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道去污剂联合疗法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综合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肠道去污剂联合疗法。结果研究组治疗Chid-Pugh分值、血清毒素水平与乳果糖与甘露醇排出率比值(L/M)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道去污剂联合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屏障作用,降低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2.
3.
<正>外源微生物在肿瘤发生中的致癌作用、在肿瘤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已经有较多报道,某些病毒、细菌及寄生虫被确定为某些肿瘤的高危因素。de Martel等[1]报道:2008年全球共有肿瘤新发病例1270万,其中因感染导致的肿瘤病例约200万,占全部新发肿瘤病例的16.1%,提示人类1/6的肿瘤起源于微生物感染[1]。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感染导致的肿瘤比例更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高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53例食管癌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结果食管癌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D3+细胞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Ⅲ期和ⅠⅣ期和Ⅰ期的患者比较,治疗前CD4+和CD3+细胞水平较低,差异有显著性,其余指标及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较,治疗前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较高,差异有显著性,其余指标及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有复发或转移与无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比较,治疗前CD4+细胞水平较低,CD8+、NK、CD19+细胞水平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CD4+细胞水平较低,CD8+、NK、CD19+细胞水平较高,差异有显著性,CD3+细胞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D4+细胞水平减低伴随CD8+、NK和CD19+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是评估食管癌治疗后复发或迅速恶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果糖联合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34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保肝、营养支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乳果糖和微生态制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均持续21 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肝功能,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1 d后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含量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白念珠菌属含量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含量未见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停药后3 d乳果糖排泄率、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停药后3 d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1 d后,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AST、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乳果糖联合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调节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后机体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含量。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0例脑血栓患者,均应用奥扎格雷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2、4、8周,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含量为(32.24±8.57)%、(24.26±8.39)%、(12.25±6.39)%与治疗前的(50.26±9.83)%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含量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脑血栓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大鼠在自然衰老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的演变过程。方法 在无特定致病菌环境中饲养8月龄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的SD大鼠5只,分别于19、20、21、22、23、24月龄时取大鼠粪便进行16s核糖体RNA检测以分析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组成。结果 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随月龄的增加而降低。19~21月龄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相似,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且占比接近,22~24月龄大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减少,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多。不同月龄大鼠肠道菌群的差别主要存在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等,月龄越大的老年大鼠肠道菌群中益生菌丰度越低,致病菌丰度越高。结论 自然衰老大鼠随着月龄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也随之发生演变,为老年大鼠及人群的肠道菌群及疾病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衡将导致许多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抗生素的问世使成千上万受死亡威胁的生命得以幸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许多严重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肠道菌群变化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也成为抗生素使用引起的重要问题。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已成为老龄化的核心问题。肠道菌群失衡可以引起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抗生素的使用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针对抗生素使用对老年人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时期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2月我院乙肝肝硬化患者72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36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和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常规治疗和恩替卡韦治疗,对两组的48周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乙肝病毒基因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转阴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失代偿期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接受恩替卡韦的治疗效果比拉米夫定优秀,患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复制能够被限制,患者的病情发展得到控制,肝功能受损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多系统兴奋性增高及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疾病,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Graves病。肠道菌群被称为人类“第二大基因库”,Graves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升高,可引起或加重相关症状,且负面情绪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医治疗甲亢尤其重视调节情志,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证实疏肝类方剂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因此,通过探讨肠道菌群在Graves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疏肝类方剂菌群介导的治疗Graves病的作用机制,可为临床应用疏肝类方剂治疗Graves病提供新的内在机制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决定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微生物。维持好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肠道炎症等一系列疾病问题的发生。本文探讨噬菌体对人体肠道菌群和肠道炎症的影响,纳众学者的相关研究为参照,综述肠道噬菌体对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的影响,并提出利用噬菌体调整肠道菌群的功能治疗肠道炎症,为未来肠道菌群调整与肠道炎症治疗指明新的方向,希望为读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房快速、不规则搏动而导致心房失去有效泵血功能的异常改变,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尽管对于房颤的筛查、预防、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防治办法,但它依然导致全球性沉重经济负担,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进一步探索房颤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及减轻全球公共卫生负担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在房颤中的作用也被逐渐揭示。现总结当下肠道菌群代谢物与房颤关系的研究,为探寻房颤发病机制、预测房颤发病风险、指导房颤临床治疗及改善房颤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肠道去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0.5 g,3次/d,连续用药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体重变化、腹水消退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肠道去污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疗效相对显著,能有效促进腹水消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笔者选取70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分别行腹腔镜手术和普通开腹手术,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证实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次主要探讨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42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进行研究。结果患者在给予血糖控制以及护肝药物之后血糖均保持在7.0 mmol/L,2例给予口服降糖药,血糖水平控制在7.0 mmol/L。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病情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主要以护肝为主,其次控制好患者血糖,唯有如此才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预防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肠癌、大肠腺瘤、正常人群中肠道菌群水平,探讨肠道菌群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45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和62例大肠腺瘤患者(大肠腺瘤组)为研究对象,并选取60例正常人纳入对照组,收集三组研究对象的粪便并提取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测定菌群数量,并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水平,分析肠道菌群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均明显低于大肠腺瘤组和对照组(P<0.05),且大肠杆菌、屎肠球菌、梭菌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粪肠球菌、拟杆菌属、梭杆菌属、脆弱拟杆菌、单形拟杆菌、多形拟杆菌、卵形拟杆菌、吉氏拟杆菌、普通拟杆菌、坏死梭杆菌、肉毒梭菌与艰难梭菌水平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和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与大肠癌发病呈负相关(P<0.05),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梭菌属、脆弱拟杆菌、多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坏死梭杆菌、艰难梭菌与大肠癌发病呈正相关(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与大肠癌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大肠杆菌、拟杆菌属、梭杆菌属、脆弱拟杆菌与大肠癌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肠道菌群状况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肠道菌群的紊乱与机体多种病理状态有关。肝脏是最容易受肠道菌群影响的器官。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与肝脏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可直接或间接通过不同的致病机制参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研究肠道菌群的特征及调控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HCC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旨在对近年来肠道菌群与HCC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希望为临床早期防治HCC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ERCP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情况分为肝硬化组38例、慢性肝炎组35例、无肝病组77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肝硬化组成功35例(92.1%),慢性肝炎组成功32例(91.4%),无肝病组成功72例(93.5%),三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肝硬化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52.6%,略高于慢性肝炎组的40%以及无肝病组的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18.4%),慢性肝炎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8.6%),无肝病组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9.1%),肝硬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以及无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采用ERCP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耐受,且需要注意预防高淀粉酶血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确诊的41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肠道膜菌群和腔菌群中5种优势菌检测(大肠癌组)。将经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确定为正常结肠黏膜健康者41例(正常组),并另外选择41例疑诊大肠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筛查(大肠癌正常组)。三组患者共123例。结果大肠癌组的肠道优势菌群中,膜菌群与腔菌群中的肠杆菌、肠球菌多于正常组,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明显少于正常组,尤其是膜菌群的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与正常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正常组进行肠道膜菌群检测筛查后,初筛率为73.17%,符合率73.33%,漏诊率为0.00%。结论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较。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选择治疗方案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P<0.05),而大肠杆菌、肠球菌、丙二醛及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恢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内菌群结构,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