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母婴垂直传播中的几个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对产前孕妇进行HBV两对半免疫学标志联合测定和HBV DNA载量检测;新生儿分娩后取脐血检测HBV两对半免疫学测定。结果(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37.86%,阴道顺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34.06%,剖宫产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42.86%;(2)血清HBsAg、HBeAg均阳性组88.57%孕妇血清HBV DNA≥105拷贝/ml;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组83.87%孕妇血清HBV DNA≤104拷贝/ml;(3)孕妇血清HBV DNA≥105拷贝/ml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65.45%,血清HBV DNA≤104拷贝/ml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17.58%。(4)HBsAg阳性孕妇在孕20周后多次肌注HBIG,一定程度上可降低HBV母婴垂直感染率。结论(1)剖宫产并不能降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脐血HB-sAg(或HBeAg)阳性率。(2)孕妇血清同时存在HBeAg阳性组血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3)孕妇血清HBV DNA拷贝数与新生儿脐血乙肝阳性率呈正相关,尤其当HBV DNA≥105拷贝/ml时新生儿脐血乙肝阳性率明显增高。(4)提倡对HBsAg阳性孕妇孕中晚期间隔4周多次肌注HBIG,孕期积极干预以降低胎儿宫内HBV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孕妇及其婴幼儿垂直感染HBV的生物特征与发展预后。方法对收集到28例HBeAg阳性孕妇及其28例婴幼儿进行乙肝5项血清学检测,采用常规病毒核酸检测(NAT)、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QPCR)、巢式PCR扩增S基因的分子检测手段确认HBV DNA存在与基因分型,并追踪随访婴幼儿感染预后情况。结果 28例HBeAg阳性母亲,75%(21/28例)为大三阳HBV感染模式(HBsAg/HBeAg/抗-HBc阳性),病毒载量范围显著最高(P0.05),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占72%);28例HBe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有28.57%(8/28例)出现HBV感染,其中5例为HBsAg阴性/HBeAg阳性、3例为HBsAg阳性/HBeAg阳性,该8例婴幼儿其母亲均为大三阳HBV感染,故本研究中大三阳母亲其婴幼儿HBV感染率为38.09%(8/21)。追踪随访3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婴幼儿,100%(3/3)出现HBeAg/HBV DNA均转阴而自然康复。通过比较分析发现,HBV DNA载量106IU/mL乙肝孕妇组的婴幼儿HBV感染率显著高于病毒载量106IU/mL孕妇组(P0.05)。另外获得6例HBsAg阳性孕妇脐静脉血,有50%(3/6例)出现HBeAg/HBV DNA阳性。结论 HBeAg阳性母亲群体垂直传播HBV风险性较HBsAg孕妇高,对于大三阳感染模式的高病毒载量孕妇更是如此;HBeAg可经胎盘传递给新生儿,但HBsAg阴性/HBeAg阳性婴儿在12月龄前HBeAg可转阴,而HBsAg阳性/HBeAg阳性婴幼儿感染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蓓 《临床医学》2007,27(12):75-77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类型的宫内传播结果,为更好地阻断HBV宫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对HBsAg阳性的产妇及其婴儿分别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结果①57例新生儿有7例发生宫内HBV感染,感染率为12.28%。②脐血与外周静脉血比较,脐血的假阳性率为20%,其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80%。③9-18月个后追踪49例研究组新生儿,HBsAg持续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24.49%;HBV-DNA持续阳性者4例,阳性率为8.16%;HBsAb转阳3例,转阳率为6.12%。④HBeAg或HBV-DNA阳性产妇,其婴儿感染率分别为86.67%和100%。结论①合并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HBV-DNA阳性的孕妇易发生宫内传播;②新生儿脐血检测可以作为宫内传播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方法:以ELISA方法检测110对妊娠24~36周孕妇及其配偶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其中HBsAg(-)和HBeAg(-)孕妇及其HBsAg(+)和(或)HBeAg(+)配偶为观察组,共58例,孕妇及其配偶均HBsAg(-)和HBeAg(-)为对照组,共52例。待分娩时采取夫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各5mL。以ELISA方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荧光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观察组中有5例新生儿脐血清的HBV血清学及HBV-DNA阳性;对照组中新生儿脐血清的HBV血清学及HBV-DNA均为阴性;两组HBV父婴垂直传播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6962,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血清与父血清HBV-DNA定量呈显著正相关(r=0.95,P<0.05)。(2)两组共有12例HBV血清学与HBV-DNA不相一致的结果。结论:父婴间存在HBV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临床诊治HBV应联合HBV血清学及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产检和分娩的711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HBeAg阳性孕妇和阴性孕妇的HBV DNA水平、产科情况、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先兆流产发生率、先兆早产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娩方式、配偶HBsAg阳性比例、新生儿体质量和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孕妇HBV DNA水平≥109 copies/L者比例、妊娠期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妊娠期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球蛋白比例、新生儿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比例、满6个月龄婴儿HBsAg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或0.01);HBV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为0.84%,其母亲入院时HBV DNA水平均超过≥1010 copies/L,HBeAg均为阳性.HBsAg阳性孕妇HBV DNA载量≥1011copies/L时,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对危险度为20.00.结论:HBeAg阴性孕妇未见HBV母婴垂直传播,HBV DNA水平越高,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胎盘屏障对仅HBsAb阳性孕妇及患乙肝孕妇的胎儿影响,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保护性抗体通过宫内传播的规律,为预防和阻断HBV的宫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ELISA法检测173例孕妇及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并随访至6月龄,PCR法对30例乙肝大三阳孕妇的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52例仅HBsAb阳性孕妇,新生儿脐血86.5%HBsAb阳性;患乙肝孕妇121例,宫内感染率4.1%;大三阳的孕妇30例,宫内感染率13.3%,乙肝小三阳孕妇70例,宫内感染率1.4%,其中30例大三阳孕妇均查DNA滴度,DNA108的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几率明显升高。