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检测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12月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67 076份进行ELISA筛查,对HBsAg、抗-HCV和抗-HIV-1/2均无反应性和1种试剂有反应性的标本共66 592份,采用美国罗氏诊断公司Cobas S201全自动核酸提取、扩增检测系统,对每6人份混样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的3项联合检测,无反应性直接判定为NAT阴性,有反应性的进行拆分试验,拆分后有反应性的标本进行分项确证实验。结果 67 076份无偿献血标本中,经ELISA筛查HBsAg、抗-HCV和抗-HIV-1/2均无反应性和1种试剂有反应性的标本共66 592份,NAT检出85例阳性标本,阳性率为1.28‰,对85例NAT阳性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分项定量确证,其中70例为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82.35%(70/85)。结论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NAT检测可大大缩短HBV、HCV和HIV检测的"窗口期",降低因ELISA漏检而导致的输血后病毒感染发生率,将NAT检测与ELISA检测充分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将更好地提高输血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美国罗氏诊断公司cobas s 201系统对2010年8月~2011年12月血站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79 414人份血液标本进行HIVRNA-1,-2、HCV RNA和HBV DNA 3项联合核酸检测(cobas TaqScreen MPX试剂),先对6人份标本混样进行NAT,如为阴性,则直接出具结果,如出现阳性结果,再进行拆分检测;对NAT检测反应性标本进行分项确证试验。结果ELISA法共检测了98 935人份标本,抗-HIV、抗-HCV、HBsAg均为阴性的合格血液共96 923份;对79 414人份血液标本NAT共检出阳性194例,阳性率为0.24%;分项检测发现127例阳性标本,病毒类型均为HBV DNA,未检测出HCV RNA和HIV RNA,阳性检出率为65.46%(127/194)。结论 NAT能在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筛查到HIV RNA-1,-2、HCV RNA和HBV DNA反应性标本,常规开展NAT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开展核酸检测后本地区献血者HBV/HCV/HIV血液检测结果。方法 采用2种酶免试剂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抗-HCV、HIV Ag-Ab ELISA检测,对ELISA非反应性及单试剂反应性的标本进行8人份混样HBV DNA/HCV RNA/HIV RNA核酸定性检测,对ELISA非反应性、HCV RNA、HIV RNA反应性标本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HBsAg、抗-HCV和HIVAg-Ab ELISA检测总反应性率为0.71%(2 381/334 781),双试剂反应性率为0.37%(1 251/334 781)。333 530例标本进行NAT检测,共检出682个NAT反应性pools,拆分出367例NAT反应性标本(拆分反应性率为53.81%),其中在ELISA非反应性标本中检出351例NAT反应性标本,单试剂反应性标本中检出16例NAT反应性标本;NAT反应性标本中360例为HBV DNA+、6例为HCV RNA+和1例为HIV RNA+。追踪随访5例ELISA-/NAT+的献血者,确定4例为HCV感染者,1例为HIV感染者。结论 开展NAT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病毒“窗口期”等造成的残余风险,有效保障了南阳地区的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对基层血站血液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站ELISA检测无反应性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IV/HBV/HCV核酸检测,对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和补充血清学试验,部分进行追踪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本地区核酸检出率,及酶免阴性核酸阳性标本感染特征。结果研究阶段内ELISA无反应性标本共43 292份,核酸检测发现HBV DNA阳性标本89例(0.205%),未发现HCV RNA和HIV RNA阳性标本。对其中75份标本进行HBV DNA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和HBs Ag,抗-HBs,抗-HBe,HBe Ag,抗-HBc ELISA检测,最终确认阳性标本46例,确认阳性率:61.3%。31名追踪献血者中,确定HBV感染25名(80.6%),其中窗口期4例(16.0%),一过性感染10例(40.0%),OBI 11例(44.0%)。结论核酸检测技术能显著提高对经输血传播疾病病毒的筛查水平,与血清学检测手段相互补,可极大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保障临床用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HBV、HCV和HIV血清学阴性献血者中的核酸反应性比率,探讨开展血液筛查NAT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利用Procleix TIGRIS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2011~2012年68 781份ELISA检测阴性或单试剂反应性待检的献血者标本进行HBV、HCV和HIV 3项联合筛查,并对联检反应性标本做进一步分项鉴别试验。结果 68 781份ELISA检测阴性或单试剂反应性待检标本中,NAT共检出反应性84例,总反应性比率为0.12%(84/68 781);经鉴别后共检出HBV反应性30例,未检出HCV和HIV RNA反应性标本,联检反应性标本可鉴别率为35.71%(30/84)。