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应用和比较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XA)与显微CT(μCT)观察不同时期去卵巢(OVX)大鼠胫骨骨量及骨微结构的改变特点.方法 40只7个月龄SD大鼠以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OVX组和假手术(SHAM)组,每组20只,于手术后3周及15周分别处死10只.处死后剥离左侧胫骨行DXA扫描,从胫骨近端开始将胫骨按其长度等分为7个感兴趣区(ROI1~7),计算获得各区域及总体骨密度值.然后将胫骨以4%多聚甲醛固定24 h,10%蔗糖溶液洗涤后行μCT扫描,选取距生长板远端2.5 mm、层厚0.4 mm骨组织为皮质骨感兴趣区域,选取距生长板远端0.7 mm、层厚1.2 mm骨组织为松质骨感兴趣区域行三维重组.获取二维最大密度投射图像及三维结构图像,并对感兴趣区的皮质骨和松质骨进行定量分析.所得结果以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3周时,OVX组大鼠胫骨ROI1区骨密度为(0.2346±0.0280)g/cm2,显著低于SHAM组(0.2660±0.0199)g/cm2,(P<0.05);15周时,OVX组大鼠胫骨ROI1区及ROI2区骨密度分别为(0.2527±0.0161)及(0.1862±0.0052)g/cm2,较SHAM组(0.2793±0.0229)及(0.1986±0.0102)g/cm2有明显下降(P值均<0.01).3周时,OVX组大鼠骨皮质骨面积、骨髓腔面积、截面总面积、截面惯性矩分别为(0.4306±0.1308)、(10.31±1.98)、(10.74±2.05)mm2和(4.101±0.726)mm4,均明显高于SHAM组(0.3138±0.0621)、(8.44±1.25)、(8.75±1.26)mm2和(3.485±0.373)mm4(P值均<0.05).至15周时,除皮质骨平均厚度OVX组大鼠为(0.0235±0.0024)mm,低于SHAM组(0.0285±0.0052)mm外(P<0.05),其余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周OVX组大鼠左侧胫骨骨丢失敏感区域内皮质骨平均厚度和皮质骨面积为(0.0235±0.0024)mm及(0.2528±0.0367)mm2,较3周OVX组大鼠(0.0377±0.0098)mm及(0.4306±0.1308)mm2有明显下降(P值均<0.05).SHAM组,15周大鼠骨内径周长、骨外径周长和截面惯性矩分别为(13.38±0.54)、(13.59±0.56)mm和(4.096±0.364)mm4,与3周大鼠(12.41±0.74)、(12.63±0.75)mm和(3.485±0.373)mm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周时,OVX组大鼠体积骨密度、组织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量分别为(288.2±48.2)、(604.5±45.3)mg/mm3和(25.1±5.1)%、(6.04±2.94)mm-1,显著低于SHAM组(408.4±51.6)、(686.7±40.0)mg/mm3和(33.6±4.1)%、(9.85±2.83)mm-1(P值均<0.05),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间隔则分别为3.09±0.27及(0.186±0.129)mm,明显高于SHAM组2.63±0.21及(0.078±0.038)mm(P值分别<0.01和<0.05).至15周时,OVX组体积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结构模型指数和骨小梁间隔分别为(271.2±50.9)mg/mm3、(21.6±5.2)%、(3.21±1.92)mm-1、3.11±0.36、(0.370±0.215)mm与SHAM组(389.8±77.0)mg/mm3、(30.9±6.0)%、(7.44±3.53)mm-1、2.58±0.36、(0.141±0.104)m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组织骨密度差别消失.15周OVX组大鼠组织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间隔分别为(691.0±36.7)mg/mm3、(0.040±0.009)mm、(3.21±1.92)mm-1、(0.370±0.215)mm较3周OVX大鼠(604.5±45.3)mg/mm3、(0.030±0.002)mm、(6.04±2.94)mm-1、(0.186±0.1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XA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骨密度测量方法,但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大鼠去卵巢后骨量的变化.μCT是研究骨密度和骨微结构细微改变的较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的本质特征是骨力学强度下降,骨小梁的微结构变化是影响骨强度最重要的因素,显微CT能够很好的评价骨小梁微结构,指导临床用药和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本文仅对近年来应用显微CT对松质骨微结构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回顾性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仪对健康老年妇女近段股骨骨密度(BMD)和骨结构进行研究,并对2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对66名65岁以上健康妇女左侧髋关节进行DXA测量,计算出股骨颈和粗隆区BMD;对其双侧近段股骨进行QCT测量,计算出股骨颈、粗隆区和整体股骨ROI的皮质骨、松质骨和总体骨的BMD和体积;并将QCT三维图像模拟DXA的平面投影计算出模拟DXA股骨颈BMD和模拟DXA股骨粗隆区BMD.