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Feng KK  Zhao HY  Qiu H  Chen J 《癌症》2005,24(5):548-553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及其主要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receptor-2,VEGFR-2)在肿瘤新生血管和肿瘤基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表达鼠VEGFR-2的重组减毒沙门氏疫苗菌诱导的抗血管特异性免疫应答及抗胶质瘤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R2,通过电转化法将pcDNA3.1-VEGFR2导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中,经由胃管饲予C57BL/6J小鼠,对小鼠进行基因免疫。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VEGFR2-IgG抗体,分离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分析重组疫苗菌免疫后小鼠体内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 phocyte,CTL)应答。用携带pcDNA3.1-VEGFR2的重组沙门氏菌免疫治疗胶质瘤荷瘤小鼠,通过测量荷瘤小鼠肿瘤大小,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肿瘤细胞凋亡,评价重组疫苗菌的抗血管及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结果:重组疫苗菌免疫后小鼠产生了高水平的抗VEGFR2-IgG抗体,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针对VEGFR2的特异性CTL活性。重组疫苗菌的免疫能够明显抑制胶质瘤的生长。NaH CO3对照组、载体对照组、重组疫苗菌组的平均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6.5±5.8、27.2±4.5、8.8±1.9,平均凋亡细胞数分别为4.41.2、3.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主要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肿瘤新生血管和肿瘤基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口服VEGFR2 DNA疫苗抗C57BL/6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重组DNA疫苗对小鼠进行免疫,通过观察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大小,记录各组小鼠离体肿瘤湿重,检测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液CD3 、CD8 T细胞水平,评价重组疫苗的抑瘤作用。结果疫苗组、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的MVD分别为1.75±1.07、6.89±2.52、7.57±3.75,肿瘤湿重分别为(2.05±1.32)、(4.83±1.47)、(5.12±1.02)g,疫苗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肿瘤后,疫苗组CD3 T细胞仍维持较高水平,其它两组明显下降(P<0.05);疫苗组CD8 T细胞水平较其它两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口服VEGFR2DNA疫苗对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该疫苗可能是通过杀伤肿瘤内皮细胞、抑制血管生成而起到抗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曾辉 《世界肿瘤杂志》2006,5(4):286-291
新生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从预先存在的毛细血管以出芽方式形成新的血管的过程。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都涉及了新生血管生成包括胚胎发育、月经周期、伤口愈合、肿瘤、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而在新生血管生成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起着及其关键的作用。本文就VEGFR-2的结构、功能、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应用前景作一介绍。对VEGFR-2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设计包括新生血管生成在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construct a stable strain of recombined attenuate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expressing NK4 gene, and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strain on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ity of HepG2 cells.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含有TIP30与人IFN-γ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质粒的减毒伤寒沙门氏菌,观察以减毒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联合TIP30与IFN-γ的基因治疗对腺样囊性癌的疗效。方法:PCR扩增TIP30和人IFN-γ基因,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CI-TIP30、pCI-IFN和TIP30、IFN-γ基因共表达质粒pCI-TIP30/IFN。分别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体外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株,用免疫印迹和ELISA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将重组菌口服给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观察其疗效。结果:免疫印迹试验表明质粒pCI-TIP30和pCI-TIP30/IFN转化菌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能表达TIP30蛋白,ELISA检测则显示pCI-IFN和pCI-TIP30/IFN转化菌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能分泌性表达人IFN-γ,减毒沙门氏菌本身和3种表达质粒转化的重组沙门氏菌对腺样囊性癌均有治疗作用,且TIP30与IFN-γ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分别携有真核表达质粒pCI-TIP30、pCI—IFN、pCI-TIP30/IFN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对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25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25例良性卵巢肿瘤和65例恶性卵巢肿瘤中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标本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恶性组MVD显著高于良性组(t=2.61,P<0.05),不同临床分期的卵巢癌MV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18,P<0.05)。恶性组Ang-2 mRNA阳性率和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的卵巢癌标本Ang-2 mRNA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0.298±0.022 vs.0.206±0086,P<0.05)。恶性组MVD与其Ang-2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MV=0.685,P<0.05)。仅在5例恶性卵巢癌标本中检测到 Tie-2 mRNA表达,良性组和对照组未检出。结论恶性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Ang-2,其与卵巢癌肿瘤血管大量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抗血管生成是一种癌策略,其目标是抗为活跃增殖的肿瘤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的新生血管。通过阻断新血管的生成抑制癌症的生长和转移。目前,最确定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是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路。