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挽救缺血半暗带濒临死亡的神经元和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成年哺乳动物的脑组织仍然可以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从而证实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在病理情况下,这些神经元可能对脑功能的恢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大量增殖、迁移和分化,参与神经再生和脑组织功能的恢复。因此研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脑缺血损伤后的作用机制,为脑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1999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大鼠神经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性.方法从孕16 d的大鼠胚胎脑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其特征.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 d后移植未分化的神经干细胞于梗死灶同例的侧脑室内.记录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不同时间杀死大鼠,研究移植后的神经干细胞迁徙、分化的情况.结果大鼠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显示其具有良好的自我繁殖能力,体外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结论大鼠神经干细胞能在缺血区内分化成为神经元细胞,移植后能有效穿透室管膜进入脑组织,迁徒至脑缺血病灶,侧脑室移植神经干细胞能有效改善脑缺血动物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成熟神经元不可再生,完全缺血5 min即可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性死亡。电刺激小脑顶核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高脑缺血大鼠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但其具体机制不明。主要从抑制炎性反应、降低缺血半暗带的电兴奋性、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结构重建、功能恢复、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生长等方面就电刺激小脑顶核的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进行阐述,尤其关注到它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生长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于缺血、缺氧等外界因素十分敏感,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有再生和分化的潜能,脑组织神经元可能并不属于终末分化细胞,这为临床治疗脑缺血性疾病带来希望。文章就神经干细胞在治疗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于缺血、缺氧等外界因素十分敏感,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大量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有再生和分化的潜能,脑组织神经元可能并不属于终末分化细胞,这为临床治疗脑缺血性疾病带来希望.文章就神经干细胞在治疗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BrdU进行标记。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复制脑缺血模型,动物于造模3d后侧脑室注射标记细胞,分别于1、7、14和28d处死动物,观察动物神经功能和移植细胞存活情况。结果神经干细胞能移行至缺血部位并存活,移植后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得到恢复,在14、28d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中风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大鼠左侧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随机分为假刺激组、高频低强度刺激组和高频高强度刺激组。在缺血后连续刺激1周和2周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大脑缺血侧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表达,比较相同时间点各组间大鼠神经功能NSS评分,了解rTMS对脑缺血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高频阈上rTMS治疗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效应与rTMS强度和时间相关,并能有效增加缺血侧Brd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标记的新生神经细胞数(P<0.05)。结论:高频阈上rTMS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是一种终末细胞,缺乏再生修复能力。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成年哺乳动物的脑组织仍然可以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从而证实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尽管新生神经元的数量较少,然而在病理情况下,这些神经元可能对脑功能的恢复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大量增殖、迁移和分化,参与神经再生和脑组织功能的恢复。因此研究神经干细胞在脑缺血后的作用机制,为脑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大鼠左侧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随机分为假刺激组、高频低强度刺激组和高频高强度刺激组.在缺血后连续刺激1周和2周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大脑缺血侧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表达,比较相同时间点各组间大鼠神经功能NSS评分,了解rTMS对脑缺血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高频阈上rTMS治疗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效应与rTMS强度和时间相关,并能有效增加缺血侧Brd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标记的新生神经细胞数(P<0.05).结论:高频阈上rTMS可促进脑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脑栓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成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1g/(kg·d)脑栓通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1.5h后拔出线栓实施再灌注。再灌注24h时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原位末端标记法结合神经元核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CD31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缺血再灌注24h时缺血灶周边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脑栓通能显著改善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缺血灶周边星形胶质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结论:脑栓通通过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血管单元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的干细胞移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成仁  蔡文琴 《重庆医学》2006,35(15):1411-1414
以前一般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在损伤后,死亡的神经元不能通过再生而被替换,损伤的轴突也不能再生,因此丧失的功能不能恢复。在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由于脊髓内的神经元大量死亡和萎缩,加上轴突不能再生,脊髓丧失了感觉和运动功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NS内受损的神经元在一些治疗因素的作用下能够存活,丧失的功能可得到部分恢复。另外,研究也发现在成年哺乳动物的CNS中存在有神经干细胞,能产生新的神经元代替死亡的神经元。目前脊髓损伤后的修复治疗研究取得了许多进步,其中比较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是细胞移植治疗。移植的细胞具有分泌促进轴突再生的因子、为轴突的再生提供桥梁或替换受损的神经元等的作用,这些研究的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别是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其中以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应用前景最为可观。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能力、能够分化成为至少一种功能细胞以上的早期未分化细胞。根据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大小,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以及只能向一种细胞类型分化的单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羊膜上皮细胞促进共培养神经干细胞存活及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羊膜上皮细胞是否能在体外促进胚胎脑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 方法:Neurosphere法分离、克隆E12~14 d Wistar大鼠脑组织的神经干细胞,同时从羊膜中分离羊膜上皮细胞。将神经干细胞与羊膜上皮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共培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羊膜上皮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进行检测。 结果:羊膜上皮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表面抗原;与羊膜上皮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克隆的分化细胞总数、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及神经元初级突起长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羊膜上皮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羊膜上皮细胞能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且主要向神经元分化,并促进神经元初级突起的生长。