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振金 《光明中医》2000,15(5):24-25
口周及口腔生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千金方·心脏脉论》曰 :“舌者 ,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心经别络上行于舌 ,心的气血上通舌。《内经》也一再强调 ,脾与胃相表里 ,脾开窍于舌 ,其华在唇。“口为脾之官”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灵枢·脉度篇》说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经属脾络胃 ,分支上行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胃经属胃络脾 ,起于鼻旁 ,下行鼻孔 ,入口齿 ,环口绕唇。故而口周及口腔皮肤粘膜疾病在病理上与心脾胃关系密切 ,当脾胃有热或心火上炎时 ,口周及口腔皮肤粘…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通报》2013,(3):57-57
脾者,食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素问》)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灵枢》)唇,肝脾胃三经所主验,脏腑之寒热最便,不可不知。肝脉、督脉、冲脉、任脉皆络者也。(元珠)内因脾胃受邪,唇为之病。(《大全》)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肌气绝则脉不荣肌肉,故肌肉软而舌萎,人中满,唇反。唇反者肉先死也。脾病者唇黄,脾绝者,唇四面肿。(《灵枢》)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通报》2008,7(6):56-56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素问》)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灵枢》)唇,肝脾胃三经所主验,脏府之寒热最便,不可不知。肝脉、督脉、冲脉、任脉皆络者也。(元珠)  相似文献   

4.
谈舌在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长荣 《河北中医》2004,26(6):432-433
辨舌属于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的诊病机制,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曰:“心在窍为舌。”又曰:“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心、肾、脾、胃之脉皆络于舌,说明舌和内脏的关系密切。现代人们亦认为,心主血,舌质颜色之红淡青紫,可以辨血液之变化。  相似文献   

5.
肝脾相关,为医皆知,胆胃相关,论者不多,盖将胆胃等同于肝脾,因而忽略不讲。其实胆胃与肝脾仍有区别,现结合临床体会,介绍于下。1生理关系胆胃的经脉互相连属,在《灵枢·经脉》上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出大迎,循颊车……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孔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由此可见,胆胃通过脉络会于大迎、颊车、缺盆…  相似文献   

6.
<正>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口乃九窍之一,在生理病理方面与脾胃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理方面,脾主口,开窍于口,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脾脉连舌本,散舌下,统摄金津、玉液;胃脉入上齿,挟口环唇,故脾胃所化生之气血可循脉上承于口以滋养其窍,口窍得其濡养方能发挥其纳食、辨味、磨谷、泌津助化及  相似文献   

7.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8.
舌下络脉诊治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五脏系于舌,无脉不通于舌。前人认为:“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以舌分虚实、阴阳、别脏腑、配方药。如《伤寒观舌心法》后序中说:“观其舌知其所苦……”。陶保廉的《舌鉴辨证》曾说:“观舌察病……舌不隔膜,且为心苗,目视明彻,胜于手揣。”前人把观舌视为诊断上重要环节,认识到舌与十二经脉无所不通。《灵枢·经脉篇》载:“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隔挟  相似文献   

9.
《景岳全书·声喑》:“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张氏此一卓见和治则,一直指导着后世有关属实之“金实不鸣”,属虚之“金破不鸣”之治疗,即实证宣肺,虚证或和滋肾,并由斯衍化出种种治疗方法。须知,咽喉虽“弹丸之地”,但它通过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足阳明与任脉等经脉循行,与肺、胃(咽喉所属)、心(舌本所属)、脾(唇所属)、肝(与咽喉相连)和肾(循喉咙、挟  相似文献   

10.
“三叉神经痛”乃一顽固疾患,以头面部阵发性剧痛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尚乏满意疗法。据其症状,似属中医“头风”、“头痛”、“面痛”等病症范畴。究其治疗则多采用祛风散火、通络止痛之法,以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重用风药。但前人早有明训,如《张氏医通》云:“面痛皆因子火,而有虚实之殊”。三阳之脉皆上于头面,三阳之火皆可引发本病。但因面为阳明之部,如《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页安)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凡举三叉神经痛之常发部位,目眶、面颊、鼻旁、耳前、口齿等皆为胃脉所过。故此类头面疼痛,多系胃府胃经之火  相似文献   

11.
一、用《灵枢》经中的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足阳明胃经是怎样循行的? 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而“胃升则康”鲜为人知。胃居中焦,乃升降出入之枢纽。其具有升和降的双向性。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胃之升有重要的意义,不可不知。一、胃之经络有升有降从经络循行看,胃足阳明之脉从头走足,  相似文献   

13.
正1经络理论《灵枢·经脉篇第十》曰:黄帝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三  相似文献   

14.
1 概述 “胃脘痛”之名首载于《内经》,如《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嗣后,《诸病源候论》曰:“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胃心痛指胃脘痛。此外,《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等历代医著中亦记载了本病的特点及治疗。 究其病因病机,或因寒、湿、暑等六淫外袭,与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结,致胃脘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疼痛;或因饮食失调,胃腑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疼痛;或脾胃素虚,…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用吴茱萸汤治愈数例典型的厥阴头痛,似有所悟,略述如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主之。”本条复见于《伤寒论》厥阴篇第3条。本证系脾弱胃虚,寒饮内生,因肝阳不足而寒饮犯之,胃病及肝。寒为阴邪,重伤肝阳,肝阳伤则阴无以制、足厥阴之脉属肝挟胃上贯膈,与督脉会于巅顶,故浊阴之气循经上犯,寒凝经脉,则见厥阴经脉所至之巅顶疼痛。吴茱萸汤中吴茱萸温振肝阳,肝阳振则浊阴自降。方中主用生姜,温胃散寒化饮,胃阳复则寒饮自化,人参、大枣补脾益气以扶正,全方共奏温阳散  相似文献   

16.
小青龙汤治胃病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青龙汤系仲景所创,见于《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再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1条、“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2条及“妇人杂病脉证并治”1条。故被后世广泛用于咳喘病外有风寒、内有水饮之患者,效果佳良。然笔者用之治疗胃病亦有良效,简介如下。1 理论依据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胃为阳,脾为阴,胃以降为和,脾以升为顺,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以营养全身。外感寒邪…  相似文献   

17.
胸痹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是指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 ,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常用。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胸痹 ,疗效更佳。胸痹心痛 ,病在心脏 ,心脏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与心脏 ,经脉相通 ,连为一体。《灵枢·经脉篇》言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隔 ,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还应该指出 ,脾胃与心的连系是全方位的 ,它们通过经别、经筋以及其他经相连结。《灵枢·经别篇》认为 :“足阳…  相似文献   

18.
<正> 祖国医学记载“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我在长湖临床治疗中,发现咽后壁正中部位即内哑门穴,多次用于临床治疗新旧失语症,一针、一穴,一次即可治愈,比刺外哑门穴安全可靠。取穴:患者正坐,仰脸,张口伸舌,令患者作呕状(因不会发“啊”的声音),使悬壅垂上举,可见咽后壁之正中部位即是内哑门  相似文献   

19.
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王居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北京100700)主题词经络/历史,阴经/历史,阳经/历史,手经/历史,足经/历史经络的称谓指;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后世多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朮上的脾脉,并不等于現代的脾脉。在解剖形态上,好象現代脾脉和胰腺;在生理上相当于消化吸收以及营养情况。一、脾之解剖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与胃以膜相連耳。”脾脉和胰腺都有膜和胃相連, 不能肯定它是脾是胰腺。难經四十二难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