但最近,一些非VEGF因子如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等也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强调有必要发展药物针对多种促血管生成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双靶向阻断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和裸鼠膀胱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VEGF siRNA和可溶性KDR(sKDR)表达质粒的共转染细胞系,采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T24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DNA拓扑异构酶(Topo)Ⅱα的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裸鼠移植瘤中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VEGF siRNA、sKDR和联合应用组细胞的生存率分别为56.3%±8.3%、42.6%±13.8%和32.5%±4.3%,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97.3%±11.6%,P<0.0001).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VEGF siRNA、sKDR和联合应用组在G.期前均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凋亡率分别为5.1%±0.9%、4.2%±0.5%和8.8%±0.7%,均高于阴性对照组(0.9%±0.4%,P<0.05),而且联合应用组的凋亡率还明显高于VEGF siRNA和sKDR组(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VEGF siRNA、sKDR和联合应用组的肿瘤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联合应用组从16 d开始肿瘤体积即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P<0.05),28 d起肿瘤生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联合应用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为54.37±5.28,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41.66±8.59,P<0.0001);瘤间质MVD仅为8.22±3.7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61.76±5.28,P<0.0001)和sKDR组(19.46±4.16,P=0.0089);瘤细胞增殖指数为1.5%±0.7%,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1.8%±5.2%,P<0.0001);而凋亡率达到67.2%±8.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8.7%±2.7%,P<0.0001)、VEGF siRNA组(54.3%±4.8%,P=0.0492)和sKDR组(52.3%±6.4%,P=0.0293).结论 VEGF siRNA与sKDR单独应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但二者联合应用时靶向双位点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序列高度保守、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体内的大脑、肾脏、肝脏、脾脏、胰腺和骨骼等组织中,对内皮细胞具有强烈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新生血管形成。VEGF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VEGFR)特异性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抑制VEGF及VEGFR的活性可以减缓或阻滞骨肉瘤侵袭和转移。研究表明,VEGF及VEGFR对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的生成及肿瘤侵袭和转移起重要作用。本文对VEGF及VEGFR与骨肉瘤血管与淋巴管生成及其侵袭与转移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含有TIP30与人IFN-γ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质粒的减毒伤寒沙门氏菌,观察以减毒伤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联合TTP30与IFN-γ的基因治疗对腺样囊性癌的疗效.方法:PCR扩增TIP30和人IFN-γ基因,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CI-TIP30、pCI-IFN和TIP30、IFN-γ基因共表达质粒pCI-TIP30/IFN.分别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体外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株,用免疫印迹和ELISA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将重组菌口服给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观察其疗效.结果:免疫印迹试验表明质粒pCI-TIP30和pCI-TIP30/IFN转化菌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能表达TIP30蛋白,ELISA检测则显示pCI-IFN和pCI-TIP30/IFN转化菌感染的小鼠巨噬细胞能分泌性表达人IFN-y,减毒沙门氏菌本身和3种表达质粒转化的重组沙门氏菌对腺样囊性癌均有治疗作用,且TIP30与IFN-γ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分别携有真核表达质粒pCI-TIP30、pCI-IFN、pCI-TIP30/IFN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对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的快速生长、转移与血管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肿瘤血管生成细胞的来源存在多源性,血管生成的过程呈多样性,血管生成的调节呈多靶点性.这些特征提示研究者需拓宽思路,从不同层面理解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机制,进而为寻找高度选择性血管靶点的临床抗肿瘤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促进肺癌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收集56份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FGF)及其受体(FGFR-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高、低血管密度组的生存时间。结果(1)肿瘤组织MVD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分期、M分期无相关性,与N分期(P<0.01)和临床分期(P<0.05)关系密切。(2)高血管密度组的患者生存时间短,预后差(P<0.01)。(3)肺癌组织中的bFGF与FGFR-1的表达也同N分期(P<0. 05)和临床分期(P<0.05)相关。(4)肺癌组织中的bFGF表达在低血管密度组和高密度组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FGFR- 1在不同血管密度组的表达差异不明显。(5)肺癌组织中bFGF与FGFR-1的表达具有一致性。结论(1)肺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和bFGF的表达可以作为评估疗效、推测预后的指标。(2)bFGF和FGFR-1结合后,对肺癌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肺癌新生血管(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促进肺癌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收集56份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 SABC 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用 Kaplan-Meier 方法比较高、低血管密度组的生存时间。结果 (1)肿瘤组织 MVD 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 分期、M 分期无相关性,与 N 分期(P<0.01)和临床分期(P<0.05)关系密切。(2)高血管密度组的患者生存时间短,预后差(P<0.01)。(3)肺癌组织中的 bFGF 与 FGFR-1的表达也同 N 分期(P<0.05)和临床分期(P<0.05)相关。(4)肺癌组织中的 bFGF 表达在低血管密度组和高密度组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FGFR-1在不同血管密度组的表达差异不明显。(5)肺癌组织中 bFGF 与 FGFR-1的表达具有一致性。结论(1)肺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和 bFGF 的表达可以作为评估疗效、推测预后的指标。(2)bFGF 和 FGFR-1结合后,对肺癌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ID-2在食管鳞癌(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ID-2在ESCC发生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法对115例ESCC组织、60例切缘正常组织进行ID-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ID-2的表达,并分析ID-2的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及与MVD之间的关系.