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CTA)和1.5T MRI血管成像技术(MRA)对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医院诊治的84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CTA检查和1.5T MR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图像清晰度,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64排CTA、1.5T 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析两种检查方式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直径瘤体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4排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图清晰程度明显优于1.5T MR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4.2%、91.7%,均显著高于1.5T MRA检查的79.7%、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分析显示,64排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23,P<0.05),1.5T 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差(Kap...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与CT动脉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CT科2014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患者行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CT动脉血管成像的检查结果。结果在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脑动脉瘤患者52例,脑动脉狭窄患者43例,烟雾病患者5例,共有97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符,总相符率为97%。而在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脑动脉瘤患者57例,脑动脉狭窄患者41例,烟雾病患者2例,共有95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符,总相符率为95%。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总相符率高于CT动脉血管成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烟雾病的诊断正确率更高,与CT动脉血管成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正确率更高,应用价值高于CT动脉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在原发性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肺癌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肺部肿块者40例为对照组,使用西门子双源螺旋CT检查,统计其平均容积CT增强值、容积CT净增值,比较两组检出支气管动脉管径情况。结果观察组支气管动脉管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灶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平均容积CT增强值高于对照组(P0.05),容积CT净增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源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能有效显示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情况,为影像学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双源CT灌注成像在周围型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我院诊治的行双源CT灌注成像患者83例,其中肺癌57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机型对患者行胸部CT平扫,确定病灶部位,注入对比剂进行连续动态扫描,将获得的数据传送到分析软件中进行处理。结果肺癌患者CT灌注参数值如:BF、BV、TTP,高于肺部良性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CT灌注参数值MTT,显著低于肺部良性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织患者EGFR及MVD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在周围型肺癌患者肿瘤血管生成中评价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0 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1.5 T MRA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I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同时行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资料。以DSA为金标准,比较3.0 T MRA与1.5 T MRA对IA及其瘤颈、子囊的检出率。同时比较两种方法与DSA测量IA最长直径(LD)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3.0 T MRA和1.5 T MRA的IA检出率分别为89.92%和85.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T MRA瘤颈、子囊检出率分别为59.81%、26.17%,显著高于1.5 T MRA的38.46%、15.93%(均P<0.05)。3.0 T MRA、1.5 T MRA与DSA测量瘤体LD呈高度正相关,其相关性可达0.984和0.983;3.0 T MRA、1.5 T MRA与DSA测量瘤体LD差值分别为0.30(95%CI:-0.35,0.94) mm和0.66(95%CI:0.12,1.21) mm。1.5 T MRA的LDMRA/LDDSA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通过软件分析后,综合分析各种图像来评价颅内动脉瘤。结果 88例患者被确诊为动脉瘤患者,其中60例为单发动脉瘤患者,主要内包括2例基底动脉-右椎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大脑前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20例颈内动脉瘤;28例为多发动脉瘤。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于烟雾病患者,分别给予经颅多普勒(TCD)与多层CT血管成像对其进行诊断,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给予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4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5例烟雾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先对所有患者给予多层CT血管成像检查,进行诊断,再对所有患者给予TCD检查,将两次检查的结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对患者给予TCD诊断之后,将每一期的眼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MFV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将患者的每一期大脑后动脉的PI和MFV进行比较,会发现PI有所降低(P0.05),MFV基本没有变化;其中有17例患者为Ⅰ期,7例患者为Ⅱ期,14例患者为Ⅲ期,7例患者为Ⅳ期,并且每一期患者的搏动指数(PI)有降低的现象,将各个期间的PI和MFV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烟雾病患者给予TCD诊断,诊断率明显高于多层CT血管成像检查,并且TCD诊断操作比较简单,对患者的不会造成创伤,每一次检查的费用也比较低,在临床中值得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颅内动脉瘤诊断中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3D-CTA、2D-DSA及3D-DSA检查,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3D-CTA应用价值。结果 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经过手术或栓塞治疗确诊有53处颅内动脉瘤,3D-CTA、3D-DSA的检出率(98.11%、100.00%)、灵敏度(97.07%、97.89%)及特异度(88.68%、88.89%)均高于2D-DSA(86.84%、91.23%、80.4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D-CTA、3D-DSA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优于2D-DSA,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结合3D-DSA可为临床诊治获取更多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对于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应用磁共振成像(MRI)与CT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初诊疑似为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和MRI检查,并以临床医师综合诊断结果做为金标准,比较CT及MRI检查的诊断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使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通过治疗后,栓塞满意的有73个,比较满意的有5个,不满意的有1个。