结论仅HBsAb阳性孕妇新生儿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胎盘获得免疫。患大三阳的孕妇感染新生儿比率明显高于患乙肝小三阳的孕妇,并与DNA滴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HBV检测结果分析,探讨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从陕西省人民医院产前检查中筛选254例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两者HBV标志物,并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血清HBV-DNA。结果 254例HBsAg阳性孕产妇,其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5.12%和13.78%; HBeAg阳性组孕产妇的新生儿脐血HBV感染阳性率53.33%,远高于HBeAg阴性组的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eAg阳性率随孕产妇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W秩和检验,P<0.001); HBeAg阳性孕产妇的HBV-DNA检测阳性率100.00%,远高于HBeAg阴性孕产妇的阳性率1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结论 孕产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对于没有实时定量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和妇幼保健院,HBeAg筛查就尤为重要; 对育龄妇女孕前进行HBV的干预和治疗,使HBV-DNA和HBeAg转阴后妊娠,是降低HBV宫内感染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研究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37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的37例健康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围生儿结局以及胎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胎盘体积较健康对照组小,而孕妇HBV感染情况与新生儿体质量、身长以及胎儿生长受限(FGR)情况并无明显关系;新生儿中HBsAg阳性者体质量、身长及胎盘体积均较阴性者低,FGR发生率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FGR发生率较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组胎盘体积较大。结论宫内感染HBV有可能导致胎盘体积缩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降低,而新生儿抗-HBs阳性对胎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经母婴联合免疫阻断后婴儿HBV标志物(HBVM)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关系,探索Treg在HBV的母婴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2~8月在本院分娩的48例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分娩后抽取新生儿股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VM水平。1月龄时复查HBVM。比较HBeAg阴性和阳性两组婴儿Treg水平。结果HBeAg阳性组新生儿CD4+CD25+T细胞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月龄新生儿HBeAg持续阳性可能是因为CD4+CD25+T细胞的比例较高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清中HBV-DNA含量以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为18.5%(17/92),高于脐带血HBsAg的阳性率5.4% (5/92)(P<0.01);血清H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41.2% (14/34),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的阳性率5.2% (3/58)(P<0.01);且胎儿宫内感染率随母亲血清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升高,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率呈正相关(x2=9.439,R=0.46,P<0.01).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是监测乙型肝炎发生宫内传播的较敏感指标;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HBV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V宫内感染机理。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59例HBsAg( )孕妇血清、阴道分泌物、羊水、胎盘及新生儿脐血清中HBV DNA。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胎盘中HBsAg及HBeAg。结果: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45.8%(27/59);胎盘、羊水、阴道分泌物HBV DNA( )者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8%(26/33)、78.6%(22/28)、80.6%(25/31)均显著高于其HBVDNA(-)者。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胎盘中HBsAg、HBcAg。HBsAg及HBeAg在胎盘中分布由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至胎儿面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依次递减,有胎盘中HBsAg及HBeAg分布于上述方向相反。当羊水、阴道分泌物HBV DNA( )时羊膜上皮细胞中检出HBsAg及HBcAg。结论:HBV经母血和(或)细胞直接蔓延方式进入胎儿血循环感染胎儿;可能存在阴道上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乙型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方法: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6),均在妊娠28例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DNA。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静脉血栓测HBsAg。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L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疗效。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预防组 (46例 )和对照组 (40例 )。预防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 1次HBIG(2 0 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 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 4 .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2 .5 % (P <0 .0 5 )。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HBV 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 (n =40 )和对照组 (n =46) ,均在妊娠 2 8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D NA。