对所获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并用Pearson法分析DXA和QCT相对应ROI的相关性.结果 用QCT可以对股骨近段不同ROI(股骨颈、粗隆区和整体股骨区)及不同骨成分(皮质骨、松质骨和总体骨)的BMD及体积等参数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除右侧股骨颈皮质骨BMD[(0.52±0.04)g/cm3]、股骨粗隆区皮质骨BMD[(0.49±0.03)g/cm3]、股骨粗隆区综合骨BMD[(0.22±0.04)g/cm3]大于左侧相应参数[分别为[(0.51±0.04)、(0.48±0.03)、(0.21±0.04)g/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差别均<3.3%;而模拟DXA股骨颈BMD、模拟DXA股骨粗隆区BMD、股骨颈皮质骨体积、股骨颈松质骨BMD、股骨颈松质骨体积、股骨颈综合骨BMD、股骨颈综合骨体积、股骨粗隆区皮质骨体积、股骨粗隆区松质骨BMD、股骨粗隆区松质骨体积、股骨粗隆区综合骨体积左侧参数分别为(0.52±0.10)g/cm2、(0.78±0.13)g/cm2、5.80 cm3、(0.06±0.03)g/cm3、(5.19±1.40)cm3、(0.25±0.04)g/cm3、15.66 cm3、(21.74±3.43)cm3、(0.08±0.03)g/cm3、(34.27±6.09)cm3、(76.12±11.11)cm3,右侧分别为(0.52±0.10)g/cm2、(0.78±0.13)g/cm2、6.01 cm3、(0.06±0.02)g/cm3、(5.17±1.27)cm3、(0.25±0.04)g/cm3、15.62 cm3、(22.12±3.60)cm3、(0.09±0.03)g/cm3、(34.17±5.94)cm3、(76.53±10.71)c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左右两侧近段股骨QCT各相对应参数之间的r值范围在0.656~0.955,均具有相关性(P<0.05).QCT模拟DXA股骨颈和粗隆区BMD与真正DXA测量的相应值之间r值分别为0.685和0.855,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利用QCT技术可以对老年妇女近段股骨不同区域和不同成分的BMD和结构进行精确定量分析,QCT是骨质疏松研究中非常有用的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容积性定量CT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容积性定量CT(vQCT)技术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仪测量绝经后妇女腰椎容积性骨密度(BMD),评价2种检查方法区分骨质疏松伴椎体骨折与骨质疏松不伴骨折的差异.方法 选取绝经后妇女118名[平均年龄(62.1±7.0)岁],按照所行胸腰椎X线平片检查结果及腰椎DXA测量的参数[前后位BMD(AP-SPINE)]值分组,>均值-1个标准差(x-1s)为正常组、x-1s~x-2s为骨量减少组、0.05).在骨质疏松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组AP-SPINE仅与3D-CORT间有相关性(R2=0.189,P<0.01);App60 BV/TV%、App80 BV/TV%、App100 BV/TV%、App120 BV/TV%与3D-TRAB或2D-TRAB之有相关性(3D法:R2值分别为0.955、0.951、0.941、0.912;2D法:R2值分别为0.912、0.910、0.878、0.821;P值均<0.01).容积性BMD的测量精确度为0.70%~2.25%.结论 vQCT技术可区分骨质疏松及伴骨质疏松性骨折绝经后妇女骨量,能力高于DXA,其中整体骨BMD诊断严重骨质疏松的效果最好;App BV/TV%可反映骨质疏松者骨小梁丢失程度,预测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分析老年妇女骨密度和髋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5年2月在深圳福田医院诊治的老年妇女髋部骨折患者72例作为骨折组,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72例健康老年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同时进行骨质疏松情况的判断与相关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对照组沃氏三角区的骨密度分别为(0.76±0.12)g/cm2和(0.83±0.46)g/cm2,骨折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9.134,P=0.000)。骨折组的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值比对照组低,骨钙素值比对照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的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髋部骨折的发生与骨质疏松情况、骨钙素含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性(r=0.344,r=0.225,P0.05),而与骨密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含量呈现明显负相关性(r=-0.246,r=-0.341,P0.05)。