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27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013年3月~2014年5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眼压情况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及视力情况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青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抽签法将2017年11月—2019年6月医院106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参照组(53例,给予开展临床传统手术治疗)、试验组(53例,给予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青术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眼压、前房深度、视力进行对比,另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11%(52/53)例,高于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1.13%(43/53)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眼压、前房深度、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眼压、前房深度低于参照组,视力高于参照组(P 0.05)。结论采取联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临床效果显著,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青术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压、加强视力提升以及增加患者前房深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36例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资料,3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裸眼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结果术后35眼在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眼压完全控制;1眼局部加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33眼术后裸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6例患者前房深度明显加深。结论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根据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情况、发病时间长短选择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5月医院眼科收治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8例,根据入院顺序,结合患者的意愿分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6例,分别采用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结果末次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治疗前,两组前房深度、视力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眼内压无药控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在改善视力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术后可能需要用药控制眼内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有效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可靠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31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眼压水平、视力水平和中央前房深度水平。结果:术后1年治疗组眼压水平、视力水平、中央前房深度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显著,是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病患者48例,均予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随访6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患者的眼压为(11.89±4.38)mm Hg,比术前眼压(25.74±18.34)mm Hg显著降低。中央前房的深度从治疗前的(1.59±0.45)mm,增加到治疗后的(2.38±0.46)mm。术后42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有一定程度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能够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治疗的144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临床治疗方法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前后房角粘连关闭范围、眼压水平、视力水平以及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具有较高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2013年本院手术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总有效率、视力提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矫正视力、眼压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中央房前深度较观察组浅(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矫正视力、眼压与中央房前深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改善程度在两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观察组为5.0%(2/4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有效治疗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见效快、安全性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患眼70只),随机分两组,各31例。对照组患眼34只,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眼36只,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视力均提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眼压、房角粘连度均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视力分布情、眼压分布情况均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前房深度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视力、前房深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眼压、房角粘连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视力分布情况、眼压分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可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视力、眼压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共3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眼压、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患者眼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视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对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36例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研究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旨在讨论针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试验选择2017年5月—2018年11月医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计170例,190只眼,针对所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在术后为患者置入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六个月,观察患者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眼压自8.5~82.3 mmHg降低至5.2~18.4 mmHg,基本处于健康范围之内,前房深度术后为(2.31±0.35)mm,较术前的(1.73±0.46)mm更低,手术前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以虹膜萎缩现象为主,发病率为3.53%。结论针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医护人员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以有效减少眼压,令前房加深,房角进一步开放,且该治疗方式较为简单,具有安全性高,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71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35眼)行同轴3.0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30例(36眼)行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视力水平、眼压、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视力0.5的几率为36.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29%,0.1的几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眼压为(12.30±2.34)mm Hg显著低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875.36±120.57)cells/mm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降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压,提高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运用超声乳化吸除、房角分离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医院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接收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为实验的调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展开治疗,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次就诊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眼压、视力以及前房深度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5±1.0)个月,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眼压降低且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距离、房角粘连范围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视力,增加术后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距离,重新开放粘连房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北省黄冈爱尔眼科医院青白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给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n=60)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天、7天视力水平、平均眼压、中央前房深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天、7天观察组患者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7天,观察组患者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天、7天,观察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40眼),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20眼),对照组(小梁切除术),治疗组(白内障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均优于术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白内障超声乳化与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提高视力、控制眼压、减少并发症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青白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4),观察组采用改良青白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眼压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前房深度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青白联合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将78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n=39)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n=39)单纯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而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老年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按照术前的视力情况进行分组,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析各组术后的眼构成比、视力变化情况并定期跟踪患者术后的视力和眼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视力高于0.2而不超过0.4的眼在术后与术前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术后眼构成比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及眼压普遍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技术被引入青光眼的治疗应用中,已经初见成效,值得临床医生探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