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 凉血四物汤出·清《医宗金鉴》。由当归12克生地赤苓皮各15克川芎赤芍黄芩陈皮红花各9克五灵脂12克甘草6克生姜3克组成。原为治疗酒皻鼻而设。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此方灵活加减,治疗多种皮肤病收效颇著。现介绍如下: 例1 张××,女,40岁,农民。患者于3年前开始鼻部发红,逐渐延及面  相似文献   

2.
血尿治验     
赖××,男,54岁。1984年7月28日就诊。患咳喘已多年不愈,时有痰中带血。两天前小便时发生无痛性肉眼性血尿,且伴有血块。舌上有瘀点,脉细涩。辨证:肺肾阴虚,气滞血瘀。治则: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处以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90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赤芍15克,黄柏15克,知母15克,三七粉6克(冲服),当归15克,阿胶12克(烊化),鲜茅根60克,旱莲草30克。服二  相似文献   

3.
我采用中药治疗红斑性肢痛症,收到较好的疗效。举典型病例如下:例1 雷××,女,18岁,辛集市宋村人,学生。1982年1月24日初诊,自述两足疼痛月余。疼痛时每次约发作一个小时,每天发作数次,后转为持续性灼痛。局部皮色潮红,遇冷则疼痛减轻。辨证属气滞血瘀,郁久化热,治宜清热凉血化瘀。方药:当归15克元参15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忍冬藤20克黄芩10克  相似文献   

4.
例一,余××,男,49岁,工人。于1984年5月20日就诊。患者原有smp过敏史。三天前因发热,内服smp1毫克,药后约2小时左右,四肢皮肤出现圆形紫斑,呈对称性,发痒,阴器起疮,破后渗水,伴便结,溺黄,淋涩不畅,舌质绛少苔,脉细数。证属血热妄行。拟清热凉血,以生地大黄汤加减治之。处方:生地15克,生大黄9克(后下),山栀15克、银花9克、滑石18克、甘草梢6克、麦冬9克、旱莲草15克、紫草9克、仙鹤草15克。水煎服。两剂后,瘙痒止,斑色变淡,  相似文献   

5.
牙痛一疾,祖国医学观点观之,风,火二症是最重要的病因。临症往往虚中挟实,互为引发,其中虚火尤属常见。胃火内炽、肝阳上亢,每是牙痛之诱因。故从中医辨证,针对处理,可收良效。兹举3例说明之。例1 王××民工,牙痛多日,伴有腰痛。舌淡、脉沉。治以滋阴、泻火,止痛。方用熟地45克、骨碎补9克、蜂房4.5克、石膏15克。1剂痛止,三剂痊愈,半年无复发。例2 陈××,近日曾食油炸食品,昨晚牙痛难忍,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则清胃、养津、止痛。  相似文献   

6.
黄××,女,14岁,阴道出血,时多时少,淋漓不止,血色暗挟有血块。曾服归脾汤加凉血止血药无效反而少腹胀痛。眼睑浮肿,气短声低,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涩。证属脾虚有滞,虚中挟淤,拟益气固冲,化淤止血法:党参10克炒白术12克川断12克萸肉15克炒枣仁15克炒蒲黄8克。三七粉3克(冲) 炒白芍12克当归6克荆芥炭10克炙甘草10 服五剂血止,一年后追访未复发。  相似文献   

7.
贾××,女,13岁。1984年7月中旬诊。一周前两下肢皮肤出现点状紫斑,伴瘙痒。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口服扑尔敏、输液等,效果不佳。刻诊:两下肢有颜色深浅、大小不等的点片状红斑,压之不退。化验:血小板1.3×10~9/L,两脉沉细,略数,苔薄,舌尖红。中医辨证:热邪郁于营血,灼伤血络,血不循经。治法:清热凉血。药用:生地15克,白芍12克,牡丹皮8克,连翘、藕节各10克,丹参18克,  相似文献   

