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胆石病人和动物模型的胆汁中已识别许多可能的成核因子,如粘液、钙和胆红素。最近的研究提示胆汁内总蛋白可能是一种以前未被认识的成核因子。作者检验胆汁总蛋白增加先于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假设。 将成年雄性草原犬鼠分为对照组(N=22)和0.4%胆固醇饲料组(N=18),最长饲养18周。饲料中所含胆固醇为蛋黄粉(0.2%胆固  相似文献   

2.
胆石的成因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发病率和患胆石的性质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差异,美国和日本发病率约为10%,美国印地安土著人为48.6%,而我国上海为5.3%,占腹部外科的22%。西方国家约80%为胆囊胆固醇性结石,我国以肝内、外胆色素性结石多见。 一、胆石成因 1.胆固醇性结石:多因高脂和高精糖饮食及体质性脂质代谢紊乱(如肝脏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活性及7α羟化酶调节障碍)致肝胆汁中胆固醇过高,不能被含有一定比例的磷脂所形成的液泡和含腿酸盐的混合微胶粒所溶解,由于液泡和微胶粘的融合、变大而破坏,胆固醇从中逸出成为单水结晶,与胆囊分泌的粘蛋自等物质聚集作为成核因子,再与钙离子等物质聚成结石。胆汁中胆盐减少可影响胆固醇溶解,其减少原因为肝脏合成少或因  相似文献   

3.
对于代谢异常引起胆汁胆固醇过饱和以及生物物理改变导致胆固醇结晶成核,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关于胆石形成及其自然过程的早期阶段却知之甚少。本研究目的在于:(1)确定产后早期胆石发生率;(2)寻找胆石大小与胆绞痛发作的相关性;(3)检测和比较产后早期与后期胆汁脂质成份的变化;(4)追踪小胆石患者产后期的临床和超声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4例胆囊透光结石患者,研究4种不同剂量的熊去氧胆酸对胆汁中类脂质的作用。熊去氧胆酸(UDCA)是鹅去氧胆酸(CDCA)的7β异构体,两者均能溶解胆固醇胆石。胆石症患者的胆汁中,含有过量的胆固醇,它们不能依靠胆汁中酸-磷脂微胶粒保持在稳定的溶液中。溶解胆石的药物能减少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和饱和度。为了比较4种不同剂量的UDCA在胆汁化学方面的效应,作者等设计了这一实验,以便确定减少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和饱和度的最小和最适宜剂量,期望能使胆石溶解。方法:随意挑选24例有透光结石而胆囊功能正常的病人。A组(12例)每日给予UDCA250mg和500mg;B组(12例)每日给予UDCA750mg和1000mg。两组  相似文献   

5.
胆囊胆固醇结石病(胆石病)是一种常见外科疾病。最近研究显示,胆石病的发生可能与线粒体基因变异有关。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的基本条件,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是胆石病患者的重要表型。本研究试图探讨胆石病患者中具有不同线粒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个体的胆汁成分及胆汁CSI的差异,探究胆石病与线粒体DNA(mtDNA)变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金属元素和糖蛋白在胆石形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金属元素和糖蛋白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本实验动态观测了豚鼠胆囊结石形成时,胆囊胆汁内钙、镁、铜、锌、铁元素浓度变化和胆囊分泌糖蛋白的变化,测定了胆石内金属元素含量。结果提示:炎性胆囊分泌的酸性糖蛋白和成石胆汁内高浓度的钙、镁、铜元素可能参与了胆石形成的初始机制。其中钙是与游离胆红素和糖蛋白结合形成胆石的主要金属元素。成石胆汁内金属元素浓度变化除有促进胆石形成的作用外,也可能有抑制胆石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熊去氧胆酸对老年人胆汁成核时间及血浆载脂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老年胆固醇结石发病率日趋增高。然去氧胆酸(UDCA)作为溶石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一组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进行胆汁胆固醇成核时间分析及血清载脂蛋白的测定,观察该药对胆石成因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而行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31例,将手术取出的胆汁及胆石进行化学分析”·”,凡胆石中胆固醇含量大于48%以上者称为胆固醇结石,少于48%者统称非胆固醇结石。31例中胆固醇结石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6()~75岁,平均653岁。其中有7例术前服用UDCA,每日300~600mg,服用3~5个…  相似文献   