其中弹簧圈最少使用的是1个,使用最多的是9个。所有患者中有72例患者动脉瘤栓塞术成功,没有出血现象发生,临床痊愈。另外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由于基底动脉瘤弹簧圈和支架栓塞相互配合后继发血栓,从而导致脑干功能衰弱死亡。结论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时候,血管内栓塞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并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其具有并发症少、疗效好、治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在肺硬化性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例经过病理证实的PSH患者CT及临床资料。结果平扫呈单发的孤立性圆形或类圆形肿块12例,合并瘤周钙化3例,晕征5例,空气半月征2例,血管贴边11例。平扫CT值为(17.2±6.3)HU,增强扫描延迟60 s时CT值为(85.3±10.1)HU,120 s时CT值为(101±9.6)HU,呈中等程度以上进行性持续强化改变。结论 MSCT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武汉市汉口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血管组及夹闭组。夹闭组(54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血管组(54例)行血管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与夹闭组相比,血管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F-κB、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F-κB、MMP-9水平较术前呈现显著降低趋势,且血管组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术对机体创伤少,患者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短,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手段,有助于促进MMP-9等指标的恢复,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喉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2月治疗的疑似喉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CT平扫检查,观察组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检查,以手术后检测的图像作为参照,对比两组患者不同的检查方式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检查方式检出的癌细胞分布位置及形状、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NCT检查方式扫描到的钙化、边界整齐度、软骨骨质破坏、癌细胞转移情况的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CNC检查方式;观察组检查方式的辐射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有效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检查在喉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扫描图像清晰,可以精准的检测到癌细胞的分布位置和扩散情况,为喉癌的准确治疗提供了依据,且辐射剂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肝小静脉闭塞病诊断中采用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自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医院进行相关诊疗的拟诊肝小静脉闭塞患者总共60例进行本次医学研究。依不同检测方案分为CT组和联合组,CT组:所有患者均先行螺旋CT检测,将所得的影像学结果归为CT组。联合组:在CT检测的基础上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联合影像学结果记入到联合组,整理分析两组患者病理类型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此外将诊断的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测结果比较。比较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并比较两组检测准确率差异。结果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2.31%,特异度78.57%,与单纯应用螺旋CT检测相比较,检测的准确率也较高,可以较为准确的检测不同影像学表现。结论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时,可取得较为满意的诊断效果,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临床上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64排螺旋CT头颈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人类3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其起病隐匿、发展迅速,致死、致残率高,极大的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及时、恰当的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脑出血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MSCTA检查结果、疾病诱发原因和肿瘤发生位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病位置包括大脑中动脉、椎基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等,不同部位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异常原因包括静脉性血管畸形、烟雾病、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和其他原因等,且不同异常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脑出血的早期检查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为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参考组,每组各50例患者。参考组采用CT检查,研究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研究组急性颅脑损伤检出阳性率高于参考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损伤病症的检查诊断采取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病症阳性检出率,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要明显优于CT检查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双源CT观察关节及周围组织的尿酸盐结晶,探索临床诊断痛风及鉴别诊断其他关节疾病。方法选择最近2周发作过单关节肿或关节痛患者19例,行双源CT检查,部分患者在B超下穿刺取关节液镜检。结果 16例痛风患者发现有36处有尿酸盐结晶,好发于双侧足趾关节、近端指关节、远端指间关节周围、跖关节、胫骨下端,尿酸盐结晶易沉淀在近关节骨表面,肌肉、韧带等关节周边软组织,并且关节疼痛的部位与尿酸盐结晶沉淀部位一致,尿酸盐结晶的大小可以测量。结论双源CT可以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为无创检测手段,在鉴别诊断不明原因单关节肿痛方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疑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先进行CT检查,之后,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以此分析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手段的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性,并研究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手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单一使用CT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十分显著,有其肯定的临床意义,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