结论老年妇女髋部骨折多伴随有骨密度下降与骨质疏松情况,同时骨代谢生化指标表达紊乱,髋部骨密度可作为预测和评价老年妇女髋部骨折的主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联合复方骨肽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复方骨肽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唑来膦酸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骨密度以及骨钙蛋白 (BGP)、骨碱性磷酸酶 (BALP) 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腰椎、大转子、髋骨骨密度以及 BGP、BALP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 t = 14.541、8.915、3.995、3.048、3.118, P<0.001、P<0.001、P<0.001、P = 0.003、P = 0.002), 但股骨颈骨密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t = 0.286, P = 0.77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复方骨肽能够明显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患者的骨密度, 改善骨代谢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方 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并行PVP治疗的150例骨质 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病史?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量?术前骨密度?术后即刻 Cobb角?骨水泥注射剂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 根据PV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50 例患者术后出现邻近椎体骨折31例(20.67% ),设为再骨折组; 未出现邻近椎体骨折119例(79.33% ),设为未再骨折组?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再骨折组患者中女性?骨折病史及骨水泥渗漏比例明显高于未再骨折组( χ 2 = 3.865? 9.445? 4.186, P = 0.049? P < 0.001? P = 0.041), 年龄明显高于未再骨折组( t = 3.049, P = 0.012), 术前骨密度明显低于未再骨折组( t = 3.402, P = 0.014), 术后即刻 Cobb角明显大于未再骨折组( t = 4.304, P < 0.001), 骨水泥注射剂量明显少于未再骨折组( t = 2.496, P = 0.047);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高龄?骨密度低? Cobb 角过大?骨水泥注射剂量过少及骨水泥渗漏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 均 < 0.05)? 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与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 Cobb角? 骨水泥注射剂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髓脂肪含量(BMF)对评估骨质疏松(OP)髋部脆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15例女性髋部骨折组(年龄68.3岁±9.4岁)及74例女性非骨折正常对照组(年龄61.6岁±10.3岁)行髋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扫描获取股骨颈骨密度(FN-BMD)及磁共振波谱(MRS)扫描测定BMF.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N-BMD及BMF对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差异.结果 BMF与FN-BMD(r=-0.579)、年龄(r=0.460)、体重(r=-0.270)、体质量指数(BMI)(r=-0.239)存在轻-中度相关性(P均<0.05),将年龄、体重、BMI作为协变量加以校正,BMF与FN-BMD之间的相关性依然存在(r=-0.374,P<0.001).校正年龄、体重、BMI后,髋部骨折组FN-BMD较非骨折组低(P=0.020),BMF较非骨折组高(P=0.007).即使将FN-BMD加以校正,BMF在2组间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FN-BMD及BMF判定髋部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0.801,两者对骨折风险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894 5). BMF联合FN-BMD判定髋部骨折的R)C曲线下面积为0.826,与单独FN-BMD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能力无统计学意义(P=0.650 2).结论 股骨颈BMF是独立于FN-BMD决定髋部骨强度的预测因子,但BMF联合FN-BMD并不能提高对髋部脆性骨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骨康宁对维甲酸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形态计量学和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选用45只雌性SD 大鼠, 5~6月龄, 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和骨质疏松模型组35只.以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后,骨质疏松模型组的大鼠处死7只,其骨皮质菲薄,部分吸收,骨髓腔增宽,松质骨骨纹理稀疏、变细,证实骨质疏松模型复制成功.