结论无偿献血者血液经常规酶免筛查后仍存在较高比例的HBV DNA感染,核酸检测可以有效降低酶免法漏检造成的输血风险,有必要进行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chnology ,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美国罗氏诊断公司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2型)核酸联合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对2013年4月~7月本血站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9418例血液标本进行 HBV DNA、HCV RNA和 HIV RNA1+2联合检测,先对6人份混样标本进行检测,如为非反应性,则该合并检测池中的标本均为非反应性,如合并检测呈反应性,再进行拆分检测。本试剂盒合并和拆分检测使用相同的复合PCR扩增系统,单管实时荧光 PCR检测3种病原体,通过将探针标记不同的荧光信号分辨HBV、HCV、HIV‐1+2反应性病原体种类。结果对9418人份ELISA检测 HBsAg、抗‐HCV、抗‐HIV均为阴性的合格血液标本共检测出HBV DNA阳性6例,阳性率为0.06%;HCV RNA阳性1例,阳性率为0.01%,HCV RNA阳性血液病毒定量为4.27×106 IU/mL ;未检测出HIV RNA。结论 NAT能在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筛查到HBV、HCV反应性的标本,常规开展NAT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ELISA筛查无反应性而核酸检测反应性(ELISA-/NAT+)标本进行结果确认及部分献血者追踪随访分析,以明确真正感染状态,给予献血者较明确的解答。方法对2010年6月-2015年7月间,常规血液筛查为ELISA-/NAT+的256份标本进行HBs Ag、抗-HBs和抗-HBc化学发光法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定量检测,对定量检测阳性、化学发光法检测无反应性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在256例ELISA-/NAT+献血者标本中,确认248例为HBV感染者,4例窗口期HIV感染者,1例窗口期HCV感染者,3例假阳性。在248例HBV感染者中,201例确认为隐匿性HBV感染者,22例为窗口期HBV感染者;25例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感染恢复期或病毒携带者。确认结果回告给献血者,并告知处理办法,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结论核酸检测在血站的运用检出的ELISA-/NAT+献血者中,绝大部分是HBV感染,其中尤以隐匿性乙肝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AT和ELISA联合应用于郑州地区血液筛查的意义。方法 184 095份标本(酶免检测双试剂阳性除外)采用2种核酸检测系统进行HBV DNA/HCV RNA/HIV RNA检测,并对ELISA阴性、NAT阳性标本进行鉴别试验、血清学补充实验和追踪随访。结果核酸试剂1共检测了98 371例标本,检出63例NAT阳性标本,NAT阳性率为0.06%;其中49例经鉴别确认,检出率分别为59.18%(29/49)、69.39%(34/49),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未鉴别。核酸试剂2共检测了85 724例标本,检出28例HBV DNA+、1例HCV RNA+,NAT阳性率为0.03%;其中22例经鉴别确认,检出率分别为72.73%(16/22)、63.64%(14/2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标本未鉴别。2厂家核酸试剂的拆分阳性率和NAT阳性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追踪随访3例ELISA阴性、NAT阳性的献血者,确定2例为阴性,1例为HCV感染者。结论在血液筛查中,应用不同厂家NAT试剂能形成互补减少ELISA的漏检,有效地预防经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将NAT阳性标本送检做鉴别确认,对NAT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起到一定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郑州地区献血者进行酶免筛查后再实施核酸检测(NAT),探讨增加NAT在临床输血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罗氏全自动核酸筛查系统和上海科华全自动核酸筛查系统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样本混合分别采用6人份×166.7μL及8人份×180μL汇集(称为1个pool),如果混检阴性,则直接出具结果;如混检阳性,再进行二次拆分检测,以拆分结果报告最终结果。结果罗氏系统共检测ELISA阴性标本115 227份,其中混检阳性pool 130个,经拆分80个pool为反应性,反应性标本86例,拆分率为61.5%,标本阳性率0.75‰;科华系统共检90 359份ELISA阴性标本,混检阳性pool 93个,经拆分31个pool为反应性,反应性标本31例,pool拆分率33.3%,标本阳性率为0.34‰。二者总计共检标本205586份,反应性标本117例,标本阳性率0.57‰,其中1例为HIV"窗口期"感染。结论核酸检测可以有效降低酶免漏检造成的输血风险,进一步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核酸检测技术(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上海浩源生物科技公司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对2011年8月~2012年5月本血站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36 678人份血液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1项联合检测,先对8人份混样标本进行检测,如为非反应性,则该合并检测池中的标本均为非反应性,如合并检测呈反应性,再进行拆分检测.本试剂盒合并和拆分检测使用相同的复合PCR扩增系统,单管实时荧光PCR检测3种病原体,通过将探针标记不同的荧光信号分辨HBV、HCV、HIV-1反应性病原体种类.结果 对36 678人份ELISA法检测抗-HIV、抗-HCV、HBsAg均为阴性的合格血液标本共检测出HBV DNA阳性57例,阳性率为0.16%;未检测出HCV RNA和HIV RNA.