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血管束植入移植松质骨治疗四肢骨不愈合的疗效。人工造成兔桡骨骨缺损后,分别用松质骨移植血管束植入及单纯松质移植进行修复,术后4、8、16周进行大体标本。X线、光镜和电镜观察,并应用前种方法治疗四肢骨不连患者18例。结果显示血管束植入移植松质骨较单纯血管束植入法和单纯松质骨移植治疗骨缺损效果好,应用这种方法治疗的18例骨不连患者均取得满意的儿。认为血管束植入移植松质骨是一种治疗四肢骨不愈合的简便、  相似文献   

2.
滑槽植骨加松质骨移植联合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骨不连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其治疗十分困难,应予以重视。我院自1996年4月~1999年12月,共收治胫骨骨不连患者18例,均采用滑槽植骨、松质骨移植加坚强外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取得较好疗效。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所有病例均由外院转来。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1~67岁,平均34岁。左侧10例,右侧8例。骨不连时间6~18个月。从受伤至行滑槽植骨术平均时间约11个月。致伤原因:车祸伤12例,砸伤4例,摔伤2例。受伤后前期处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3例,螺钉内固定3例,…  相似文献   

3.
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治疗四肢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治疗四肢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四肢骨不连患者资料,男45例,女15例;年龄13~68岁,平均39.2岁.骨不连部位:肱骨干7例,胫腓骨19例,股骨干27例,桡骨远端4例,锁骨3例.骨不连按照Weber分型:肥大型3例,萎缩型15例,缺血型37例,假关节型5例.骨不连病程:6~25个月,平均12.5个月.入院前手术次数:1次42例,2次17例,3次1例.入院前固定方式:钢板固定45例,髓内钉固定8例,外固定支架固定7例.术中均采用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并应用锁定钢板桥接内固定.术后随访患者,记录患者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2.8个月)随访.59例骨不连患者于术后4~8个月(平均5.3个月)获愈合;1例股骨干骨不连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钢板断裂,入院再次行植骨,并在植骨区附加1块重建钢板加强固定,6个月后完全愈合.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畸形、双下肢不等长、取骨区疼痛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植骨块的成骨效应,使植骨块迅速成活,从而达到治愈四肢骨不连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BMP加自体颗粒植骨治疗四肢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1998年5月-2005年2月采取经皮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tic prote in,BMP)加自体松质骨颗粒植骨治疗四肢骨不连、骨缺损3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23~67岁,平均42岁;开放骨折21例,闭合骨折14例。骨不连发生在肱骨2例,尺桡骨3例,股骨12例,胫骨18例。钢板内固定19例,外固定支架固定5例,髓内针固定11例。骨不连时间为术后8·5~24个月,平均14个月。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以股骨骨不连为例,于大腿外侧骨折平面切2 cm长纵切口,直达骨折端。于骨折处凿取外侧1 cm×1 cm的外大内…  相似文献   

5.
松质骨移植对股骨头骨结构及血供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质骨移植对股骨头骨结构及血供重建的影响王春生王坤正杨万石王中卫⒇股骨头坏死是一种骨科常见病,其治疗至今仍为骨科领域的难点之一。由于FicatⅠ期的症状不明显,漏诊、误诊率较高,且治疗效果不能得到保证,而FicatⅣ期的治疗多已无可选择,人工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观察带血管骨移植修复四肢骨肿瘤瘤段切除后骨缺损的治疗价值。方法对48例不同类型的骨肿瘤行局部彻底切刮除,或骨膜外瘤段切除后所致的骨缺损分别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位移植6例,游离移植3例;带血管胫骨瓣游离移植1例;带血管蒂腓骨瓣同侧顺逆行转位移植9例,游离腓骨移植22例,双腓骨瓣组合移植4例,腓骨皮瓣游离移植3例进行修复治疗。结果移植骨与主骨均获得愈合,时间为25~42个月,平均35个月。并经05~12年(平均47年)的随访,45例治愈,;3例复发,复发的3例病人中2例为骨肉瘤,1例为动脉瘤样骨囊肿恶性变,最终行了截肢术。结论证明带血管骨移植用于修复病变广泛的良性骨肿瘤或低变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疗效可靠,恶性肿瘤者较差。  相似文献   

