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胃液中维生素C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9):971-972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否引起胃酸分泌改变至今没有定论(1) ,Hp在胃、十二指肠溃疡中的易感性已被国内外多数学者所接受 ,其感染后对胃分泌的损害可能存在(2 ) 。本研究观察了消化性溃疡 (PU )患者在Hp根除前后胃液酸碱度的变化 ,并依此来估价Hp感染对胃酸分泌的影响。1 临床资料本文 2 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 (DU) 16例 ,胃溃疡 (GU) 11例。快速尿素酶实验、病理切片HE染色均阳性定为Hp感染。诊断后给予三联疗法抗Hp ,并分别于治疗后 1月、半年复…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成人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已被确认,在小儿中的感染及其致病作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自1986年以来国内外已有10多篇关于在儿童中Hp感染情况的报道,都证实了Hp感染在儿童与成人的相似性。小儿胃镜的推广应用,对小儿胃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就近年来国内外Hp的研究进展及Hp与小儿胃病的关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相关性。方法对经胃镜诊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消化性溃疡(PU)共52例患者的活检胃黏膜进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以确定有无Hp感染;用HE染色观察淋巴滤泡形成。结果在Hp感染患者(36例)中,有淋巴滤泡者占36.1%(13/36),而无Hp感染的患者均无淋巴滤泡形成。Hp感染阳性者其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及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与Hp阴性者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已被确认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子 ,它通过引起胃肠激素和胃酸分泌异常而导致溃疡病的发生。本文检测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清胃泌素含量 ,并探讨了该菌对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受试对象受检者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患者 4 6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17例 ,年龄 2 2~ 57岁 ,平均年龄(4 1.4± 11.1)岁 ,Hp阳性 2 8例 ,阴性 18例 ;十二指肠溃疡 (DU)患者 53例 ,其中男 39例 ,女 14例 ,年龄 2 5~ 54岁 ,平均年龄 (4 0 .2± 8.4 )岁 ,H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胃液及胃粘膜中维生素C、NO、IL-6、IL-8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ELISA方法对40例消化性溃疡,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血清、胃液及胃粘膜的维生素C、NO、IL-6、IL-8水平进行了测定。另外,以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Hp(+)组较Hp(-)组患者胃液维生素C浓度明显降低,pH值>5组较pH值<5组患者的胃液维生素C含量明显降低(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将有上腹隐痛、饱胀不适、反酸、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252例、消化性溃疡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无消化系统症状,正常体检做胃镜检查者102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 CG及PU患者Hp感染总检出率(61.5%)与对照组Hp总检出率(26.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活动期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94.0%)高于非活动期消化性溃疡(38.5%),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G和PU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灵敏、简便、快捷的测定人胃液中VitC含量的方法,为应用VitC防治消化性溃疡提供参数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标准加入法,在245 nm波长处测定各组胃液中VitC的含量。结果工作曲线线性良好,回收率为99.53%,标准偏差为0.59%。结论该法能消除基质的干扰,而且准确、灵敏、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消化道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与胃粘膜的菌谱构成。方法:对75例消化性溃疡和57例胃癌患者胃液与胃粘膜进行菌谱分析。结果:(1)胃粘膜细菌阳性检出率溃疡组为94.23%,胃癌组为100.00%,胃液细菌检出率溃疡组和胃癌组分别为36.00%,78.95%。(2)细菌阳性检出组胃液pH均值为4.77±2.44,阴性组为2.05±0.8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pH值升高与细菌检出率呈正相关。(3)胃液菌谱主要由四联球菌、甲型链球菌及奈瑟氏菌等构成,胃粘膜菌谱以厌氧菌为主。(4)溃疡组与胃癌组菌群构成不同,后者亚硝化菌株、类杆菌及梭菌等检出较前者多。  相似文献   

13.