结论 NAT能在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筛查到HBV、HCV和HIV-1反应性的标本,常规开展NAT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常州地区无偿献血酶免筛查阴性的标本用PCR法检测核酸,探讨增加核酸检测对无偿献血血液筛查的必要性.方法 应用罗氏COBAS S201检测系统,采用PCR法对常州地区无偿献血标本经2次酶免检测均为阴性的34 546例,进行HBV DNA,HCV RNA,HIV RNA混样检测,拆分阳性的样本送卫生部临检中心确诊.结果 34 546例酶免阴性标本中,经核酸检测阳性标本40例,经卫生部临检中心确诊33例阳性,其中HBV DNA阳性32例,HCV RNA阳性2例(同时HBV DNA也为阳性),HIV RNA 1例,7例HBV DNA、HCV RNA、HIV RNA阴性.结论 血站采用2次酶免进行病毒检测,仍有漏检情况,增加核酸检测可提高病毒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2种不同核酸筛查系统的应用与比较,进一步探讨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在输血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两种核酸筛查系统对相同数量的献血者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检测,对其有效拆分率和核酸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性,并对部分阳性献血者进行追踪。结果罗氏核酸筛查系统和科华核酸筛查系统各检测121 019例,其中罗氏系统共检20 170个pool,混检阳性pool130个,经拆分有反应性pool 81个,反应性标本为84例,pool的混检阳性率、有效拆分率、标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64%、62.31%、0.069%;上海科华核酸筛查系统共检测15 128个pool,混检阳性pool 116个,经拆分有反应性pool40个,反应性标本为42例,pool的混检阳性率、有效拆分率、标本阳性率分别为0.77%、34.48%、0.035%。对17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阴性,NAT阳性的献血者追踪结果显示1例为HIV"窗口期"感染,1例为HCV"窗口期"感染,另外15例ELISA和NAT再检结果为阴性。结论罗氏筛查系统与科华筛查系统均能在酶免阴性的标本中检出一定数量的核酸阳性标本,但前者的灵敏度、特异性和NAT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后者。开展核酸检测能够进一步保障输血安全,但同时也存在个别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比较已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LT阴性合并核酸检测(NAT)反应性标本与对应化学发光(CLIA)法检测HBV的结果,对三种检测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7508例无偿献血者(排除ELISA法初复检公共阳性、ALT阳性等)进行NAT,并对NAT反应性标本进行CLIA检测。结果经核酸检测出9例HBV DNA反应性标本,未检出HCV RNA和HIV RNA反应性标本,其中1例为ELISA法"阴性高值"标本;对应CLIA法HBV"两对半"检测出现2例HBsAg(-)抗-HBs(-)抗-HBc(+)及5例HBs Ag(-)抗-HBs(+)抗-HBc(+)血清型,可能为OBI,2例均无反应性,可能为窗口期标本。结论无偿献血者的现有血液筛查方法 NAT检测和ELI SA法具有互补性,NAT检测可弥补ELISA法检测的"窗口期"问题;NAT与CLIA法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OBI可能是本地区NAT检测HBV DNA献血者的主要类型;对可能影响血液质量的ELISA法"阴性高值"标本的淘汰,会降低输血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本中心核酸检测(NAT)HBV DNA阳性标本,对其结果进行确认和分析,探讨核酸检测在血站的可行性和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上海浩源检测系统对2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阴性标本,和单、双试剂弱阳标本,采用8人份混检模式进行核酸检测,混检结果呈阳性POOL再进行拆分检测,拆分结果呈阳性的标本送卫生部临检中心进行确认。结果 101 566份2遍ELISA结果阴性和829份ELISA单、双试剂为弱阳性的无偿献血标本中,混检结果阳性POOL 143个,经拆分检测HBV DNA反应性53份,无HCV RNA,HIV RNA的检出,NAT阳性率0.05%(53/102 395),NAT拆分有效率为37%(53/143),其中50例HBV DNA阳性标本送卫生部临检中心确认,根据其反馈结果显示,50例标本中有25例为确认为NAT阳性,NAT阳性的确认阳性率50%(25/50),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显示, 25例确认NAT阳性标本中,抗-HBc阳性比例最高。结论无偿献血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隐匿性乙型肝炎, NAT能最大量的在ELISA阴性标本中筛查出核酸阳性的标本,减少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血安全。将核酸检测呈阳性标本送检做鉴别确认,对核酸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可以起到一定的监控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技术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HBV/HCV/HIV核酸检测试剂对血站常规ELISA筛查阴性的献血者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1RNA 3个项目的8人份汇集检测,阳性汇集池再拆分检测。结果 33 714份ELISA筛查阴性标本中,检出HBV DNA阳性标本5例,阳性检出率为0.015%,未检出HCV RNA阳性标本和HIV-1RNA阳性标本。结论核酸扩增技术应用于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的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种核酸筛查系统对血清学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核酸筛查系统不同核酸试剂降低输血残余风险的情况。