剩余28只大鼠再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模型组(9只) 、骨康宁治疗组(骨康宁组,10只)和雌激素治疗阳性对照组(9只)3组.正常组大鼠及骨质疏松模型组给予常规饲料及蒸馏水,骨康宁组给予中药骨康宁治疗,雌激素组给予雌激素治疗.用形态计量学、骨生物力学、骨密度等实验技术,观察骨康宁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骨康宁治疗后,骨质疏松大鼠的平均骨小梁数、平均骨小梁宽、骨皮质指数、股骨骨密度、股骨的最大变形能力等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组和雌激素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骨康宁对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研究不同性别的差异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定量CT(QCT)所测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2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椎常规MR及DWI扫描,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b值为0和600 s/mm2),矢状位扫描,测量L2~4椎体ADC值.随即行L2~4椎体QCT检查,采用Mindways公司QCT分析软件进行BMD测量,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协会(ISCD)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性别各组间的差异,分析ADC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无相关性(P>0.05).(2)女性ADC值随BMD减少而降低,骨量正常组[ADC值(0.450 ±0.130)×10-3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3±0.068)×10-3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7±0.04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07,P< 0.05).(3)在骨量正常组中,女性ADC值[(0.450 ±0.130)×10-3mm2/s)]高于男性[(0.310 ±0.087)×10-3mm2/s](P<0.01).结论 腰椎骨髓扩散有性别差异,女性腰椎ADC值与BMD呈正相关,DWI可对女性骨质疏松的椎体做定量评价,可以反映BM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大粗隆入钉点与梨状窝入钉点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80例,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23~44岁,平均31.5岁;BMI 19.8~24.7kg/m^2,平均22.11kg/m^2;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8例,坠落伤29例,摔伤13例。根据髓内钉入钉点的不同将其分为大粗隆组和梨状窝组,其中大粗隆组43例,选用股骨大粗隆入钉点;梨状窝组37例,选用梨状窝入钉点。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以及颈干角、股骨颈直径、股骨头最高点平面与股骨大粗隆顶点平面间距离(ATD),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显性出血量[(272.5±43.3)mL vs.(292.4±50.5)mL]、隐性出血量[(1592.4±185.3)mL vs.(1667.5±192.2)mL]、骨折愈合时间[(23.6±7.4)周vs.(23.9±6.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粗隆组的手术时间为(68.5±12.3)min,短于梨状窝组的(81.2±1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3%vs.92%)、颈干角[(131.97±5.36)°vs.(132.15±4.25)°]、股骨颈直径[(33.54±4.27)mm vs.(33.81±4.53)mm]、ATD [(27.45±4.31)mm vs.(27.68±4.19)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股骨大粗隆入钉点与梨状窝入钉点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的术后并发症,但股骨大粗隆入钉点操作更方便,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沙利度胺后小鼠肝脏微小转移瘤内血管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 20只BALB/c小鼠制成肝转移瘤模型,并将其按体重分层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从注入结肠癌细胞后第1天开始连续14 d,对实验组小鼠每天腹腔内注射沙利度胺200 mg/kg,对照组小鼠每天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第15天,采用活体荧光显微镜对2组小鼠的肿瘤最大直径在相似范围内的肝脏微小转移瘤(实验组26个、对照组27个)进行活体观察.动物处死后,保留肝脏,采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将实验组52个、对照组55个转移瘤按肿瘤最大直径(以400μm为界)分为大小2组,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肿瘤内血管分支密度(BD)和肿瘤内CD34阳性血管密度(MVD-CD34).