提示羊膜上皮细胞为神经干细胞提供促进其分化及存活适宜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Mash1在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 SVZa)神经干细胞向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能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新生0 d昆明小鼠的SVZa神经干细胞,构建Mash1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正义、反义融合蛋白表达质粒,转染SVZa神经干细胞,GFP 活体荧光标记SVZa神经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在Mash1作用下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和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的比例.结果 pEGFP-Mash1-质粒、pEGFP-Mash1 质粒双酶切鉴定构建成功,核转染结果表明:GFP融合蛋白表达阳性;pEGFP-Mash1 组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EGFP-Mash1-组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EGFP-Mash1 组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的比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EGFP-Mash1-组SVZa神经干细胞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的比例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pEGFP-Mash1-质粒、pEGFP-Mash1 质粒构建成功;Mash1可以促进SVZa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而且主要表现为促进SVZa神经干细胞向GABA能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养肝熄风方药对成年大鼠缺血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疗效.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大鼠缺血损伤后,侧脑室下区(SVZ)的细胞增殖.结果(1)养肝熄风组再灌后第7天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养肝熄风组大鼠在第7天、9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要明显好于模型组(P<0.05).(2)和模型组相比,养肝熄风组大鼠SVZ巢蛋白阳性细胞表达于术后第7天显著增加(P<0.05),缺血损伤后第14、21天SVZ 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显著增加(P<0.01).结论(1)脑缺血损伤可激活SVZ神经干细胞,促使其增殖和表达.(2)养肝熄风方药能减轻急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大鼠脑梗死灶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3)养肝熄风方药可以促进MCAO大鼠SVZ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GDNF基因转染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转染GDNF基因到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NSC)的方法,并研究其诱导大鼠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扩增GDNF基因,并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载体PcDNA3-GDNF-GFP质粒。悬浮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脂质体介导PcDNA3-GDNF-GFP质粒转染神经干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及表达情况;免疫细胞化学鉴定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 III)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以确定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为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情况。结果转染后72 h,荧光蛋白大量表达。脂质体介导PcDNA3-GDNF-GFP质粒转染神经干细胞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多巴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高。结论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的方法简单、有效,是一较为理想的基因转染方法。GDNF基因能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多巴胺神经元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神经干细胞是一种能分化产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即可由骨髓基质细胞、胚胎和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组织分离培养而获得 ,也可在体外扩增 ,易于实验研究遗传调控 ,并可组装表达外源基因 (如 ,特定神经元基因、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代谢酶基因等 ) ,因此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的修复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与鉴定是神经干细胞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1 神经干细胞1.1 神经干细胞的特征 经典神经科学理论认为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是不能再生的 ,而成年脑中神经干细胞的发现对这一传统理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和骨髓基质细胞(MSCs)联合移植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脑缺血大鼠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SCs组及NSCs-MSCs组,分别将各组移植材料通过立体定位法植入大鼠患侧纹状体内(仅标记NSCs),术前及术后3、7、14、3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移植部位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30d时NSCs-MSCs组和NSCs组有13.86%和2.81%的NSCs分化为神经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1,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Cs组为1.58±0.16,NSCs-MSCs组为1.0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s移植后集中在移植位点及周围区域,有向缺血灶迁移的趋势。能存活、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并向损伤区迁徙。结论:MSCs与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改善脑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 ,并观察不同剂量褪黑激素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得到神经干细胞 ,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培养 ,并采用 10、10 0 μmol/L褪黑激素诱导分化。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进行神经干细胞巢蛋白 (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蛋白 (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 ,GFAP)检测以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鉴定表明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的特征 ,并可在体外增殖 ,经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褪黑激素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但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的褪黑激素对神经元的分化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成功分离培养了神经干细胞 ,是研究细胞诱导分化的良好模型。褪黑激素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9.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大脑神经细胞群反复超同步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突然性、短暂性脑功能紊乱,属于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脑功能失常性疾患。每年全球发病人数约650万,我国就达45万。它的发病涉及到神经系统的内在性质,兴奋、抑制的失衡,发作起点,神经冲动的同步化,发作传播及终止等多方面。传统观点认为,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不能再生,进行自我完善。然而,从90年代神经干细胞的发现、研究到治疗一些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如PD,HD )、脑缺血疾病、脊髓损伤等,均为治疗癫痫也提供了极大可能。笔者探讨神经干细胞对癫痫治疗可能性。1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治疗癫痫的理论基础1.1神经干细胞的基本特征人体中多数细胞是不断更新的,成年动物产生新细胞机制靠的就是干细胞。1992年Reynolds首次从成年鼠纹状体中分离出能在体外持续增殖且有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潜能的细胞群,证明在成年鼠脑内存在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1998年Eriksson[1]证实成年人脑同样存在NSCs。Mckay在Science上定义NSCs具有能进行自我复制、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分化为本系大部分类...  相似文献   

20.
星形胶质细胞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新生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体外定向分化的影响,探讨神经干细胞分化条件。方法 收集新生和成年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以1:3比例同DMEM/F12培基混合,分别对胎鼠来源的神经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境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对分化细胞鉴定和计数。结果 新生鼠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与DMEM/F12的混合培基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提高。结论 新生鼠星形神经胶质细胞能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