治疗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一次HBIg(2 0 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取静脉血检测HBsAg。结果 :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 结论 :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 ,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疗程大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将单纯HB-sAg阳性及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共293例分为实验组109例和对照组184例。实验组从20周孕开始定期注射HBIG 400 IU/次,对照组仅做常规产前检查和监护,分娩后测定并比较每组婴儿脐血HBsAg及乙肝病毒DNA值;根据孕产妇HBV-DNA检测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组,再根据孕妇产前使用HBIG情况分组观察比较使用效果。结果两组宫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HBV-DNA阳性与阴性组宫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HBIG对阻断宫内感染无效,宫内感染与孕妇HBV-DNA是否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付囡  樊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9):1240-1242
目的研究孕妇被动免疫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由于各种原因未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102例HBsAg阳性,并且分别在妊娠第28、32和36周注射2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脐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检出率、HBV宫内感染率,两组产妇分娩时的血清HBV-DNA、白细胞介素(IL)-6、IL-12、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HBV的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时的血清HBV-DNA、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被动免疫对HBV宫内感染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其机制与机体感染HBV引发的免疫缺陷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在正常情况下能否通过胎盘屏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对189例HBsAg阳性孕妇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测定、HBVDNA载量检测,新生儿取脐动脉血检测HBVDNA、HBsAg、HBeAg。结果155例HBVDNA阴性的脐血HBsAg均为阴性,其中34例HBeAg阳性的孕妇中有22例脐血HBeAg阳性,阳性率为64.7%。孕妇血清与脐血HBeAg含量经统计学分析,相关系数为0.9629,呈正相关。脐血中HBeAg的浓度均低于孕妇血清中HBeAg的含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eAg可以通过胎盘屏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生儿脐血IL-4、CD4+、CD8+CD4+/CD8+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关联性,为早期发现新生儿感染HBV提供帮助。方法选择HBV感染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75例作为研究组,根据定性测得的乙肝两对半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和定量测得的HBV-DNA值结果将研究组分为HBV宫内感染组17例,非宫内感染58例;并随机选择同一时间段内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孕妇娩出的新生儿43例作为对照组,并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指标CD4+、CD8+、CD4+/CD8+各数值水平。分析3组新生儿脐血IL-4、CD4+、CD8+、CD4+/CD8+与HBV宫内感染的的相关性。结果 3组新生儿进行两两比较,宫内感染组脐血IL-4、CD4+、CD8+、CD4+/CD8+与非宫内感染组相比,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脐血II-4、CD4+、CD8+、CD4+/CD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非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脐血IL-4、CD4+、CD8+、CD4+/CD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内感染组新生儿IL-4、CD8+明显高于非宫内感染组,CD4+、CD4+/CD8+明显低于非宫内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V感染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静脉血IL-4水平升高,CD4+T细胞因子下降,CD8+T细胞因子升高,CD4+/CD8+比值下降,均有助于HBV宫内感染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50例,分别在孕28、32、36周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一次;对照组50例,未予用药。分娩后采集两组新生儿脐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结果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0%、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可以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HBV垂直传播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健  孙琳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9):826-827
目的:探讨HBV垂直传播状况、细胞分子机制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将46例HBV感染孕妇按HBeAg( )t HBeAg(-)进行分组,用PCR法对46例HBV感染孕妇前血清及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并对产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同时选取10例健康孕妇为正常对照。结果:HBV感染孕妇血清及PBMC中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9.57%和41.30%,产时新生儿脐血血清、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6.52%和21.74%。其中HBeAg( )组孕妇血清和P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60%;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8%,32%。HBeAg(-)组孕妇血清和PBMC中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3.3%,19.0%;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9.0%,9.5%,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0.05)。健康孕妇血清、PBMC和新生儿脐血血清、BMC中均未检出HBV-DNA。结论:HBV确可经胎盘循环致垂直传播,其传播途径可通过血清直接传播,亦且可通过PBMC介导,PBMC介导的HBV垂直传播较隐匿,HBeAg( )孕妇发生HB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