组:PR在EP腺体和间质的表达均低于其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Bcl-2在EP腺体和间质的表达均高于其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ER、Ki-67在EP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②绝经后组:ER、PR、Bcl-2在EP间质和腺体中的表达均高于三者在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Ki-67在EP和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内膜中的表达没有差异;③PR在绝经后EP腺体及间质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绝经前EP中的表达(P<0.05),ER、Bcl-2、Ki-67在绝经前、后EP中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局部ER、PR的分布不均和功能改变在EP的形成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局部细胞凋亡的异常在EP的形成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在黄体期不足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120例不孕妇女,采用抗人孕激素受体(PR)单克隆抗体,将120例患者分为LPD组56例与对照组64例,对比两组PR免疫组化测定,放射免疫法(RIA)测定黄体中期血清二醇(E2)、孕酮(P)水平。结果:两组孕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D组分泌晚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PR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布不均,黄体中期E2水平对照组显著高于L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合成减少是由于卵巢雌激素分泌不足导致;黄体期不足不孕子宫内膜分泌不良是由于子宫内膜中PR含量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促排卵治疗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PR)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检测着床窗口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正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 ,PCOS)妇女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黄体中期ER、PR及其mRNA的表达 ,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期血中雌激素 (estradiol,E2 )及孕激素 (progesterone,P)水平。 结果 :正常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 2 2例中有 2 0例为分泌中期改变 ,2例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弱表达 ,ERmR NA及PRmRNA的表达也较弱 ,而PCOS妇女治疗后黄体中期氯米芬 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及氯米芬 /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各 15例分别有 8/ 15及 7/ 15光镜下为分泌中期改变 ,其它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的表达增强 ,其基因的表达也明显增强 ,血清P的水平相对较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共 10例 ,E2 、P及P/E2 接近对照组 ,上述标志物的表达与对照组相似。但 3组PCOS分泌中期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增生、致密 ,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 ,且间质致密处ER、PR及其mR NA表达均下降。结论 :氯米芬 /人绒毛膜促性腺  相似文献   

14.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亚型观察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研究药物流产(简称药流)、手术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后妇女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各亚型表达,探讨各亚型的表达与出血的关系,为防治出血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药物流产和手术人工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6d妇女各15例及手术人工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10d 15例妇女的子宫内膜,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标记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测定子宫内膜ER、PR各亚型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对药流组、人流出血组、对照组等3组ER、PR各亚型表达进行组织学积分测定。结果 3组子宫内膜:ERα、ERβ、PR—A、PR—B组织学积分分别如下:药流组为166.7(88.5)、161.5(84)、180.0(109)、136.5(119.0),对照组为306.7(45.9)、230.0(75.0)、224..2(57)、389.6(106.6)。人流出血组为109.4(114.6)、225.0(120.0)、175.5(225)、50.0(89.0)。药流组ERα、ERβ、PR—B比对照组低,人流出血组ERα、PR—B比对照组低,但ERβ的组织学积分人流出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子宫内膜ERα、ERβ、PR—A和PR—B腺体/间质组织学积分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子宫内膜ERα、PR—B、ERβ表达降低可能与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长有关。负压吸引人流后妇女子宫内膜ERα、PR-B表达降低,可能与子宫出血时间过长有关。人流后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亚型的表达变化是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cl-2、雌激素受体(ER)和孕酮受体(PR)在子宫肌层、卵巢、输卵管壁的异位内膜与子宫正位内膜的表达及春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15例,卵巢内膜异位15例,输卵管壁内膜异位5例及子宫正位内膜25例进行bcl-2、ER和PR检测。结果 bcl-2在子宫肌层内和输卵管内的异们丙膜阳性表达率为100%,卵巢异位内膜阳性表达率为86.6%,子宫正位内膜阳性表达率为52%。ER在子宫肌层的内膜异位阳性表达率为6.7%,卵巢内膜异位为33.0%,而4例输卵管内膜异位无阳性表达。PR在子宫肌层有内膜异位阳性表达率为86.6%,卵巢内膜异位为20.0%,5例输卵管内膜异位均表达阳性。结论 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明显少于正位内膜,细胞生长有一定活跃性。异位子宫内膜的增生、分泌与正位子宫内膜不同步,表现为不规则性。卵巢、输卵管异位内膜的发生,可能与原始间叶细胞异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标本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腺肌病灶周边组织、正常肌层组织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正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腺上皮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80%,均低于其在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97.5%、95%(P<0.05),而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57.5%、60%(P<0.05);子宫腺肌病病灶周边组织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5%、52.5%,均高于正常肌层组织的表达率25%、27.5%(P<0.05),而低于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率82.5%、80%(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ER、PR有关;子宫腺肌病病灶周边组织ER、PR的高水平表达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ER和PR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分别检测 4 5例 EM(研究组 )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及 32例子宫肌瘤 (对照组 )的在位内膜中 ER、PR的表达。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相应密度代表其表达强度。 结果 研究组异位内膜中ER、PR、ER/PR和在位内膜中 ER/PR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且均发生于增殖期。异位内膜中 ER、PR及在位内膜中 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 结论 异位内膜 ER、PR、ER/PR和在位内膜 ER/PR的低表达及异位内膜 ER、PR和在位内膜 ER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特点可能与 EM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nm23(non-metastasisgene23)、ER(estrogenreceptor)及PR(ProgesteroneReceptor)蛋白表达与其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分析nm23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指导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nm23、ER和PR蛋白的表达,用成组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其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以行×列表或四格表χ2检验,对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各观察因素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nm23、ER及PR蛋白在对照组所有样本中均为阳性表达;将乳腺癌组织中,nm23、ER及PR蛋白表达状况,综合成组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乳腺癌nm23蛋白表达与其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和骨转移相关;乳腺癌晚期、低分化、nm23蛋白低表达及腋窝淋巴结有转移,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检测分析乳腺癌组织中nm23、ER及PR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