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病毒灭活血浆在血浆置换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5年1—10月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根据使用血浆类型不同分为2组:普通冰冻血浆组和病毒灭活血浆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凝血指标、生化指标和疗效情况。结果 2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WBC(×109/L)普通冰冻组7.85±3.51 vs 11.04±7.29(P0.01);病毒灭活组6.37±2.19 vs 7.66±3.74(P0.05)。置换前后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普通冰冻组TBIL(μmol/L)364.37±115.31 vs 233.11±102.67(P0.01);Abl(g/L)32.12±4.25 vs 30.22±3.73(P0.01);ALT(U/L)273.73±360.46 vs117.70±136.60(P0.01);AST(U/L)258.04±336.85 vs 117.90±99.07(P0.01);病毒灭活组TBIL(μmol/L)331.70±127.44 vs 224.91±75.87(P0.01);Abl(g/L)32.47±2.48 vs 29.75±2.53(P0.01);ALT(U/L)524.45±398.71 vs177.47±156.48(P0.01);AST(U/L)324.79±333.49 vs 123.00±96.97(P0.01)。置换前后凝血指标比较:普通冰冻组PT(s)18.71±6.43 vs 17.21±6.17(P0.05);APTT(s)46.51±15.27 vs 46.64±14.00(P0.05);FIB(g/L)1.68±0.84 vs 1.42±0.78(P0.05);病毒灭活组PT(s)16.90±5.54 vs 17.29±2.44(P0.05);APTT(s)47.63±15.29 vs50.91±9.96(P0.05);FIB(g/L)1.73±1.53 vs 1.73±1.53(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没有差别,从安全输血考虑,建议使用病毒灭活血浆。  相似文献   

2.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制备过程中随机抽取新鲜血浆120人份,根据新鲜血浆进行病毒灭活情况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对上述两组标本进行PT、APTT、TT、Fg、FⅤ、FⅧ、TP测定.对照组,即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组,不进行病毒灭活,直接进行检测;试验组,即病毒灭活血浆组,先对其进行MB法病毒灭活,后再检测.结果:试验组中APTT、FⅤ、FⅧ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T、TT、Fg、TP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B法病毒灭活对于新鲜血浆中内源性凝血因子,特别是不稳定因子FⅤ、FⅧ有显著影响,对外源性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成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病毒灭活冷沉淀在肝硬化大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只健康大鼠为健康对照组,20只肝硬化大鼠为实验组,两组均输入10ml病毒灭活冷沉淀,24h后剪各组存活大鼠尾尖取血2ml,测定血清中Fg和PT、TT、APTT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实验组Fg显著降低,PT、TT、APT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输入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输入后凝血结果较输入前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灭活冷沉淀对肝硬化大鼠有良好的纠正凝血功能效果,为病毒灭活冷沉淀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前后凝血因子之间的差别,为临床选择使用不同血浆制品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30人份新鲜冰冻血浆,于病毒灭活前、后检测各相关出凝血指标和类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FⅧ)]进行对比。结果新鲜冰冻血浆经病毒灭活后APTT、FⅧ活性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尽管病毒灭活后部分凝血因子含量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国家标准,而且在灭活掉经血传播病毒后,其临床输注安全性得以保障。建议医疗机构根据临床输血指征、2种血浆的各自优缺点,合理输注上述2种血浆,达到输注合理、安全、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表达及疗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UC患者作为UC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疾病活动度、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UC活动度与PT、APTT、TT、Fg、DD相关性,以Logistic分析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因素,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预测总有效的价值。结果 UC组PT、APTT短于对照组,TT、Fg、DD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期、轻度、中度及重度活动患者PT、APTT依次降低,TT、Fg、DD依次升高(P0.05);PT、APTT与UC活动度无关(P0.05);TT、Fg、DD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低PT、低APTT与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无关(P0.05);高TT、高Fg、高DD是影响UC 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危险因素(P0.05);总有效者TT、Fg、DD均低于无效者(P0.05);预测总有效的AUC TTFgDD。结论 UC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指标异常变化明显,TT、Fg、DD与UC活动度有关,治疗UC应兼顾炎症、凝血、纤溶指标调控,检测TT、Fg、DD水平可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疗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四项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74例行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实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输注冰冻血浆。