根据胃液成分的6项参数,用POMS程序,就6种(510例)慢性胃病,按3种组合进行 Bayes 准则逐步判别。结果显示:1.胃癌、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有判别作用的参数依次为 DNA、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游离酸;其判别距阵示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达78%。2.胃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3种病之间,胃液参数判别的差异亦十分显著;粘液、DNA、胆汁酸及 pH 值的判别效果有显著性;胃癌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判别符合率分别为63.3%及92%。3.浅表性、浅表-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进行判别时差异有显著意义,本组有判别作用的参数则依次为粘液、胆汁酸以及蛋白酶和pH值4项;判别距阵显示的符合率,萎缩性胃炎为51%,浅表性胃炎为75.8%,而浅表-萎缩性仅13%,表明后者具有很高的重叠性。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液中一氧化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液中一氧化氮浓度与Hp感染和非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通过光度比色测定36例患者胃液中一氧化氮的浓度。结果:Hp阳性患者胃液中一氧化氮浓度平均为92.3 /-15.2μmol/L;Hp阴性患者为132.2 /-16.7μmol/L,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结论:Hp感染导致胃液中一氧化氮浓度降低,削弱了胃黏膜的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15.
消食饮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消食饮(XSY)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XSY高、低剂量组。采用幽门结扎收集胃液,容积法测定胃液量;麦特(Mett)改良法观察其对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XSY高剂量组可增加大鼠的胃蛋白酶含量,但对胃酸分泌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XSY可促进大鼠胃蛋白酶的分泌。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患者胃液胆汁酸的测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相色谱仪对1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胃液胆汁酸浓度测定,结果慢性胃炎患者胃液内胆汁酸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其中尤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最为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肠腺化生者次之,慢性表浅性胃炎则增加最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探讨Hp与残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45例胃大部切除的残胃进行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以同期非残胃患者为对照组,进行以上三项的比较.结果:①残胃组和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为22.2%和60%(P<0.05).②存在胆汁反流和非胆汁反流患者Hp检出率分别为17.2%和43.8%.(P<0.05)③胆汁反流发生率,毕罗Ⅱ式手术明显多于毕罗Ⅰ式,分别为46.6%和17.7%(P<0.05).④残胃黏膜病理,Hp感染和非Hp感染患者有中-重度胃黏膜病变并有异型增生分别为66.7%和21.2%(P<0.05).对有Hp感染的对照组和残胃组的病理改变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原因.根除Hp有临床意义.毕罗Ⅱ式较毕罗Ⅰ式手术胆汁反流发生高:而伴有胆汁反流者Hp感染率较低.应该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韭菜根液对利血平引起的大鼠胃溃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大鼠胃溃癌模型,观察了韭菜根液对利血平引起犬鼠胃溃癌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每日肌注利血平0.9mg/kg,连续7天,胃粘膜出现明显溃疡。韭菜根液灌胃,可显著减轻利血早造成的大鼠胃粘膜损伤。韭菜根液在抑制溃疡发生的同对。还明显地抑制利血平对胃酸分泌的刺激作用.韭菜根液的抑酸作用可能与其抗溃疡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液组织胺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测定56例慢性胃炎病人和10例正常人的基础和五肽胃泌素刺激后的胃液组织胺分泌量,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病人的基础胃液和基础胃液组织胺分泌量与实证分型有关。五肽胃泌素刺激后各分型组胃液组织胺分泌量与正常组相似,但胃液分泌量脾虚、肾虚、气虚滞热和气虚瘀热都明显低于正常,提示这4型病人在刺激情况下胃粘膜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明显下降。同时发现慢性胃炎中医各分型病人胃液组织胺对胃液分泌的效应均呈下降趋势,这在临床诊断和疗效考核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RP标记jacalin,通过ELISA法检测各种胃病患者胃液中的胃蛋白酶。结果:胃蛋白酶在正常组(15例)、胃炎组(30例)、十二指肠溃疡组(30例)、胃溃疡组(30例)及胃癌组(10例)中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胃液pH<3的胃蛋白酶含量明显高于pH>4的酶含量,表明胃酸增加,胃蛋白酶的分泌亦增加,但胃蛋白酶与胃部疾病的发生关系不密切。结论:胃粘膜屏障的局部缺陷使之对胃蛋白酶抵抗力下降,可能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