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下利的遣方用药规律,以期为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下利的方剂,对“下利”关键词的出现频数,治下利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伤寒论》中涉及“下利”相关字词的经文达90条,治下利方剂共30首,药味精简,大多不超过10味,除去猪肤汤方后,一共运用了46种药物。结论:《伤寒论》治下利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以脾、胃、肺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温法与和法,治脏腑、调气机是治疗下利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载下利条文凡85条,治下利方剂29方,至今仍广泛指导于临床。《伤寒论》中的下利证依发病规律有“自下利”、“必作利”,依下利程度有“微利”、“下利至甚”、“大下利”,依下利性状有“下利清谷”、“下利便脓血”等。下利证有寒热实虚之别,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异,有时作主证辨,有时作副证辨。本文把下利证分为十个类型作一初步分析。1合病下利葛根汤证(32):本证既有发热恶寒脉浮表证,又有下利里证,系太阳表邪不得外越、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而利,病变重心在表,下利乃表病引起,不为主证,故不须治里,只用葛根汤解肌表之邪、升阳明之气,表解里自和,下利自止,属下者举之,逆流挽舟法也。黄芩汤证(172):本条虽言合病、实以少阳受邪为主,少阳火郁之邪,内迫阳明下趋大肠而自下利,下利为主证,自不同于葛根汤的表证下利,故以黄芩汤清少阳之热,热清利止,表邪自解。成无己认为: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为在半表半里,故与黄芩芍药以和解之。《医方集解》称此方为“万世治痢之祖”。2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证(34):本证系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热迫于肠,传导失职而致下利不止、病变重心在胃肠里热、下利特点粘秽而臭,暴注下迫,虽有表证亦较轻微,刘渡舟教授谓其...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六经病篇皆有下利,对于下利的治疗,明确用方的条文42条,涉及方剂32首,从太阴病篇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切入,再联系《伤寒论》其余篇章,探讨下利治疗中怎样使用大黄、芍药。希望借此加深对经方的认识,为现今临床治疗下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和法"是八法中最具特色,却又备受争议的治法,和法乃法外之法,其内涵与外延至今尚无定论。而《伤寒论》之"和法"基于表里、阴阳、水火、虚实,其立义之高,使汗、吐、下等治疗大法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伤寒论》涉猎之经方,对号入座绝非张仲景本义,因其味少功专,更重要在于医圣昭示其中之证治法度,用伤寒经方理法架构临床疾病各个层面,以达到里病出表、阴病转阳之目的。而且,伤寒六经来源于"八纲",临床研究《伤寒论》不能仅局限于方证对应,更高的境界则是以法统方,以方测证。文章汲取《伤寒论》六经病蕴含的经方和法法度,契合临床屡试不爽之本源经方,旨在探究肿瘤之经方论治思路,冀予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推进经方论治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伤寒论》下利一证的治疗归纳为表里同治、和解、攻下、清热、温阳、固涩、滋阴、刺灸八大法,而每一大法内又包含若干具体治法,所谓“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同时对引起下利一证的病因病机亦作了浅析。从中可以窥出仲景立法制方无不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下利”是指粪便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它可以见“下利清谷”或“下利便脓血”等不同的排泄物。“下利”在《伤寒论》中有“下利”与“自利”之称。《伤寒明理论》、《伤寒蕴要》认为不因攻下而自泻利者为自利;因攻下而泻利者为下利。但详查《伤寒论》所述七十余条有关下利之证,划分并不如此严格,不可单以是否攻下为下利与自利之别。  相似文献   

7.
《医学心悟》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焦脾胃亦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病,故亦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法。《伤寒论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八法兼备,通过归纳仲景方中不同方剂所属之法,结合现代研究,就《伤寒论杂病论》之八法治疗脾胃病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究仲景之方,总结仲景八法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下利即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在《伤寒论》中,共有用处条文提及“下利”、“利”或“泄利”,这些论述,较系统地概括了下利的病机,指出了下利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试分析如下。1下利的胜明八纲病机及治疗1.1表里合病,协热而利协热利,未必为热证,凡表证未解之下利,均可称之为协热利。《伤寒论》中关于协热利的论述共6条,按里之虚实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里实而表未解者,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场主之”,“太阳病,枝枝证,医反下之,利运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端而汗出者,葛根黄…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的下利,包括泄泻与痢疾。仲景对于下利,在病因、病机、证候与治疗方面,均有广泛而又精辟的阐述,且辨析明细,法度谨严,对临床防治与理论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病因、病机有外寒内侵、下走大肠而下利者,如原文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有表证误下,利遂不止者,如原文34条:“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  相似文献   

10.
“方”与“法”是辨证统一的。不易之谓“方”,可准之谓“法”。方以法立,法以方传。下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提出了下法的理论根据。《伤寒论》发挥了这一理论,并把它和临床实践融为一体。针对各种应下之证,立法设方。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后世医家所捧喝。临床各科用下法治疗多种疾病。《伤寒论》论误下条文计有47条,约佔全部条文的百分之十二以上。可见关于误下论述,在《伤寒论》中佔有重要位置。《伤寒论》以六经病辨证为主,设方遣  相似文献   