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结果:两组术前1 h凝血四项指标FIB、TT、APTT、PT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 d,对照组FIB、TT、APTT、PT较术前1 h有所下降,而实验组FIB、TT、APTT、PT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中行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过程中,及时输注冰冻血浆,可有效弥补血液中凝血因子不足状况,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分析胸腔积液TP、ADA、CEA和血浆凝血指标在不同类型胸腔积液患者中的水平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0例胸腔积液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组(40例)、非特异感染胸腔积液组(42例)和恶性肿瘤胸腔积液组(48例)。测定各组患者胸腔积液生化指标TP、ADA、CEA和血浆凝血指标PT、APTT、TT、Fg、D-D,并计算PT活动度及INR值。统计学分析各组间胸腔积液TP、ADA、CEA和血浆常规凝血指标差异。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TP和ADA明显高于非特异感染胸腔积液和恶性肿瘤胸腔患者,且非特异感染胸腔积液患者胸水ADA明显高于恶性肿瘤胸腔积液患者(均P0.05)。恶性肿瘤胸腔积液患者胸水CEA显著高于非特异感染胸腔积液和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均P0.05)。与结核性胸膜炎组比价,非特异感染胸膜炎组PT活动度降低,恶性肿瘤胸膜炎组APTT和Fg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特异感染胸膜炎组比较,恶性肿瘤胸膜炎组PT、INR、APTT、D-D均降低,PT活动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水ADA、TP、CEA及血浆凝血指标在不同病因所致胸腔积液患者中存在水平差异,实验室综合分析对于不同类型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讨并检测与分析骨折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检测的临床意义。对236例骨折患者(实验组)与220例普通患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T、APTT、F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APTT、PT和Fg值高于对照组。而TT值两组差异显著。在手术前及手术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骨折患者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疗效,为临床安全、有效、科学地输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查阅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某院急诊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80例患者病历资料,共输注186例次。按24h内FFP输注量共分6组,并对输注FFP前后24h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总蛋白(TP)、清蛋白(ALB)的变化进行统计。结果凝血功能检测显示,第1、2、3组患者(FFP≤600mL、600~2 000mL、2 000mL)于输入FFP后24hPT、APTT值均降低,FIB值均升高,第3组患者PT、APTT均高于第1组,且两组与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5、6组患者(FFP≤200mL、200~600mL、600mL)中,第4组与第5组患者PT、APT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组患者输血后PT和APTT均高于第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蛋白水平检测结果显示,第1、2、3组患者于输入FFP后总蛋白与清蛋白与输入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5、6组患者中,第4组患者输血后TP和ALB均高于第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组患者与第6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TP、ALB均高于第4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h内新鲜冰冻血浆足量输注对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浆输注量越多,其补充凝血因子的效果可能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血浆在融化后不同时间段凝血指标的变化,了解血浆的凝血因子质量变化,为临床血浆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83份融化的血浆标本分别于0.5、6、12、24 h进行PT、APTT、TT、FIB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去冷沉淀血浆在0.5 h内不同结果与其他3类血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灭活血浆与去冷沉淀血浆中Fib与TT的结果,与新鲜冰冻血浆及普通冰冻血浆,在0.5~24 h时间段的监测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去冷沉淀血浆不能与其他3种血浆同等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只能作为普通血浆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其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71例住院早产患儿,统计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范围,对其中36例实施输血治疗的早产儿分析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 71例早产儿凝血指标的范围分别为PT(16.34±3.49)s、INR 1.46±0.31、APTT(78.20±20.56)s、Fbg(1.78±0.91)g/L、TT(20.24±3.06)s、DD(5.79±10.28)mg/L,其中实施输血治疗的36例早产儿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PT、INR、APTT、Fbg、D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PT、APTT缩短,INR、DD降低,Fbg升高。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参考范围明显异于成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有效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FFP)二次冻融前后,凝血因子间的差别,为规范临床操作,指导科学合理的安全输注血浆制品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30份病毒灭活FFP,37℃水浴融化后,于0h、6h、12h、24h 4个时间段置于-50℃血浆速冻柜冰冻,测定二次冻融前后凝血指标和类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FⅧ)]变化情况。结果病毒灭活FFP经各时段二次冻融前后,凝血指标中PT、TT、FIB变化不大,而APTT时间平均延长5.8%;FⅧ因子活性随着融化时间的推移,数值下降明显(P0.01)。结论为保证凝血因子活性,临床科室应按照输血指征要求合理预定病毒灭活FFP,一旦水浴融化,应当立即进行输注,避免二次冻融。  相似文献   

13.