方法对2013年8月5日—2013年9月1日共计6 889人(次)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同时平行进行HBV/HCV/HIV的3项联合单标本核酸定性检测(美国诺华核酸检测平台,Procleix Ultrio试剂)。血清学HBs Ag、抗-HCV、抗-HIV阳性标本用阴性血浆稀释6倍,模拟混合标本(美国罗氏核酸检测平台,cobas Taq Screen MPX试剂)检测核酸。血清学HBs Ag阳性标本完善血清学乙肝5项,同时用另1家公司HBs Ag酶联免疫吸附试剂重复试验;抗-HCV阳性标本应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抗-HIV阳性标本采用HIV蛋白印迹法确证。分析不同核酸筛查平台使用不同核酸试剂检测血清学阳性献血者的结果。结果酶免阳性标本6倍稀释后,MPX试剂与Ultrio试剂阳性检测一致率100%。2种核酸试剂对HBV DNA检测结果一致性中等(K=0.640),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HCV RNA及HIV RNA检测结果一致性非常好(K=1.000)。2种核酸试剂一致检出的HCV RNA反应性样品及HIV RNA反应性标本,确证试验均为阳性。45份HBs Ag阳性标本,Ultrio试剂检测阴性MPX试剂检测阳性标本共有7例,1例HBs Ag酶免S/CO值介于1.0-2.0,6例S/CO值1.8。另1种进口HBs Ag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7例2种NAT结果不一致标本中6例阳性,1例阴性。其中2名在6个月后复检,酶免及2种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结论 HBs Ag阳性献血者中,MPX试剂HBV DNA检出率高于Ultrio试剂;抗-HCV与抗-HIV阳性献血者中,HCV RNA和HIV RNA检出率MPX试剂与Ultrio试剂差异不显著。血液筛查工作中,核酸检测与血清学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应重视血清学检测试剂与核酸检测方法试剂的选择和质量控制,使二者互补,降低由于核酸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导致的漏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咸阳地区献血者经血传播疾病血液筛查方法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为核酸检测技术用于血站常规血液筛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3份抗-HCV阳性、29份抗-HIV阳性、27份HBsAg阳性标本进行NAT检测。采集自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7981份分别使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对3项经血传播疾病进行同步筛查。结果53份抗-HCV阳性标本中20份呈NAT阳性.29例抗-HIV阳性中NAT检测均为阴性.27份HBsAg阳性标本中7例呈NAT阳性。7981份标本中,HBsAg阴性HBV DNA阳性1例,HBsAg阳性HBV DNA阴性9例,二者同时呈反应性标本1例;抗-HCV阴性标本无HCV RNA阳性,抗-HCV阳性HCV RNA阴性标本26例,二者同时呈反应性标本3例;抗-HIV阳性10例,无1例HIV RNA阳性检出。结论为减少血液检测假阳性、缩短检测窗口期,有必要在本站开展血液的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用于盐城地区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4月共计48 754例经EIA法(以下简称"EIA")检测双试剂阴性或单试剂阴性的无偿献血者,使用达安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检测,检测呈阳性的标本分别送卫生部临检中心、江苏省血液中心、盐城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认。HBV DNA阳性标本送检作进一步抗-HBs、HBe Ag、抗-HBe和抗-HBc检测。结果 48 754人份血液标本中,NAT共检出阳性24例,阳性检出率为0.05%,经确认,其中HIV RNA阳性的窗口期标本1例,HBV DNA阳性11例。结论 NAT技术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可以缩短输血性HIV、HBV、HCV病毒检测的"窗口期",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皖南地区血液集中化检测的意义。方法对皖南5家血站常规检测合格的标本,采用2套血液核酸筛查系统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 RNA检测。酶免阴性、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乙肝血清学补充试验。最后对5家血站的核酸阳性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在集中化检测期间共检测39 616例标本,检出HBV阳性39例,其中芜湖12例、安庆16例、池州3例、黄山5例、铜陵3例。结论各单位送检的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性。NAT能在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中筛查到核酸阳性标本,有效降低了经血传播传染病的危险。核酸集中化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及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反应阴性样本的核酸检测技术(NAT)的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先采用ELISA试剂分别对献血者标本进行HBsAg、抗-HCV和抗-HIV筛查,筛查结果阴性的样本,再用罗氏诊断cobas s 201系统进行HIV、HCV和HBV三项联合NAT检测,并对NAT联检阳性的标本进行分项确证实验。结果在8 147例经ELISA筛查阴性血液标本中检出6例NAT阳性标本,经分项确证6例均为HBV DNA阳性,阳性检出率约为0.074%。结论 ELISA筛查阴性样本中仍存在一定的HBV DNA阳性结果,采用ELISA联合NAT筛查策略,能有效降低输血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