7.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不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3年2月至2006年10月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1例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4例,女性17例;年龄7~70岁,平均38岁.其中5例肱骨骨不连,33例股骨骨不连,23例胫骨骨不连.骨不连的原因包括内固定失效47例,外固定失败5例,感染9例.骨不连病程为10~156个月,平均19个月.42例使用LCP钢板内固定,19例使用LISS钢板内固定.55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3例在自体植骨的同时结合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3例采用同种异体松质骨结合人工骨移植.手术前、后根据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评分对47例膝关节周围骨不连患者的关节功能进行评估,85~100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一般,<60分为差.术前优29例,良8例,一般4例,差6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在4~6个月内牢固连接,平均愈合时间4.8个月,无内植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优35例,良7例,一般1例,差4例.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植骨术是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9.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和特点。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中段切除1.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将36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均用直径3mm的髋内针固定,于术后第1、2、3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四环素荧光标记,HE染色)以色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与自体骨相似,ECT显示  相似文献   

10.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和特点。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 1 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 36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 ,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 ,均用直径 3mm的髓内针固定。于术后第 1、 2、 3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 (四环素荧光标记、HE染色 )以及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与自体骨相似 ,ECT显示术后第 1个月骨代谢活跃 ,2、 3个月趋于稳定。移植骨BMP表达阴性 ,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其愈合是从宿主骨向移植骨 ,从周围向中央 ,从哈佛氏管向其四周逐渐进行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 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是移植骨全方位活化的过程 ,即全方位再血管化、新骨形成和宿主与移植骨接连的过程。其主要通过骨传导实现成骨 ,骨诱导亦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植骨治疗四肢长骨干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6年9月,选择25例创伤后骨不连、骨缺损患者,其中胫骨9例,股骨13例,肱骨3例。骨不连、骨缺损引起须植骨长度1~6 cm,平均2.7 cm,均在椎间盘镜下行瘢痕清除,然后在骨缺损部位植入异体松质骨,再于髂骨取自体红骨髓15~20 ml注入植骨处。结果25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症状。除2例术后内固定失败外,余23例骨不连、骨缺损均获骨性愈合,植骨生长良好,骨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5.1月,无感染及再出现骨不连。结论椎间盘镜下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植骨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无须自体髂骨取骨,局部创伤小,血运破坏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超长腓骨嵌入植骨治疗小儿长骨腔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小儿骨骨病、肿瘤切除后腔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的超长腓骨嵌入移植术式,修复骨肿瘤,肿瘤样变切除后的骨缺损。结果:经术后1-8年的随访,嵌入大段腓骨与病灶清除后腔性骨床相融一体,未见肿瘤复发;修复骨质的外形与功能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带肌蒂骨瓣移植后骨瓣的变化。方法 采用成年体健家犬 9条 ,切取带缝匠肌的髂骨块 ,将骨瓣游离后用医用硅胶膜包裹后固定于大腿外侧 ,术后 2、 4、 6、 8周取下骨块。以组织学、放射性核素扫描 ,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 ,观察肌蒂移植骨存活范围 ,成骨活动形式以及生物力学性能改变。结果 ①带缝匠肌髂骨瓣为一部分存活骨 ,在距肌蒂 1 2~ 1 7cm处开始出现骨组织坏死 ;②带缝匠肌髂骨瓣 ,存活骨的骨髓组织被纤维肉芽组织及新生毛细血管替代 ,远端死骨则是由近端存活骨向其“爬行替代” ;③组织学检查显示 2周时死骨内有少许纤维肉芽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 ,6周时出现原始骨小梁 ,8周时部分骨小梁恢复正常形态 ,骨母细胞明显减少 ;④生物力学显示带缝匠肌髂骨瓣生物力学性能较对照侧为低 ,但在 8周时其抗压力学性能恢复较快。结论 组织学观察、ECT检查证实 ,带缝匠肌髂骨瓣是一块血供欠佳的骨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制微创取骨器在髂骨取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08年10月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创取骨器取松质骨35例,自髂前上棘后1cm至髂嵴结节髂骨较厚的区域取骨。结果取骨量1~4cm3,平均2.37cm3;微创取骨器取骨的操作时间3~5min;出血量1~2ml;并发症发生率5.7%(2/35)。结论使用微创取骨器取松质骨,方法可靠,可满足部分植骨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自身骨泥在长管状骨骨折中的应用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长管状骨钢板内固定产生的自身骨泥有无骨诱导活性,能否作为植骨材料及其临床应用。