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志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2)
目的研究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4月经我院诊治的早期肝癌患者100例,给予患者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患者影像学特征。结果动脉期的患者肿瘤血管清晰,出现高密度强化71.4%(30/42),脉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结论螺旋CT可以反映早期肝癌的图像特征,为早期肝癌诊断提供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5)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肝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肝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平邑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2例患者中20例术前影像学定性诊断,确诊率为90.9%,22例患者中20例CT增强扫描表现为平扫期不均匀低密度病,边缘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进一步明显,表现为慢进慢出的影像学特点。其中2例表现为平扫期低密度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门脉强化无明显改变,表现为快进慢出的影像学特点。结论肝胆管细胞癌CT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CT增强扫描能够为术前的定性诊断提供具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14)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扫描肺小结节及对早期肺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进行双源CT低剂量CT诊断,确定或近似肺部小结节的80例患者作为探讨主体,对经过双源CT低剂量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比对。结果重建层厚度分别以1.0 mm和2.5mm进行扫描,对肺小结节检出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轻度组中重建层厚度为1.0 mm,2.5 mm的肺小结节毛刺特征、空洞特征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周边界限清晰分明,分叶特征,钙化物检出成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中肺小结节厚度1.0 mm和2.5 mm的重建层边界特点,内部密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已经确诊或有近似肺小结节患者进行双源CT低温剂量电子扫描时,2.5 mm厚重建层的辐射低剂量要比1.0 mm重建层时少。 相似文献
4.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1)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在原发性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肺癌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肺部肿块者40例为对照组,使用西门子双源螺旋CT检查,统计其平均容积CT增强值、容积CT净增值,比较两组检出支气管动脉管径情况。结果观察组支气管动脉管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灶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平均容积CT增强值高于对照组(P0.05),容积CT净增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源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能有效显示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情况,为影像学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1)
目的使用双源CT观察关节及周围组织的尿酸盐结晶,探索临床诊断痛风及鉴别诊断其他关节疾病。方法选择最近2周发作过单关节肿或关节痛患者19例,行双源CT检查,部分患者在B超下穿刺取关节液镜检。结果 16例痛风患者发现有36处有尿酸盐结晶,好发于双侧足趾关节、近端指关节、远端指间关节周围、跖关节、胫骨下端,尿酸盐结晶易沉淀在近关节骨表面,肌肉、韧带等关节周边软组织,并且关节疼痛的部位与尿酸盐结晶沉淀部位一致,尿酸盐结晶的大小可以测量。结论双源CT可以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为无创检测手段,在鉴别诊断不明原因单关节肿痛方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喉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2月治疗的疑似喉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CT平扫检查,观察组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检查,以手术后检测的图像作为参照,对比两组患者不同的检查方式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检查方式检出的癌细胞分布位置及形状、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NCT检查方式扫描到的钙化、边界整齐度、软骨骨质破坏、癌细胞转移情况的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CNC检查方式;观察组检查方式的辐射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有效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检查在喉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扫描图像清晰,可以精准的检测到癌细胞的分布位置和扩散情况,为喉癌的准确治疗提供了依据,且辐射剂量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无症状肝癌与小肝癌患者采用超声体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科体检的82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证实。按照有无症状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37例)为小肝癌患者;研究组(45例)为早期发现无症状肝癌,比较两组检查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56%,参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1.89%,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发现无症状肝癌以及小肝癌患者实施超声体检,有着十分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郭晓睿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1):86-89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00例患者经过病理诊断,确诊为早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检查均给予CT扫描。对照组给予常规CT扫描,实验组给予低剂量CT扫描。对比相关数据。结果实验组图像优良率92.0%,对照组优良率94.0%,两组图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扫描征象对比,各表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早期肺癌诊断符合率90.0%,对照组的早期肺癌诊断符合率为92.0%,两组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肺癌诊断中,低剂量CT扫描诊断价值明显,且对患者所造成的辐射伤害和辐射剂量比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黄石爱康医院消化外科收治的150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和CT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诊断肝血管瘤的阴性预测值为95.83%,灵敏度为99.18%,准确率为... 相似文献
11.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4)
