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FasL的表达,探讨HBV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BV—DNA,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蛋白印迹检测FasL表达。结果: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共检出HBV—DNA阳性24例,阴性6例。阳性组凋亡率为(38.14±5.23)%,阴性组凋亡率为(22.37±6.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FasL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FasL高表达可能参与HBV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慢性白血病患者20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外在同一个时间点选择20例正常人设为对照组,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Sysmex血细胞计数仪分别对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外周血单核...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脂多糖受体(mCD14)、HLA-DR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符合重症脓毒症患者35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5例)和死亡组(1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mCD14、HLA-DR在病后不同时间的动态改变.结果 死亡组PBMC表面mCD14、HLA-DR各点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生存组mCD14在 0-24 h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48、72 h恢复正常对照组水平;HLA-DR在 0-48 h均低于正常对照组,72 h逐渐升高但仍未恢复正常对照水平,0-24 h生存组与死亡组mCD1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或〈0.01);0-48 h生存组与死亡组HLA-DR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呈抑制状态,不同预后患者其免疫功能恢复时mCD14恢复早于HLA-DR.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NK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月1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4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140例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NK细胞的检测。结果正常组与宫颈癌组各期对比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宫颈癌患者免疫状态与TNM分期呈负相关,免疫功能越低下,提示病期越晚、预后越差,外周血T淋巴细胞NK细胞的检测可间接提示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214例,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200例(体检组),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检测并比较。结果宫颈癌组与体检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组Ⅰ期、Ⅲ期与Ⅲ期、IV期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检测对宫颈癌患者恶性程度、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越低下,肿瘤分级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7.
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B病毒DNA含量,探讨EB病毒感染单个核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发热7d内,起病1、3、6、9个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浆中EB病毒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IgM。结果38例患者在EB病毒感染发病7d内,PBMC中EB病毒DNA检出阳性34例,阳性率为89.5%(34/38);EB病毒衣壳抗原IgM检出阳性22例,阳性率为57.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8,P〈0.05);血浆EB病毒DNA检出阳性16例,阳性率为42.1%,与EB病毒衣壳抗原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P〉0.05);PBMC与血浆中EB病毒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5,P〈0.05)。起病后1个月,血浆EB病毒DNA阳性2例、PBMC中EB病毒DNA阳性17例;起病后3、6、9个月血浆EB病毒DNA均为阴性,而PBMC中EB病毒DNA分别检出6例、4例、3例阳性。结论EB病毒感染初期,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DNA,可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EB病毒可长期存在于单个核细胞中,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PBMC中EB病毒DNA亦可作为判断疗效及监测病情的一种有效手段。EB病毒感染患者表现出多系统损伤可能与PBMC中EB病毒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8.
结核病的发病和转归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 ,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后 ,可以诱导T细胞活化 ,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 ,从而杀灭结核分支杆菌 ,使机体免于发病或使病灶局限。若免疫功能异常则可导致发病或病灶恶化。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是研究细胞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1] 我们用流式细胞仪对 6 0例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及B细胞进行定量检测 ,旨在探讨NK细胞、T细胞亚群及B细胞改变在结核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1 标本收集和检测方法1 1 病…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CK20mRNA为靶基因,运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20例正常人和4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结果 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均无CK20mRNA表达。2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均有CK20mRNA表达。CK20mRNA阳性检出率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存在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RT—PCR方法检测大肠癌外周血癌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可帮助综合判断疾病恶性程度和预后,以及术后早期化疗对控制大肠癌微转移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主要侵犯肝脏,但是目前在许多肝外组织和细胞中,已发现了HBV核酸及其相关抗原。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会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对PBMCs内HBV-DNA的检测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室在HBV-preS/S区设计合成了一对核酸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浆及PBMCs内的HBV-DNA,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51例全血标本中22例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14例为本院咨询门诊HBsAg携带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年龄≥60岁患者为老年组,32例年龄<60岁患者为中青年组.均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联合抗病毒治疗,记录2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可能因素.结果 老年组达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者分别占93.75% (15/16)、100.00% (16/16)、50.00% (8/16),中青年组达RVR、EVR、SVR者分别占90.63% (29/32)、100.00% (32/32)、78.13% (25/32),2组达SVR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发生乏力、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93.75% (15/16)比59.38%(19/32),87.50% (14/16)比53.13% (17/32),56.25% (9/16)比21.88% (7/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生化学应答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患者和使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达到SVR者明显多于老年患者和使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78.12% (25/32)比50.00%(8/16),80.00%(28/35)比38.46%(5/13)] (P <0.05).