8.
胆固醇结石、胆囊黏膜和胆汁细菌DNA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固醇结石中细菌DNA的意义。方法 用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分析法检测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的细菌DNA ,观察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1)结石核心、外周、胆汁和胆囊黏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9%、82 %、77%和6 4 %。胆石、胆汁和胆囊黏膜间细菌DNA阳性率无相关性。(2 )结石核心、外周、胆汁和胆囊黏膜细菌菌落数对数值(cfu)分别为3.19±2 .0 9、3.2 6±2 .0 5、3.2 3±2 .14和3.2 8±2 .70。结石内外菌落数相关系数为0 .82 2 (P <0 .0 5 )。胆汁和胆囊黏膜菌落数不相关。胆石核心及外周与胆汁和胆囊黏膜菌落数均不相关。(3)术前用与不用抗生素者胆汁、胆囊黏膜、胆石核心和外周的细菌DNA阳性率均差异无显著性。但用抗生素者胆汁菌落数下降,与未用抗生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而胆囊黏膜、胆石核心和外周的菌落数则差异无显著性。(4)胆石、胆汁、胆囊黏膜的细菌DNA序列并不完全相同,胆石核心与外周部位的DNA序列也不相同。结论 胆固醇结石中细菌DNA可能并非胆道环境细菌污染的结果。较之胆汁和胆囊黏膜的细菌DNA ,胆固醇结石中的细菌DNA与结石形成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胆汁和胆囊组织中免疫球蛋白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分别测定了56例胆囊胆固醇结石及24例非胆石对照患者胆囊组织和胆囊胆汁中sIgA、IgG、IgM、IgE的含量。结果: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胆囊组织和胆囊胆汁中sIgA、IgG、IgM、IgE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并且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胆囊组织中sIgA、IgM、IgE与胆囊胆汁中的sIgA、IgM、IgE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发结石组胆囊胆汁中IgG与单发结石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sIgA、IgM、IgE及胆囊组织中sIgA、IgG、IgM、IgE与单发结石组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有升高。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胆囊组织及胆囊胆汁中免疫球蛋白sIgA、IgG、IgM、IgE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并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促成核因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应用去氢鹅胆酸(CDCA)和去氢鸟胆酸(UDCA)进行胆石溶解疗法的机制、适应症、方法、斟作用及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机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汁酸、磷酯浓度降低、胆固醇过饱和即成石性胆汁的生成有关。此外,胆固醇结石患者加速胆固醇合成的β羟β甲基戍二酸辅酶 A  相似文献   

11.
已知胆固醇结石患者在应用鹅去氧胆酸(简称CDCA)后,肝中HMG-CoA还原酶(简称HMG-CoAR,是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及胆固醇7α-羟化酶(简写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活力均有降低。本文研究胆石症患者在CDCA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肝脏中此两酶的活力及胆汁中脂质(胆固醇、磷脂及胆汁酸)的变化,并与无胆石症的对照者相比较,探讨胆石症发病机制及CDCA溶胆石的机理。研究对象为12例无症状的胆囊透光结石及6例无胆石、无胃肠道病变的对照者。除1例病人是东方人之外,其余对象均系白人。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以正常的、既不限制胆固醇也不用高胆固醇的饮食,也不用任何可以改变胆汁中脂质的药物,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  相似文献   

12.
胆石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的过饱和、胆固醇结晶快速成核及/或胆囊排空不全有关。本研究调查这些因素在胆囊结石复发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20例胆囊结石患者在体外震波碎石和胆汁酸溶石治疗成功后,10例于12±2月内胆囊结石再次复发(复发组),另10例配对对照随访22±3月没有复发(未复发组)。 两组分别口服同位素标记的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和脱氧胆酸(DCA)各50mg,用气液色谱分析仪——单离子分光光度计法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胆胰和胃冲剂对胆道内环境成石因素的影响,并观察其预防术后胆石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Ⅰ组应用自制中药胆胰和胃冲剂(由柴胡、金钱草、大黄,黄芩等11味中药组成),选择胆道手术后胆道置管引流患者36例,服该冲剂者22例为服药组,不服药14例为对照组. 动态观察服药前后引流胆汁组分的变化,另设15例服药,10例对照,观察胆汁中氧自由基的变化,从多因素研究该冲剂对胆道内环境成石胆汁的影响. Ⅱ组肝胆管结石手术后取净结石患者224例,分2组,服药组130例,不服药对照组114例,随访1a~8a,观察胆石复发情况.结果Ⅰ组:服药组22例,胆汁中胆酸显著增高(mg/L,779±536→957±788),胆红素,粘蛋白显著降低(分别由μmol/L,555±272→376±206;mg/L,160±58→142±41,P<0.01). 对照组无变化. 服药组胆汁组分胆酸∶胆固醇(服药前779±536∶877±588,后957±790∶850±457);胆酸∶胆红素的比值(服药前779±536∶555±272,后957±790∶372±206),均呈动态升高(P<0.01). Ⅲ组15例,对照分组10例,检查胆汁中O与SOD,服药分组O低于服药前(8814→3930);SOD显著增高(95→142),两分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 Ⅲ组肝胆管结石术后服药组130例,胆石复发者5例(3.8%),对照组114例,胆石复发者31例(27.2%,P<0.01).结论中药胆胰和胃冲剂对调节和改善胆道内环境,逆转成石胆汁有显著影响,对预防胆石形成有良好功效.  相似文献   