目的探究三期CT诊断使用在常见肝脏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其开展三期CT扫描诊断。结果肝细胞癌的强化特点在动脉期的表现是形式不同的高密度强化,门脉期的表现的是程度不同的低密度强化;肝转移瘤大部分的三期表现都是低密度、环形强化在动脉期和门脉期;肝血管瘤三期大多表现成形式不同的血管密度强化,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强化高度存在一定的差别。结论在肝脏肿瘤的诊断鉴别过程中,三期诊断虽然能够扫描病灶范围与显示相关血管,加大了肝脏肿块的定性价值,但是辐射剂量增大,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8)
目的探讨MSCT在肺硬化性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2例经过病理证实的PSH患者CT及临床资料。结果平扫呈单发的孤立性圆形或类圆形肿块12例,合并瘤周钙化3例,晕征5例,空气半月征2例,血管贴边11例。平扫CT值为(17.2±6.3)HU,增强扫描延迟60 s时CT值为(85.3±10.1)HU,120 s时CT值为(101±9.6)HU,呈中等程度以上进行性持续强化改变。结论 MSCT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的价值。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月,医院共收治不典型肝脓肿56例(115个病灶)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诊断的肝癌消融后复发、肝转移瘤患者20例合计35个病灶纳入对照组,均进行了CT增强扫描。结果胆源性脓肿(n=60)、门静脉源性炎性水肿(n=50)、肝动脉源性与临近组织器官蔓延炎性水肿(n=5)表现为相应部位的CT扫描特征。对照组肿瘤病患者的囊腔及周围肿瘤组织面积倍数为(2.75±1.75)、簇状与融合表现占14.3%(5/35),低于观察组肝脓肿囊腔及周围水肿组织面积倍数(11.5±7.4)、82.6%(95/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肝实质平扫密度低于正常肝实质,延迟期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环壁完整、环内低密度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向心性延迟强化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定性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同时还能分析病因,指导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3)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临床CT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6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本组76例患者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主要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28例(36.84%),关节突增生肥大19例(25.00%),关节面骨皮质硬化18例(23.68%),关节不稳15例(19.74%),半脱位11例(14.47%),关节囊钙化9例(11.84%)。结论采用螺旋CT对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进行检查,具有检查过程无痛苦、图像清晰等临床优势,值得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手术病理检查。统计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肝血管瘤患者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结果:102例疑似肝血管瘤患者,经临床病理检查为肝血管瘤患者共40例,其他患者共62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5例,其他49例,诊断准确率为82.35%(84/102);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正确肝血管瘤患者36例,其他50例,诊断准确率为84.31(86/102)。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9.03%;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80.65%。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40例肝血管瘤患者中,在动脉期检出病灶30例,其中14例病灶均匀强化,1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表现不规则形或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检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回顾分析法对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灶数量共48个,并分为微小肝癌组(18个病灶)和小肝癌组(30个病灶),均对两组进行CT及磁共振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小肝癌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磁共振的总检出率(95.83%)高于CT的总检出率(81.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89 4,P<0.05。结论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的检出率更高,能够准确检测出肝癌病灶数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8)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影像资料,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观察螺旋CT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诊断出56例小细胞肺癌,阳性检出率为93.3%。结论螺旋CT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3)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随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实施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定期接受螺旋CT检查。观察术后不同时刻螺旋CT检查的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时,28例螺旋CT检查均发现肿瘤完全坏死,其余4例均经螺旋CT检查发现有肿瘤残留;术后3个月和6个月,对28例肿瘤坏死者实施螺旋CT检查发现损毁灶均较首次检查缩小,且无明显强化。结论螺旋CT可以准确评估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疗效及复发情况,是一种理想的随访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脑膜瘤患者采用MRI联合CT扫描的诊断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该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疑似脑膜瘤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RI、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诊断的效果.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共诊断出了54例脑膜瘤,另外有6例非脑膜瘤.MRI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0)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长期饮酒患者肝脏CT增强扫描结果与化验室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例男性患者肝/脾CT比值1,肝功能正常,6例肝脏实质密度均匀,肝内管状系统显示较清晰,肝/脾CT比值≤1.0但0.7者为轻度脂肪肝,22例肝左叶、右叶或局灶肝组织密度减低,肝内管状系统显示模糊或不清肝/脾CT比值≤0.7但0.5者为中度脂肪肝;6例患者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肝内胆管系统湮没在肝实质内肝/脾CT比值≤0.5者为重度脂肪肝。结论 VCT增强扫描为酒精肝患者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