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检出情况。结果 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为82.54%(104/126),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为77.78%(98/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4 h动态心电图对于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或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室性二或三联律、房性早搏早发、室上性早搏早发等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远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相比较于常规心电图检查,采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更准确反映患者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常规心电图(ECG)和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效果,并在两者间展开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ECG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DCG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房性早搏二、三联率,室性早搏二、三联率,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等指标的检出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上基本一致,但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上具有很大优势,对提升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也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对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120例患者心电图ST-T改变情况,与冠脉造影进行比较,对心电图ST-T改变在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ST-T改变45例,ST-T未变75例,ST-T改变患者中冠心病诊断符合率为73.3%,ST-T未变75例患者中冠心病诊断符合率为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具有一定的价值,ST-T有改变的患者更易患冠心病,可将该方法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用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82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方法,41例)与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电图监测方法,41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其他心电图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短阵室速、房早二/三联律、心房颤动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其他心电图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用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所接收的心肌缺血患者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常规心电图诊断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将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结果接受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后,在心房纤颤、房早单发以及窦性停搏等症状的检出率上,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短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二联律、室性三联律、房性三联律上,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的临床诊断工作中,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相比较,动态心电图的能够更好地将患者症状展示出来,这对于患者疾病后续的治疗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病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院180例颈椎病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整理其改变情况及病变类型,分析颈椎病患者心电特点。结果 132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ST-T改变35例,QRS波群低电压33例,窦性心动过缓23例,窦性心律不齐16例,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1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阵发性心动过速4例。结论颈椎病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改变具有多样形式,其改变具有可逆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明确诊断并治疗是颈椎病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在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DCM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ECG检查, 记录并对比疑似DCM患者ECG检查结果及临床综合诊断结果, 以其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计算ECG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记录疑似DCM患者中经由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DCM的患者ECG改变, 包括ST-T改变、传导阻滞、左室肥大、左房肥大、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异常Q波、房性早搏等。结果 78例疑似DCM患者经ECG检查阳性率为66.67%(52/78), 临床综合诊断阳性率为69.23%(54/78), 两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ECG诊断DCM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92.59%(50/54)、91.67%(22/24)、92.31%(72/78); 54例确诊的DCM患者ECG检出ST-T改变所占比例最高, 为51.85%(28/54)。结论 ECG应用于辅助诊断DCM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定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7年6月—2019年5月本医院收入诊断的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实施项目数据值指标分析,对全部患儿均实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患儿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对ST-T不正常检出例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检出例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检出例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检出例数、室性早搏检出例数、窦性心动过速检出例数、房性早搏检出例数多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P 0.05);患儿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的准确检出合计值大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P 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运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展示出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脑梗死患者房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42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42例体检中心健康人员(对照组),两组均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心电图表现以及房颤发生率。结果两组逸博心律、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改变、U波改变、短阵房速、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停博、房颤、窦性心动过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联动态心电图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病情监测中,可及早发现房颤,有助于患者及早接受抗凝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研究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与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结果差异并进行分析,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疗的196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进行研究。按检查方案分为常规心电图组和24 h动态心电图组,每组98例。其中常规心电图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组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搜集检查数据,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两个方面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常规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49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50.00%,动态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80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81.63%,24 h动态心电图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早搏成对和短阵室上速对比方面的检出率比较,24 h动态心电图组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组和24 h动态心电图组在房性早搏早发和房室传导阻滞方面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方面的诊断效果比常规心电图优秀,且24 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属于无创操作,具有可重复性,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心律失常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的62例心律失常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接受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窦性心动过速、过缓、房性早搏等临床疾病的诊断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诊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对房颤的诊出率,两种诊断方法的差异性不大。结论使用动态心电图可以对患者提供24 h不间断的心电变化监测,对患者心律失常提供较好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患者使用稳心颗粒配合美西律片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患者140例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70例,治疗组使用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使用美西律片治疗,两组进行了4周的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疾病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室性早搏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3例消化道症状患者,对照组有2例消化道症状患者,针对性治疗后,患者能够完成治疗,没有出现心律不齐等不良反应。结论稳心颗粒和美西律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的效果比单纯使用美西律片优秀,临床中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动态心电检测仪连续记录24小时并与普通心电图进行对比。结果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出非典型房室结双径路心律失常心电表现。结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有助于分析非典型心律失常的类型,诊断价值较高,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在老年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3例,先行静息心电图检查,再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结果 6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为82.54%(52/63),静息心电图检查阳性率为38.10%(24/6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阳性率高于静息心电图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息心电图ST-T改变诊断老年冠心病诊断率较低,临床上可结合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患者做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心悸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心悸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应用心率变异性分析,再选择4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进行对比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6例,属于单原性室性期前收缩为(82.1±118.2)个/h,窦性心动过缓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其他31例动态心电图处于大致正常状态;对照组动态心电图大致正常为48例。观察组R-R间期标准差和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明原因心悸患者经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发现,患者心电图大致正常,经过心率变异性分析,发现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多表现出夜间迷走神经的张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DEG)特征。方法对比分析常见心房颤动与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DEG特点。结果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均发生短阵心房颤动。结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DEG中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转换,诱发心房颤动发作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几乎均呈/P-on-T0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106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研究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对照组房速、室速、房颤、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房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分别是3.8%、3.8%、5.7%、71.7%、52.8%、1.9%、3.8%、1.9%,研究组分别是24.5%、15.1%、15.1%、86.8%、84.9%、11.3%、15.1%、3.8%,两组除窦房传导阻滞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3,P=0.558),其余心律失常类型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显著应用效果,能够提高患者心律失常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诊断冠心病中采用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研究诊断办法,比较应用意义。方法本组探究中共计选取52例患者入组,疾病类型是冠心病,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6例;运动平板心电图)和对照组(26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后各项临床数据并计算出统计学分析具体数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冠心病中采用运动平板心电图,应用意义较为重要,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获得更为准确的检查结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给予冠心病患者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法,临床实践证实诊断冠心病患者期间可联合应用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促使临床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使用体表心电图ST-T改变检测的可靠性。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18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ST-T改变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组,将体表心电图ST-T有变化的分为观察组共计113例,体表心电图ST-T无变化的分为对照组共计76例,在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对结果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根据189例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测结果为113例ST-T变化患者中共有71例患者检测出为阳性,42例患者为阴性,阳性检出率为62.83%(71/113);照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测结果为,76例ST-T无变化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检测出为阳性,53例患者为阴性,阴性检出率为69.74%(53/76)。心绞痛患者105例,其中80例患者为稳定性心绞痛,经心电图显示T波倒置或ST段压低,其余25例患者为变异性心绞痛,经心电图显示为ST段降低同时有存在ST段抬高。结论临床中对冠心病患者使用体表心电图ST-T改变检测,虽具备一定检测效果,但局限性较多,临床中因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动态心电图(Dynamic ECG)与常规心电图(Routine ECG)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本院接受心电图检查的患者60例参与研究,均利用常规与动态心电图实施检测诊断,将两种检测结果分成ECG组(常规心电图)和DCG组(动态心电图),分析诊断结果。结果两组的缺血性ST-T异常改变检出率、阵发性房颤检出率、窦性停搏检出率、房室肥大检出率、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期前收缩检出率等6项指标检出率DCG组均高于ECG组(P均0.05);DCG组阳性检出率比ECG组的高20.0%(70.0%vs.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检测各指标和常规ECG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二者无法相互取代,且DCG更加敏感的反映心电指标和阳性率指标,诊断准确率更高,对临床治疗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