14.
胆囊结石病患者胆道系统的螺杆菌DNA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近来 ,螺杆菌属细菌与胆道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并在胆固醇结石中检测到细菌DNA。为进一步研究胆囊结石病与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对胆囊结石患者的胆石、胆汁 ,胆囊黏膜行螺杆菌 16SrRNA基因检测。方法 研究对象为 2 9例胆囊结石病患者。胆汁和胆囊黏膜标本接种于需氧、厌氧和非选择性微需氧培养基培养。利用两对特异性的螺杆菌 16SrRNA基因引物对患者的胆石、胆汁、胆囊黏膜标本行nested PCR扩增 ,利用特异的螺杆菌DNA探针 ,对PCR产物行Southern杂交检测 ,并对 1例胆囊黏膜PCR产物直接测序 ,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的标准螺杆菌株序列作比较 ,采用Neighbor joining法绘制种系发生树。氧化酶法测定胆石胆固醇含量。 结果 胆汁和胆囊黏膜标本经需氧、厌氧、微需氧培养 ,未发现螺杆菌生长。 2 9例胆石标本nested PCR分析 ,2例阳性 (6 .9% ) ,2 3例胆汁中 9例阳性 (39.1% ) ,2 9例胆囊黏膜中 2 2例阳性 (75 .9% )。PCR阳性的标本Southern杂交均为阳性。 1例胆囊黏膜标本的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 ,证实为螺杆菌属细菌。 2 9例胆囊结石的平均胆固醇含量为 (6 2 .2± 3.8) % ,PCR结果阳性的 2例胆石为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结论 螺杆菌DNA存在于胆囊结石、胆汁及胆囊黏膜中 ,胆道系统螺杆菌感  相似文献   

15.
胆汁流动特性对胆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测定成石胆汁的流动特性(粘滞度、切应力、切变率)和生化成分 (糖蛋白、胆固醇、胆酸、卵磷脂、总胆色素),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成石胆汁流动特性与其生化成分的关系,来探讨胆汁流动特性对胆石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色素性胆石病是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在美国,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中20~25%有色素性胆结石。目前人们对此病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仍不全面。本文将扼要地将色素性胆石病的分类、流行病学、放射线影象特征、胆石和胆汁的成分、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色素性胆结石分类色素性胆石按其形态学、化学成分和临床特点被划分为黑色或褐色结石。褐色结石是褐色和黄褐色相间的层状结构,其粉末易结成块。而黑色结石则是外观黑褐色,形态不规则,带有坚硬的表面,其粉末不易结成块。临床上,褐色胆石是一种胆红素或胆红素钙结石,常见于东方人。而黑色胆石又称之为纯色素性结石,常见于西方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大多为褐色结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形成褐色胆石的重要危险因素。黑色胆石好发于有肝硬化、慢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取35例胆色素性结石患者(实验组)及10例对照组患者胆汁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及Hp培养,采用PCR方法检测胆囊管黏膜、胆管黏膜、胆汁和胆石核心中的Hp-DNA;所有黏膜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胆汁中Hp感染相关蛋白。结果所有胆汁培养均未发现Hp生长。实验组胆石核心、胆汁和黏膜的Hp-DNA扩增阳性率分别为14.29%、31.43%和56.67%。Hp-DNA阳性胆汁中,检出细胞毒素相关抗原(Cag A)7例,细胞空泡毒素(Vac A)6例,同时检出Hp Vac A相关亚单位(相对分子质量37000)、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35000)、尿素酶B和尿素酶A。实验组30例胆管黏膜经Warthin-Starry染色后有7例(23.33%)镜下观察到类似Hp的菌体。对照组胆汁和黏膜Hp-DNA阴性,胆汁中未检出Hp感染相关蛋白,黏膜Warthin-Starry染色后,镜下未观察到类似Hp的菌体。结论胆色素结石患者胆道系统中存在Hp感染依据,并存在多种Hp感染相关蛋白,Hp感染可能参与胆色素性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刘衡  陆伦根 《肝脏》2014,19(1):56-58
复杂胆汁淤积性疾病包括一系列影响大胆管、小胆管和胆囊的疾病[1]。到目前为止,该类疾病发病机制未明,因此尚未有胆汁淤积患者合理治疗措施。近期一些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对疾病有影响并已开始为合理化治疗提供帮助。在免疫介导的胆管疾病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分别代表了最重要的小胆管和大胆管疾病。PBC和PSC在所有人种中均有发现,但其发病率也存在地理分布差异,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发病率增加。相对而言,胆固醇胆石更为常见。胆汁中胆固醇或胆红素过饱和,胆囊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与胆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症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与多见病,其病因复杂。目前的研究表明胆石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有细菌感染、胆汁淤滞、胆汁成分改变等多种原因。自1983年Mar-shall等[1]从胃内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关系目前已有明确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致胆石症相关因素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 ,近年在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较近的尸检和B超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胆石症发病率较高 ,约 2 5 % - 30 %。有学者提出糖尿病是胆石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胆石症形成的共同物理化学机制是胆汁中某些脂质、无机盐或有机盐超过了在胆汁里的最大溶解度 ,从胆汁中析出。胆固醇结石形成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1 过饱和胆汁形成 ;2 晶核形成 ;3 结石生长。胆固醇的易溶性主要决定于胆固醇、胆汁酸、磷脂三者之间的比例。 6 0年代末提出胆汁胆固醇全部都是溶解于胆盐和磷脂组成的微胶粒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