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Salter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松解治疗儿童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 joint,DDH)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89髋)DDH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术式,将仅接受Salter截骨术治疗的40例(44髋)患儿纳入对照组,将接受Salter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松解治疗的40例(45髋)患儿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指标变化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4年,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术后1年,两组患儿骨性髋臼指数、CE角、Reimers指数均显著小于本组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术后Mckay标准、Severin标准临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1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Salter截骨基础上联合软组织松解,能够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显著降低DDH患儿骨性髋臼指数,降低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与分析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后的肢体功能。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60例,对全部患儿采用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患儿术中、术后与术前相比颈干角及髋臼指数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儿术后与术中颈干角及髋臼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MA及Barthel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股骨转子下内翻截骨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Salter骨盆截骨术作为治疗DDH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当中。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手术改变髋臼形态学及生物力学使髋臼与股骨头达成同心圆匹配,从而纠正髋关节的病理状态。为了更好的提高SIO对于疾病的治愈率,国内外很多学者对SIO手术方法的改良、术后髋臼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的变化、内固定及外固定材料的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为了更系统化的了解SIO关于现代临床应用范畴与传统SIO的区别,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例(43髋),对其随访3年,比较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根据Gruen股骨分区法和De Lee-Charnley髋臼分区法对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作影像学分析。结果术后患者Harris评分为(86.87±2.86)分高于术前的(28.23±2.18)分,优27髋,良12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为90.70%。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由(36.53±3.61)°提高至术后的(187.73±6.28)°;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脱位以及折断的现象;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1.63%(5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可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卧位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观察组行侧卧位前方入路手术,对照组行后外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HS评分、平均股骨头假体直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脱位情况发生。对照组患者3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占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脱位发生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分别行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在术前、术后1周、1年行X线检查,测量跟骨高度和宽度、Gissane角、Bohler角,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部位恢复情况以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1年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跟骨高度和宽度、Gissane角、Bohler角均明显增加,跟骨宽度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较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1年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跟骨宽度与术后一周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的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要高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组(11.1%vs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在恢复患者跟骨骨折部位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方面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治疗优势,因此,在有效避免并发症的条件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应当作为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有限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5/2013-08应用有限截骨矫形内固定手术来治疗陈旧性胸腰椎段骨折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愈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29分法)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X线侧位片Cobb角以及后凸畸形的纠正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62(平均28)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8.7°,术后7.9°;VAS评分术前平均6.9分,术后3.8分;JOA评分术前平均12.9分,术后23.9分.术前术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植骨牢固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的减压及矫形效果,同时可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创伤较小,是胸腰椎后凸畸形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与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本院自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患者59例,对合并出现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儿共59例,进行了为期8至12个月左右的随访,在术后按照Salter的标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约有14例患儿合并发生了股骨头坏死的情况,发生率为18.64%(11/59)。9至11岁组相比于6至8岁、2至5岁的患儿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脱位相比于Ⅱ度脱位、Ⅰ度脱位具有较高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行牵引的相比于皮肤牵引、骨骼牵引的患儿具有更高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疗效,但并不能避免股骨头坏死的发生,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通常可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了手术介入操作、患者年龄以及股骨头脱位程度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第一跖骨干Scarf截骨结合趾骨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短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6例中重度踇外翻患者,应用第一跖骨干Scarf截骨结合趾骨Akin截骨的手术方式进行矫治,术后6个月对患足进行负重正侧位X线片检查,比较术前及术后踇趾外翻角度(HVA)和第一第二跖骨间夹角(IMA),同时采用美国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及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6例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切口感染、踇内翻、踇僵硬等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HVA角及IMA均较术前明显减小(t=22.855、33.358,P<0.05),AOFAS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t=-26.154、-28.203,P<0.05).结论 第一跖骨干Scarf截骨结合趾骨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具有矫形能力强、稳定性高的特点,短期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直接前侧入路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7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直接前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 观察组采用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骨折愈合优良率、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恢复情况(假体髋臼前倾角、假体髋臼外展角)、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94.74%, 36/38)高于对照组(78.95%, 30/38), P<0.05。术后3个月, 观察组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 观察组假体髋臼前倾角、假体髋臼外展角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 观察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16%, 5/38)和对照组(7.89%, 3/3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直接前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1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8例(34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臼杯外展角,比较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及下肢长度变化。