结论 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SVR率明显下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年龄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3.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CCR5/CCR3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Thl细胞、Th2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CCR5/CCR3作为Thl细胞/Th2细胞特异性的表面标志,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正常人及慢性丙型肝炎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HCV抗原诱导后CCR5/CCR3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①慢性丙型肝炎患的CCR3高于正常人(P<0.01);②慢性丙型肝炎患及正常人的CCR5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存在着增强的Th2免疫应答,这可能是HCV感染易于慢性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内源性一氧化氮(NO)不仅具有维持体内微循环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而且还参与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为了解NO在丙型肝炎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995-04~1997-08,我们应用偶氮法测定65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NO水平。急性丙型肝炎(急丙肝)22例,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43例。诊断参照1994年北京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其中50例经肝活检证实。取患者血清0.1ml与0.6ml0.15mmol/L硫酸锌溶液混匀,加入0.4ml重蒸水,再加入0.1ml1mmol/LNaOH溶液混匀,冰浴20min;12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0.6ml与0.4ml重蒸水混合,加入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PBMC)和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21例健康人、4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P)刺激培养72h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γ-干扰素(IFN-γ)浓度,流式细胞仪以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锭(AnnexinV-FITC/PI)法检测PBMC凋亡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BMC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培养上清液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且与PBMC凋亡率呈负相关(r=-0.647,P〈0.01);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PBMC凋亡率呈正相关(r=0.598,P〈0.01)。结论严重活化诱导的淋巴细胞凋亡(AICD)和Th1/Th2失衡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IL 6由多种淋巴细胞及非淋巴细胞产生 ,具有复杂生物功能 ,其异常表达参与诸多的病理过程。我们对 45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脂和IL 6的测定 ,初步探讨IL 6与血脂的关系及在丙型肝炎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第二代ELISA血清抗 HCV抗体筛检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 45例 ,男 2 7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44 (38~5 2 )岁。所有病例中无肝硬化及高血脂症患者 ,对照组为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的健康体检者 5 0例 ,男 2 0例 ,女 30例 ,平均年龄 40 (2 9~ 48)岁。二、标本收集 :于晨采取患者空腹血清 ,测定TC、TG、HDL C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及肝功能、HCV-RNA,探讨血清IL-21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各项参数及HCV-RNA的关系,研究IL-21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21的水平。同时检测患者HCV-RNA、肝功能等指标,并与患者的其他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且其血清IL-21水平与ALT、AST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47,P〈0.01;r=0.591,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CV-R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21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密切相关,是反应慢性丙型肝炎炎症程度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癫痫患者外周血P-糖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评价。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临床癫痫患者病例60例以及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受试者60名,分别对这两组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P-糖蛋白水平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P-糖蛋白水平检测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P-糖蛋白水平检测对于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对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基因,为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及其可能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分别抽提60例正常人和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外周血中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基因芯片所检测的共14112个基因中,有7749个基因在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呈阳性表达,表达数量较多的基因分别是: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表达类、代谢相关类、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结构运动类基因。表达水平位于前3位的基因分别是核糖体蛋白L41(RPL41)、核糖体蛋白S3A(RPS3A)和核糖体蛋白L23A(RPL23A)基因。与正常人外周血阳性基因比较,颅内动脉瘤患者得到85个差异基因,其中KPNA4基因与信号传导、蛋白质转运过程功能有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SPG3A基因与核苷酸结合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建立了正常人外周血的基因表达谱,KPNA4基因和SPG3A基因可能与颅内动脉瘤形成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是一种高二聚体多肽 ,具有促进间质细胞分化和增生 ,增加细胞外间质的沉积 ,抑制其降解的作用 ,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 ,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方法测定了 2 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 TGF- β1 含量 ,并观察了 TGF- β1水平与重组复合 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测定对象 :2 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为本院 1996年1月至 1997年 3月内住院患者 ,病程 6个月以上 ,所有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 HCV)均阳性 ,13例患者HCV RNA阳性 ,所有患者均未检出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