[结果]ID-2在E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2%(98/115),切缘正常组织中阳性率15.0% (9/6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MVD、肿瘤分期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ID-2高表达组术后生存率低(P<0.05).[结论] ID-2在ESCC的发生及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ESCC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ID-2蛋白高表达者ESCC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 met、p5 3在大肠癌中表达以及与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1例大肠癌、16例腺瘤、16例正常组织中c met、p5 3、MVD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中c met、p5 3、MVD的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 (P <0 .0 5 )。c met( )和p5 3 ( )的组织中MVD值 ( 3 2 .98± 10 .0 7,3 5 .44± 10 .42 )显著高于c met( -)和p5 3 ( -)者( 17.2 9± 8.65 ,2 2 .17± 9.5 4) (P <0 .0 5 )。c met、p5 3的表达与MVD计数均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c met、p5 3均参与调控大肠癌的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D ECGF)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5 8例胃癌 ,2 6例癌旁非瘤组织PD ECGF的表达 ,应用抗CD34 单抗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测定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胃癌组织PD ECGF阳性表达率 (82 76 % )明显高于癌旁非瘤组织 (15 38% ,P <0 0 0 1)。PD ECGF阳性表达组的平均MVD值(30 6 2± 12 0 2 )明显高于PD ECGF阴性表达组 (2 0 15± 7 88,P <0 0 5 )。并且 ,随着PD ECGF表达程度的加强 ,MVD值增加。此外 ,PD ECGF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TNM分期密切相关。浸润达浆膜层的胃癌组织 ,PD ECGF阳性表达率 (94 4 4% )明显高于未累及浆膜层者 (6 3 6 4% ,P <0 0 1)。TNM分期为Ⅲ~Ⅳ期的胃癌组织 ,PD ECGF阳性表达率 (93 75 % )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的胃癌组织(6 9 2 3% ,P <0 0 5 )。结论 :PD ECGF是胃癌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 ,在促进肿瘤的浸润和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并表达人血管抑制因子Vasostatin120180 aa功能区片段,探讨其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抑制的作用。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人血管抑制因子Vasostatin120180 aa功能区基因,并利用pQE30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Vasostatin120180aa,经镍金属螯合层析法纯化,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验证其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结果:PCR扩增出了长度为180 bp的Vasostatin120180 aa功能区基因,后经pQE30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出Vasostatin120180 aa,SDSPAGE显现一条约8 kD的阳性条带,Vasostatin120180aa可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结论:原核表达的Vasostatin120180 aa功能区片段具有生物学活性,可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SiRNA特异性抑制cyclin D1的表达及其shRNA表达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si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对cyclin D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shRNA表达质粒的构建.方法 化学合成针对cyclin D1基因的siRNA,转染MCF-7细胞株;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合成特异性cyclin D1的RNA干扰寡核苷酸序列,采用克隆技术,将其插人Psilencer2.1-U6质粒表达载体,构建cyclin D1 sh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结果 化学合成的siRNA转染MCF-7细胞,48 h 后cyclin D1基因和蛋白表达都明显降低;构建特异性针对cyclin D1的shRNA 表达质粒,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siRNA片段已成功插入Psilencer2.1-U6载体,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siRNA可以有效抑制MCF-7细胞株中cyclin D1的表达,并成功构建其shRNA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cyclooxygenase-2 (COX-2) express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giogenesis, and prognosis. 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COX-2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microvascular density (MVD) were determin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in eighty-six NPC patients followed up over 5 years. Results: Sixty-three tumors (73.3%) were classified as COX-2 positive. COX-2 express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VEGF expression (r=0.438, P〈0.01)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tumor pathological grade, extent of primary lesion, lymph node metastasis, distant metastasis and shorter survival. Conclu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OX-2, being highly expressed and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angiogenesi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s apt to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prognosis, including local recurrence and distant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edgehog/Gli1信号通路中Gli1蛋白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Gli1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79例乳腺癌标本、68例癌旁组织及42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Gli1蛋白的表达;同时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腺癌组织中新生血管,计算肿瘤MVD并分析Gli1蛋白的表达与MVD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Gli1阳性率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和癌旁正常组织;Gli1在Ⅲ期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要高于Ⅰ~Ⅱ期乳腺癌(P<0.05)。Gli1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中Gli1与MVD表达呈正相关(r=0.325,P<0.05)。结论 Gli1蛋白在乳腺癌中活化,并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其可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