结果 对照组中较大转移瘤的MVD和MVD-CD34[分别为(18.1±3.5)%和(22.9±2.8)条血管/高倍视野]高于小转移瘤[分别为(13.0±3.2)%和(12.8±2.5)条血管/高倍视野],t值分别为和2.840和9.860,P值均<0.01;而B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小转移瘤BD分别为(110.0±20.5)和(99.7±17.3)条/lmm2,t=1.040,P>0.05)].实验组中只有较大转移瘤的MVD-CD34[(17.4±2.3)条血管/高倍视野]高于小转移瘤[(11.5±2.5)条血管/高倍视野](t=8.770,P<0.01),而MVD和BD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大、小转移瘤MVD分别为(14.7±3.5)%和(13.2±3.3)%,BD分别为(95.3±18.3)和(97.1±21.O)条/mm2,t值分别为0.826和0.347,P值均>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可见小转移瘤的MVD、MVD-CD34和B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98、1.190和0.392,P值均>0.05),而实验组较大转移瘤的MVD、MVD-CD34和B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140、9.850和2.870,P值均<0.01).结论 沙利度胺只对具有新生血管的肝脏微小转移瘤表现出抗血管新生作用,而且肿瘤内不同血管成分对抗血管新生治疗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MR线性扫描扩散加权成像(LSDWI)技术,观察乳猪股骨头骨骺缺血不同时期的DWI表现特征及变化过程,以期提供骨骺缺血性损害的时间及程度信息.方法 25只1周龄大小的乳猪,手术结扎一侧股骨颈处全部供血动脉,引起股骨头骨骺缺血,另一侧作为健康对照侧.分别在术前(25只)及术后3 h(25只)、72 h(20只)、1周(15只)、3周(10只)、6周(5只)进行LSDWI,计算股骨头骨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缺血侧和对照侧ADC值的差异,观察不同时期ADC值的变化.各时间点LSDWI扫描完成后分别处死5只,行解剖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 术后3 h,缺血性股骨头的ADC值[(1.22±0.37)×10-3mm2/s]较正常对照侧[(1.73±0.33)×10-3mm2/s]显著下降(t=3.914,P<0.01),术后72 h ADC值[(2.15±0.32)×10-3mm2/s]较正常对照侧[(1.70±0.22)×10-3mm2/s]升高(t=3.348,P<0.01),其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至术后第6周[缺血侧为(1.61±0.27)×10-2mm2/s,对照侧为(1.11±0.45)×10-3mm2/s](t=4.136,P<0.01).除术后第3周和第6周2个时间点ADC值的变化百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2.29,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2个连续时间点之间ADC值的变化百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织学研究显示,在缺血性股骨头骨骺,首先是软骨细胞和骨细胞死亡,血管塌陷.随时间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股骨头骨骺软骨的异常增厚、二次骨化中心内出现软骨岛和局限性的生长板组织结构破坏.结论 股骨头骨骺的LSDWI表现特征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变化,通过LSDWI技术能获得股骨头骨骺的ADC值,其作为股骨头缺血和坏死的一个指标,可用于评估缺血性骨骺组织受损时间性信息及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下雌、雄性大鼠影像学参数预测骨折风险相关性及性别差异的原因。方法 3月龄雌、雄性SD大鼠40只,按性别及是否失重随机分为4组,4周后,双能X线检测L4椎体、股骨BMD,Micro-CT分析骨小梁结构,生物力学测试力学强度。结果失重4周后,雌性组子宫重量降低47.3%,雄性组精囊重量降低39.5%。失重试验组BMD显著下降,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显著降低(P0.05),骨小梁间隙(Tb.Sp)显著增加;悬吊组椎体的最大压缩载荷(N)、压缩压力(MPa)、抗弯曲载荷(N)较对照组显著下降。BMD、BV/TV、Tb.Th、Tb.N、Tb.Sp与最大力学强度Fmax相关性系数r,雄性组为0.985、0.995、0.948、0.957、-0.990,雌性组为0.908、0.899、0.873、0.852、-0.76。结论失重4周后,不同性别大鼠BMD明显降低,激素水平的影响可能是模拟失重雌性大鼠骨丢失更严重原因之一。骨密度与失重后生物力学的相关性可综合有效地预测失重后的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的乳腺 X 线摄影中直接征象特征,研究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乳腺 X 线中显示病灶的直接征象情况分为4组:有肿块有钙化组、有肿块无钙化组、无肿块有钙化组及无肿块无钙化组,分别研究肿块或钙化大小、形态等特征与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有肿块有钙化组的乳腺癌转移率为56.31%,为4组中最高(P =0.004);出现皮肤乳头凹陷率为38.83%,为4组中最多(P =0.043);有肿块组比无肿块组出现转移率较高(分别为46.27%和18.75%,P =0.033);肿块有无分叶或毛刺表现在转移率比较中无差异(46.70% vs 25.00%和43.37% vs 52.00%,P =0.389和 P =0.348);有钙化组比无钙化组出现转移的概率大(53.57% vs 