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能力为导向(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联合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模式在超声引导下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医院麻醉科规范化培训医师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n=2...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2)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9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患儿进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患儿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总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持续、总操作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且持续时间相比于传统麻醉方式较长,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竹溪县人民医院60例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近年来在兴安界首骨伤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术中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比较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桂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or)和儿茶氨酚(CA)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后15 min(T2)、麻醉后30 min(T3)时MA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后5 min(T1)、T2、T3、手术结束后(T4)时H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Tb)时CA、Co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高龄髋部骨折手术中,运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竹溪县人民医院麻醉科100例高龄髋部骨折手术病例,依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分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为超声引导的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照组为常规全麻,对比两组麻醉药物用量、术后卧床时间、拔... 相似文献
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23)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是当前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的一项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作为临床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教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基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教学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内容繁多、理论与实践并重等特点,本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模拟培训、穿刺训练、临床实践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及有效的结合,以求使初学者能够快速、全面的熟悉该项技术,并能扎实的掌握及应用该项技术的操作技巧。通过总结本方法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教学水平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行膝关节镜手术的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给予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相当,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膝关节镜手术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少。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麻醉专业本科实习医生24名,随机分为各12人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解剖定位法,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法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教学,并对两组实习医师进行考核。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75.0%和94.4%,刺破血管的发生率分别为47.2%和13.9%,止血带发生率分别为47.1%和11.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阻滞临床麻醉教学方法效果更好,更易于实习医生掌握。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麻醉专业本科实习医生临床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联合微课在麻醉科临床实习医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2016年7月—2018年7月麻醉科实习医师共4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人。A组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B组为观察组,实施翻转课堂联合微课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的基础理论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病例分析和论述分数分别(40.9±6.7)分和(47.3±5.2)分,总成绩分别为(82.8±8.4)分和(94.7±5.5)分,观察组的病例分析和论述分数与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操作技能得分分别为(83.5±5.7)分和(94.3±4.9)分,麻醉效果优良率为70%和95%,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实习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为60%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翻转课堂联合微课在麻醉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能力,教学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李耀松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0)
乳腺癌手术室临床常用的术式之一,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由于乳腺癌术后顽固性疼痛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因此如何降低围术期疼痛程度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胸神经阻滞与前锯肌平面阻滞等技术的提出,以及超声技术在麻醉领域的广泛应用,区域阻滞在近年来的产生了较大的改变,许多新技术得以实践。但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尚未在临床铺开,医学界也普遍缺乏此类的研究内容,因此本文就对乳腺癌手术的镇痛技术应用方法及进展情况进行简要概述,通过阐述其操作方法、操作优劣势来梳理该项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7)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痛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4例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予以阿昔洛韦复合加巴喷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及睡眠质量较对照组均更优(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开胸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0月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采取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方式,对照组只采取全身麻醉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以及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芬太尼的使用量以及术后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镇痛满意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镇痛满意率的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开胸手术中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实施手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应用于小儿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拟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T组和L组,T组给予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全麻、L组单纯喉罩全麻。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停止注射药物后患者的苏醒时间;记录术后2 h、4 h、8 h和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的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T组患儿术后2 h、4 h的VAS评分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T组患儿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可以为术后早期提供良好的镇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镇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4月我院接诊的60例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处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比较分析。同时对患者手术后6、24、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在T_1、T_3、T_5、T_6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beat,HR)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T4的MAP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MAP与HR水平在T_1、T_3、T_5、T_6时均高于T_0时的水平(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6、24、48小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可得到持久有效的镇痛效果,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与菱形肌-肋间肌阻滞(RI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拟于全麻下开展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TPVB组与RIB组,各40例。TPVB组于超声引导下实施TPVB,RIB组于超声引导下实施RIB。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苏醒质量、康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h、6 h、12 h、24 h咳嗽与静息状态下,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恢复自主呼吸用时、苏醒用时、拔管用时、阻滞持续时间、Riker镇静-躁动评分标准(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B组阻滞操作用时短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首日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补救镇痛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PVB与RIB两种区域神经阻滞镇痛应用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8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术后2、4、8、12 h疼痛评分,不良反应,药物用量及静脉自控镇痛模式(PCIA)按压情况,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术后2、4、8、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及术后PCIA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机体疼痛,又能减少药物用量和PCIA操作次数,稳定其血流和心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