采用22只兔桡骨钻孔采集的骨泥股部肌肉内植入,在二周时五只兔做ECT检测,在一、二、三周取材,做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另5只兔桡骨中段骨折模型一侧自身骨泥植骨、对侧对照,二周做ECT检测。研究结果显示:自身骨泥植入兔肌袋内一周软骨生长,三周网织骨形成;ALP二周水平最高;二周ECF检查肌肉植入区出现放射性浓集,放射性计数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肌肉(P<0.05)。骨折模型植骨ECT计数比值明显高于对侧(P<0.05)。52例56处长管状骨钢板内固定自身骨泥植骨取得了良好效果,无一侧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结果表明长管状骨内固定产生的自身骨泥具有诱导成骨活性,可做为植骨材料,应用于长管状骨骨折钢板内固定一期植骨,可望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活性煅烧骨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侯希敏  刘永辉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1):699-701,I004
验证煅烧骨是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理想载体。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自制煅烧骨按1:20的重量比例,组成活性煅烧骨,植入兔尺骨骨缺损处,术后14,28,56,84天时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新骨生成量观察及降解率测定,并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外固定支架并髂骨植骨治疗骨不连4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外固定支架同髂骨植骨的组合治疗骨不连方法,分析该术式的特点并讲明观点。方法:48例均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并髂骨植骨术治疗。结果:经术后12~96个月随访,48例骨不连中40例一次治愈。结论:外固定支架并髂骨植骨治疗骨不连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吻合血管的胎儿骨膜皮质骨瓣移植治疗骨不连的效果。 方法 采用吻合血管的胎儿骨膜皮质骨瓣治疗骨不连 19例 ,其中胫骨骨不连 8例 ,尺骨近段骨不连 5例 ,肱骨远段骨不连 3例 ,桡骨远段骨不连 2例 ,股骨骨不连 1例。 结果  19例病人经过一年以上随访 ,其中术后 12~ 18周愈合 17例 ,术后 2 3周愈合 2例。 结论 胎儿骨膜皮质骨瓣由骨膜和骨皮质组成 ,能够促进骨不连愈合 ,胎儿骨膜皮质骨瓣抗原性差。本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 ,移植后塑形方便 ,一个切口内完成手术 ,适用于骨不连和小范围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Background: This case report describes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 at the 4.5-year follow-up after an extensiv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emoral diaphysis using autologous cancellous bone graft. The radiological study including axial tomography demonstrates secondary remodelling to form tubular diaphyseal bone. Methods: A patient with an existing hip fusion, who sustained a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femur 12 years later, was treated by open internal fixation using a plate and screws. Infection followed which became chronic, causing bone resorption and necrosis and producing a septic non-union. Reconstruction in two stages was performed: open radical debridement which ended with a 14.5 cm diaphyseal defect of the femur, temporary alloplastic spacer interposition and secondary de-arthrodesis of the hip with massive autologous cancellous grafts into the induced foreign body membrane left by the spacer. Fixation was provided by a plate and screws. Results: The femur was free of infectious recurrence at 4.5 years. The patient walks without crutches with a shortened lower limb using a leg length compensation shoe and a painfree sine-sine hip arthroplasty. The former bone defect is fully remodelled into new cortical bone. X-ray and CT-scan demonstrate the tubular form of the reconstructed bone. Conclusion: This clinical case demonstrates the restoration of a medullar cavity after massive cancellous bone grafting of a diaphyseal defect of the femur. The question remains open as to whether the foreign body membrane has only a simple passive protective function against extraosseous bone resorbing factors or whether it functions actively by producing growth factors or other beneficial bone inducing factor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松质骨移植到骨缺损处,再将带血管蒂骨膜,骨瓣移植和血管束植入,以探讨不同方法对骨缺损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桡骨骨缺损模型,移植松质骨后,分别用带血管蒂的骨膜,骨瓣移植和血管束植入,单纯松质骨移植作对照,术后4,8,16周进行大体标本,X线,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骨膜移植组血运建立快,成骨面积大,骨缺损修复快,质量最好。骨瓣移植组是通过带血管蒂的骨瓣移植增加了血液供应,成骨较快且好;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