34.29%,P =0.001);而钙化灶仅表现为点状及点状加蠕虫状时转移率无差异(51.19% vs 60.71%,P =0.382);在出现肿块的201例乳腺癌病例中,无论是否出现转移,肿块体积大小无差异[分别为(81.04±119.45)mm3 vs (70.06±208.30)mm3,P =0.654];肿块有分叶者比无分叶者体积大[(76.50±174.13)mm3 vs (8.39±10.27)mm3,P =0.000],而有毛刺的肿块体积则较小[(52.10±85.90)mm3 vs (144.75±304.13)mm3,P =0.038],肿块是否伴有钙化出现与肿块大小无明显差异[(80.39±126.62)mm3 vs (69.63±209.12)mm3,P =0.660],但是仅出现点状钙化的肿块比同时出现点状加蠕虫状钙化的肿块体积大[(92.79±137.21)mm3 vs (41.71±94.58)mm3,P =0.041]。结论乳腺 X 线摄影中肿块与钙化在判断浸润性导管癌的恶性程度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人工智能(AI)定位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接受胸部平扫CT检查的患者100例,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分为人工定位组和三维AI定位组,每组50例。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胸部扫描协议。测量2组患者的定位偏离距离、CT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儿心脏受累心肌MRI对比剂延迟强化发生率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HCM患儿71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心脏MRI检查,并行对比剂增强心肌显像。根据左心室心肌是否存在延迟强化,将患儿分为延迟强化组和非延迟强化组,并进一步分析受累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的范围及程度等。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儿的预后差别,两组临床数据间的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71例HCM患儿中,9例(12.7%)患儿左心室为对称性肥厚,其中2例患儿进展至终末期。52例(73%)患儿出现心肌延迟强化,其延迟强化组患儿左心室质量高于非延迟强化组患儿[(112.7±57.9)g/m2 vs.(70.3±37.4)g/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25);但两组左室室壁厚度[(19.4±6.3)mm/m2 vs.(18.1±7.9)m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513)。HCM患儿随访(2.4±1.6)年显示,心肌延迟强化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χ2=4.77,P=0.029)。结论HCM患儿中,其心肌延迟强化发生率与成人患者接近,并且心肌延迟强化具有判断患儿预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2016年1月-2018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18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单侧组(59例)及双侧组(59例)。单侧组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61~88岁,平均72.3岁;跌伤40例,道路交通伤19例。双侧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60~86岁,平均72.3岁;跌伤42例,道路交通伤17例。单侧组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双侧组行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双侧组[(34.23±9.01)min vs.(55.22±6.38)min、(19.42±6.22)次vs.(31.05±7.54)次、(3.21±0.42)m L vs.(5.07±0.69)m L,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2.15±0.57)cm vs.(2.01±0.74)cm、(2.20±0.58)cm vs.(2.00±0.73)cm],而Cobb角小于术前[(8.52±4.34)°vs.(10.75±6.23)°、(8.04±4.45)°vs.(10.68±6.20)°,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前[(1.24±0.31)分vs.(7.04±0.52)分、(1.30±0.32)分vs.(7.01±0.54)分]、[(23.14±6.02)%vs.(71.42±11.49)%、(23.20±6.04)%vs.(71.39±11.50)%,P<0.05];但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08%,低于双侧组的18.64%(P<0.05)。结论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对OVCF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疼痛、功能的改善效果相当。然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较少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较低的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