11.
下利 ,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伤寒论》中对下利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下利的条文达 93条之多 ,其中有证有方者5 3条 ,有关治利方剂 36首 ,为下利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后世奉之为圭臬。笔者通过对相关条文的复习 ,试图以病机为经、方药为纬 ,对下利的辨证论治作如下探讨 ,不妥之处 ,望同道斧正。1 外邪未解 ,邪陷入里之下利外邪未解 ,表证犹存 ,邪陷入里 ,内迫胃肠 ,致使传导失司而下利者 ,属于表里同病 ,因协表热而下利 ,故又称为“协热利”。其治疗或以治表为主 ,或以治里为主 ,或表里同治 ,或先里而…  相似文献   

12.
白头翁汤本是《伤寒论·厥阴篇》用于治疗热利下重的方药,本人通过加减治疗湿热蕴结证,扩大了白头翁汤的使用范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应用经验做以下总结。 1方药来源与方证分析 白头翁汤始见于《伤寒论·厥阴》篇[1]。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2]“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热利下重,说明了疾病的症状与病因病机。“热利”二字说明白头翁汤所治疗的痢疾的病邪性质是热邪。白头翁汤主治肝经湿热下迫大肠,热邪损伤肠膜,引起大肠传导失司所致的热利。肝风夹热下迫大肠,故会出现腹痛。肝郁化火生风,风火相煽,往往挟有毒邪。热淤血壅,损失肠道脉络,故出现便血,粘液便,肛门有下坠、坠胀之感,下利不畅、滞涩难出、里急后重等下重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正> 芍药汤出自《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书曰:“芍药汤,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对于此方的出处,大多数医家皆认为出自河间六书,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是由张洁古所制,如清代医家汪昂即持此议。考洁古与刘河间虽然生活于同一时期,但洁古晚于河间。所以,芍药应为河间之方,洁古曾用之,但并非张氏所制。 分析芍药汤的药物组成配伍,是由仲景黄芩汤加减化裁而成。《伤寒论》177条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治疗少阳之邪热不解,内迫阳明,逼液下趋,大肠传导失职,故为下利,证属里热迫肠而致不利,治当清热  相似文献   

14.
李胜  冯志海 《新中医》2018,50(12):273-374
《伤寒论》中的热利是指临床以身热、里急后重感、腹痛、大便反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伴随口渴、口苦、汗出、肛门灼热感的疾病。其病位首要在胃肠,病因首要是肝郁脾虚、热邪壅塞大肠。中医又将其归属于痢疾、泄泻、肠澼、肠风等范畴[1]。《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指出热邪为下利的主要病理因素。《素问·宣明五气》谓:“大肠小肠为泄。”指出下利病病位首要在胃肠。因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和白头翁汤三方所主均为热利,属热证;且三方均原载于仲景《伤寒论》,故而称其为“热利三证”。以下从病因、病机、方证、方药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原文计五十余条,涉及到六经的范围.兹试作简要辨析:1.太阳下利是指既有太阳表证,同时又有下利.其表现形式有三:一是两感于邪,开始即与他经合病而见下利;二是出现于误下之后;三是脾胃素虚,不耐外邪侵袭所致.2.阳明下利在热性病中,多为胃家实,所谓"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古人称之结者自结,下者自下,其利下多为稀粪黄水,与邪热内陷、下迫大肠而泻  相似文献   

16.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临床常用的经方之一,历代医家多认为大柴胡汤是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主方,但笔者通过分析《伤寒论》原文、方义、煎服法及服药后禁忌,结合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等,发现大柴胡汤证病在心下而非腹部,症状表现为心下急而非阳明腑实证之大便难、不下利;大柴胡汤中主要药物的归经均归少阳或厥阴经,对大黄的药理研究发现,久煎大黄主要药理作用为泄热而非通腑;仲景对于该方服药后的禁忌中也并未提示防其过下伤正,而嘱服后得效即止。由此认为,大柴胡汤并非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之方,而为治疗少阳病之主方。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使用附子之方计20首,从这些方剂中可以看出,仲景对附子之运用法度严谨,复方之配伍机园法活。笔者不惴谫陋,试将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及配伍,作以粗浅探讨,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一、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瞒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己,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前者系太阳病发汗太过,致少阴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后者乃少阴阳虚阴盛,水气不化。然其病机则一,故均以真武汤主之。方中,附子温肾阳,散寒水;白术补土行水;茯苓健脾利水;生姜和中宣散  相似文献   

18.
<正> 张仲景《伤寒论》引起了国内外历代医家极大兴趣,这是与其主导思想分不开的.仅就《伤寒论》的主导思想作以初步探讨.试观《伤寒论》397法、113方,在理论上,几乎条条论及阴阳;治疗上,几乎方方调治阴阳.可见,仲景已经把《内经》中阴阳的概念,融汇在《伤寒论》的字里行间.人体"阴平阳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部分     
郭忠印 《河北中医》1984,(1):63-64,F0003
《伤寒论》在方剂学上有什么重大贡献?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方书。全书载方113首,用药82味,不仅立法用药悉有法度,而且配伍严谨,药少功专,处处给人以规矩准绳,堪称“方书之祖”。其贡献归纳起来,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所论下利包括泄泻、痢疾两种,《金匮要略》《伤寒论》中记载下利治法甚多,同病异治即后世辨病分型论治法,仲景组方尤其重视该辨证特点,从下利病篇浅析仲景关于同病异治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