骨折患者手术前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并检测与分折骨折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检测的临床意义.对236例骨折患者(实验组)与220例普通患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T、APTT、F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APTT、PT和Fg值高于对照组.而TT值两组差异显著.在手术前及手术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骨折患者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股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输血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适应证为股骨骨折的骨科手术患者80例,分别按手术输血与未输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常规相关指标并对比,并对其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骨骨折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实验组输血后第1d与输血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1),Fg及PLT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输血后第5d与输血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缩短(P0.05),Fg及PL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1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5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Fg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Hb、HCT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 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围手术期应完善凝血功能及加强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测,制定相应输血方案及预约合理的输血基数,对保证手术成功及减少输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止血效果。方法将5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3例)只输注FFP,观察组(24例)联合输注FFP和冷沉淀,检测输注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2组患者输注后凝血功能都有所改善,PT、APTT、FIB、TT和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APTT、TT,尤其是FIB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FFP和冷沉淀联合输注效果优于单独输注FFP,能有效改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25例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浆与浓缩红细胞比例分为LP组(低比例1∶3)、MP组(中比例1∶2)与HP组(高比例1∶1),比较3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输血情况、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输血前3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组患者PT与APTT明显升高,FIB降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HP组PT和APTT低于LP组,FIB高于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HP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小板、红细胞及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可明显改善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大量输血时应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适当提高其比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红血球(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血清钠离子(Na~+)、钙离子(Ca~(2+))表达水平及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我院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并根据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A组(存在输血不良反应,n=42)、B组(未见输血不良反应,n=70),对比两组输血前后凝血指标、血清Na~+、Ca~(2+)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性。结果 112例患者输血后Fg、PLT、Na~+、Ca~(2+)较输血前明显下降,APTT、TT、PT、HCT、RBC、HGB较输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共4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42/112),A组输血后Fg、PLT、Na~+、Ca~(2+)较对照组低,APTT、TT、PT、HCT、RBC、HGB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Fg、PLT、Na~+、Ca~(2+)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APTT、TT、PT、HCT、RBC、HGB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凝血指标及血清Na~+、Ca~(2+)表达水平与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关系密切,临床可通过监测上述指标水平变化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以减少或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疾病分型中血浆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的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5日~2月24日在荆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COVID-19的52例患者住院期间检查的101份血凝标本,将样本按采血时患者的疾病分期分为轻症(n=31)和重症(n=70)。应用非配对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曲线)分析探讨凝血指标以及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其中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结果 101份血凝标本中,重症组凝血指标中的APTT,TT和PT以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PT,D-二聚体,APTT+TT,APTT+PT和TT+P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5,0.749,0.760,0.949,0.764,0.758和0.865。结论 单独D-二聚体、凝血指标联合使用对COVID-19疾病分型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可辅助临床诊疗,进一步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0位肿瘤患者及20位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及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结果对于PT、APTT、TT三项凝血指标,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肿瘤患者之间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血浆AT-Ⅲ含量,不同肿瘤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与肺癌组及白血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癌组与白血病组比较,AT-Ⅲ活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Fg含量,各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肿瘤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血浆中AT-Ⅲ及Fg活性及含量与肿瘤损伤程度相关,定期检测AT-Ⅲ及Fg活性及含量对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骨折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四项(PT、APTT、TT、Fg)与DD、FDP的变化情况,分析两者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骨折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空腹血于血凝管,分离血浆,用Rayto RAC-1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与DD、FDP。结果骨折患者PT、APTT、TT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g、DD、FDP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同时检测凝血四项与DD、FDP能更灵敏地反映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临床医生采取更合理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