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高,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积极探索CKD进展的危险因素是目前肾脏病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越来越多学者指出,肠道菌群变化与CKD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CKD患者肠道黏膜受损后可引起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2.
肠道屏障是维持肠道内稳态的重要保护结构, 它主要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组成。最初, 肠道屏障只在炎症性肠病中被研究, 近年来,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梗阻性黄疸在肠道屏障受损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破坏途径可解释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笔者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 就梗阻性黄疸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中的影响及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出肠道内残渣以及形成一个防御性屏障以阻止外源性有害物质的入侵。近年来,随着对创伤、休克、感染及其肠道并发症研究的深入,肠道作为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在重症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创伤、休克、感染等打击不仅引起肠道运动和吸收功能障碍,还能造成肠道粘膜屏障损害,肠道内正常菌群过  相似文献   

4.
肠道黏膜屏障有助于防止肠道内菌群紊乱,食物、化学药物等直接与黏膜裸露面接触,这对于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其免疫功能对机体的健康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肠道免疫功能具有一般性的屏障作用,还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在机体肠道内环境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肠道免疫屏障构成复杂且受肠道菌群、饮食等的影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代谢,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关系密切,研究肠道菌群、免疫系统、骨代谢三者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肠道菌群通过调控宿主免疫系统来作用于机体骨代谢的机制,这可能对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一种新的思维策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肠道免疫功能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一项调查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CKD的患病率达10.8%[1],终末期肾脏替代治疗正以每年11%的速率上升[2],探寻治疗CKD的新疗法日益紧迫。研究发现[3],CKD患者肾脏功能受损,肠道代偿性的排泄约80%的废物及毒素;而尿毒症毒素在肠道内积累,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衡,黏膜免疫紊乱[4,5]。随着近两年肠-肾轴理论的提出[6,7],越来越多的专家将肠道作为CKD新的研究靶点。本研究将针对尿毒清颗粒肠道给药治疗CKD的规范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建立中医特色操作与应用标准提供一定佐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益生菌因具有改善肠道屏障、激活免疫功能等多种有利于人体的功能而日益受到重视。乳酸杆菌作为主要的益生菌之一,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尤其在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不同乳酸杆菌与不同肝病的关系亦不尽相同,为临床应用乳酸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及治疗肝病提供参考,本文就乳酸杆菌与肝病相关性及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IgA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或以IgA沉积为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黏膜屏障的改变与IgA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明确肠黏膜屏障稳态的维持以及肠黏膜屏障破坏的机制对研究IgA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肠黏膜屏障改变影响IgA肾病的机制以及重塑肠道微环境、改善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内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分泌对改善和治疗IgA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微生态系统的认识步入了新境界。据估计,健康成人的肠道黏膜表面寄居着数量多达1014、质量为1 000~1 500 g的微生物群,其几乎参与了所有与肠道有关的人体生理功能[1]。正常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失衡与过敏性疾病、肥胖、炎症性肠病及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最新研究发现,在外科尤其是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机体表现出肠屏障功能障  相似文献   

9.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常见并发症。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参与人体代谢、免疫等功能,对人类的健康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肾性贫血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在CKD患者中肠道菌群紊乱可以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铁代谢紊乱、炎症和骨髓造血微环境紊乱等方式加重肾性贫血。而膳食纤维等益生元可以调节肠道微环境进而改善肾性贫血。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影响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及膳食纤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率及进展存在性别差异,提示性激素在CKD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性激素在CKD中的作用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对性激素与CKD进展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是人体内菌群的储存库。肠道菌群与人体构成共生关系,不仅参与营养物质代谢、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肠道屏障功能等正常生理过程,也与人体的多种疾病发生进展特别是胃肠道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同时肠道菌群影响着肿瘤的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普及化,探索肠道菌群与胃肠道肿瘤发生发...  相似文献   

12.
肠屏障功能常用血清学检测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屏障功能障碍(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萎缩,肠通透性增加,肠菌群失调,从而导致细菌和(或)内毒素易位,并可诱发和(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肠屏障功能障碍对危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肠屏障功能障碍在危重病患者中较常见,但目前尚缺乏较为客观的临床诊断标准与统一的治疗方案。肠道屏障功能的血清学检测是诊断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重要依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常用的血清学检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骨质疏松是一类由雌激素缺乏引起的,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点的骨骼疾病,可诱发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存在诸多副作用,部分药物甚至对器官、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亟待寻求一条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肠道菌群是定植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总集,而益生菌是由肠道有益菌组成的膳食或药物补剂。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机体正常骨改建与骨代谢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并且益生菌在部分骨代谢疾病治疗中已初步展现了较好疗效,提示肠道菌群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的潜在靶点并且益生菌的应用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新治疗方法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益生菌对其的治疗效果,并从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上皮屏障功能以及机体免疫系统调控3方面探讨肠道菌群、雌激素和益生菌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致病与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烧伤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长期以来 ,人们对肠道功能的认识仅局限于它是一个消化器官。在烧 (创 )伤、感染等所致危重病的救治中 ,临床医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心、肺、肾等脏器 ,而忽视了肠道屏障功能在危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临床营养学和危重症医学的发展 ,关于肠道在调节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因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而出现的临床疾病。CKD的全球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患病人数的增加而呈持续增长趋势。近年的研究显示,国内CKD总患病率已达10.8%,据此估计我国现有成年CKD患者已  相似文献   

16.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结石的部位、胆道梗阻、胆道感染等因素,具体可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膳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虽然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胆道结石形成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可能与胆石症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引起代谢变化,导致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胆石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有关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胆石症发生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制也不甚清楚。笔者综述肠道菌群在胆石症形成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肠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防御系统包括微生物屏障、免疫屏障、机械屏障和化学屏障,在维护肠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屏障能阻止肠道内细菌及其分解产物经肠壁扩散至机体内。在肝硬化、严重感染、重症急性胰腺炎、创伤、休克、烧伤、营养小良、免疫抑制等情况下,肠道细菌及内毒素发生移位,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肝脏门静脉系统接受来自肠道的血液,与肠道关系密切,已有学者提出“肠肝轴”概念。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脊柱关节炎的一种类型。现阶段的研究显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和疾病进展与肠道菌群生态失调有关,中医药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及肠道菌群干预具有不错的效果,运动和膳食结构也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稳态;此外,肠道菌群代谢组学可深入地表征疾病背后的致病机制,能够发现潜在的新生物标志物以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治,靶向治疗也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屏障功能。因此,肠道菌群作为治疗靶点备受关注,故基于肠道菌群综述中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全世界约10%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脏疾病(CKD)[1],我国CKD的患病率也高达6.6%~ 13.8%[2-3].CKD的高发病率加上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和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使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缺氧诱导因子(HIF)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可以在缺氧的状态下调节多种基因的转录,参与对缺氧的适应性调节,近年来发现其在急性肾损伤( AKI)中具有肾保护作用而引起重视.但是HIF在CKD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本文将对HIF的特点、调节机制及其在CK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肠功能障碍是重症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肠功能在重症患者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始动器官.专家们认为,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一旦肠黏膜完整性和屏障保护功能被破坏,肠道内的细菌或内毒素通过向肠外组织易位可引起肠道局部或全身性的不可控制的炎性反应[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