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1个月,平均19.00(12.25,31.75)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85.91±3.89)分,患肢长度(818.1±19.9)mm,双下肢长度差3.3(2.0,6.4)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髋疼痛消失,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安全有效,可使患髋恢复正常位置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盆前外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4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5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参照组32例给予传统切开复位术治疗,试验组33例给予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Majeed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拔管、首次下床活动、骨痂形成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试验组术后3个月Majeed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参照组(2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盆前外固定术可有效缩短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时间,改善盆底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懈、内侧紧缩并髌韧带止点移位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收治的64例单侧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为观察对象,该组患者均采取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懈、内侧紧缩并髌韧带止点移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Q角、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髌股外侧角和股骨髁滑车凹中心与胫骨结节水平距离(TT-TG)。结果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病例,治疗后髌骨-股骨滑车适合角、髌股外侧角、TT-TG为(-2.2±5.8)°、(10.8±3.8)°、(13.5±1.7)mm,治疗后男性Q角(9.3±2.7)°,女性Q角(15.3±4.2)°,上述指标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Lysholm评分为(92.6±10.6)分,高于治疗前。结论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懈、内侧紧缩并髌韧带止点移位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确切,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情况,并采用Frankel评分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45例患者手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Cobb角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椎体间植骨模糊,形成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稳定,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神经根性症状发生。手术后Frankel评分结果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理想术式,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髌股关节射频去神经化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髌股关节射频去神经化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美国西部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量少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及3个月, 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个月, 研究组HSS、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 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25%, 2/32)与对照组(12.50%, 4/3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髌股关节射频去神经化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创伤小, 术后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和经椎管单侧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接收的单椎体新鲜骨折患者,根据植骨路径不同分为经椎弓根植骨组(n=34)和经椎管植骨组(n=34),对患者术后椎体内植骨分布区域、百分比及术前术后矢状面指数(SI)、椎体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结果经椎管组在植骨面积上大于经椎弓根植骨组(P0.05),可认为其植骨区域优于经椎弓根植骨组;两组术后各时间点SI值、Cobb角与术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SI、Cobb角在不同时间点比较亦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采取经椎管植骨或经椎弓根通道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均能取得有效疗效,故在不同骨折类型时应给予个性化治疗方案,达到治疗和有效降低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高龄、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行腓骨近端截骨术(PFO)后的临床结果、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8月于我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高龄、晚期KOA患者50例,术前评估患者合并症情况,评估患者手术风险,于术前及术后1年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及膝关节协会评分(KSS),KSS包括KSS(临床)和KSS(功能)两项评分;并于术前使用New KSS中的期望度评分评估患者术前的期望值,术后1年时使用New KSS中的满意度评分评估患者总体满意度.分别于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间段对患者拍摄全下肢负重位X线片、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比较患者的腓骨高度(FH)、髋-膝-踝角(HKAA)及膝关节内侧间隙宽度(JSW)的变化;利用VAS、HSS、KSS(临床)、KSS(功能)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膝关节疼痛、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前与术后1年患者FH、HKAA及JSW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5.6,P<0.01).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HSS、KSS(临床)、KSS(功能)、VAS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t=-13.4~22.5,P<0.01),术后1年患者总体的满意度达90.0%.结论 对于高龄、晚期KOA患者,PF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患者可获得较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与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临床护理方案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的76例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以家庭为中心的临床护理方案。比较肢体功能康复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儿护理后FMA及Barthe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上述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以家庭为中心的临床护理方案应用于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能够促进改善肢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儿家属获得更好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8年7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47例成人肱骨髁间骨折并获得完整回访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过肱三头肌双侧入路手术治疗25例(A组),经过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22例(B组);对两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前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优于B组,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X线暴露时间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但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于关节面的显露优于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致使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手术的X线暴露时间长于对照组,对于肱骨远端C3型骨折推荐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患者就诊顺序将8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开放复位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辅以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及末次随访时矫正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术中植骨量及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本组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与本组术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且两组间矫正度丢失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植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阶段性骨性融合,是一种理想的植骨融合方式,可加以推广应用;后外侧植骨内固定骨性融合率低,且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临床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