8.
丹毒治验     
张某,女,50岁,工人。1987年5月3日初诊。患者突发性右下肢局部光亮红肿(约11×5cm),边缘清晰,略高出皮肤,热痛拒按。伴有头痛,发热,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毒邪内炽。拟清热解毒凉血法。处方:银花3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天葵子10克苦参30克地肤子10克石膏60克 知  相似文献   

9.
赵××,男,63岁。1986年1月6日诊。患者于1985年3月起双下肢皮肤出现点状丘疹,逐渐发展呈片状斑疹,搔痒明显。诊为“进行性色素性皮肤病”,曾多次用扑尔敏、路丁、维生索C及赛(口庚)啶软膏治疗,无效。前来就诊。证见双膝以上散在性上丘疹,双膝以下斑疹成片,色赤,皮肤表面较粗糙,微热感,右外踝部可见一溃疡约2×3cm,脓性分泌物少许。自诉心烦易躁,大便干结。舌红,苔微黄,脉左滑右弦。脉症合参,拟为湿热毒邪郁于血分,用凉血透热,佐以渗湿之法。处方:细生地15克,丹皮10克、元参10克,赤芍药10克、广牛角30克,连翘15克、葛根15克、赤小豆15克、生麻黄6克。3剂。另用花椒30克、冰  相似文献   

10.
崩漏一症,妇科最为常见。我在临床上用自拟“牛膝六味汤”治疗此疾,收效满意,现举病案二则。一、张××女28岁已婚于1964年2月就诊。月经一月两潮已半年余。此次经来十余日未净,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血色深红有块,伴有头晕、腰痛、腹胀痛,手足烦热,口干舌燥、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经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辨证:阴虚血热瘀滞。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首用地榆苦酒煎止血:地榆40克,醋浸泡半日,加水煎后露一宿,次日早温服。服药两剂效果不明显,考虑是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虽改服自拟的牛膝六味汤。方用牛膝20克,补肝益肾泻恶血;白芍15克,敛阴平肝;贯众炭15克,清热凉血;藕节15克,凉血散瘀;丹皮15克,和血、凉血、生血;白茅根25克,泻火止血,服三剂,腹胀痛明显减轻。又依原方续服三剂血止。仍有头晕无力,原方加阿胶30克,补血扶虚。共服16剂,  相似文献   

11.
吴××,女,42岁。1983年8月25日初诊。82年10月曾患月经过多,后经中药调治,月经基本正常。83年7~8月,一月行经二次,经量不多,色红,兼见心烦,两肋胀痛。昨日下午突然阴道大量出血,内外裤被经血浸透,一天之内用消毒纸十五包,急来医院诊治。脉微数,舌红苔黄,面红赤。诊为血崩,证属血热,治以清热凉血。用清热固经汤化裁。处方:地榆炭30克、槐花炭15克、牡蛎60克、藕节炭15克、炒阿胶15克(另烊化)、炮  相似文献   

12.
鼻衄一证,临床多以清热凉血或辛凉解表为治。但实际上不可一概而论,笔者诊治1例,以辛温解表法而获愈,关键在于辨证处方。刘××,男26岁。患鼻衄9年余,平均每周一次,严重时3~5日出血一次。尤以劳累、感冒及冬季加重,屡用凉血止血、固涩止血治疗无效。近因感受风寒又出现衄血,并见恶寒无汗、头痛等症,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浮紧。此乃太阳病伤寒证,治宜辛温解表、祛风止血,方以麻黄汤加减:麻黄10克,桂枝12克,杏仁、干姜、紫苑各15克,甘草6克,艾叶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  相似文献   

13.
血精治验     
病例一:陈××,男,40岁,教师,1981年6月1日初诊。近两月来,精液呈红色,阴茎及下腹部无疼痛,但有头昏、不耐劳作之感。经×县医院和武汉×医院检查后,诊断为精囊炎。使用红霉素、复方五甲氧嘧啶等治疗半月无效,故请中医诊治。患者颜面色泽晦暗,眼周色黑,脉沉细稍数,舌红苔薄黄。此属劳损耗阴,虚火内扰精室,灼伤阴络,精血杂出之血糖证。选方以补肾填精、泻火凉血为要,仿知柏地黄丸加减:黄柏10克,生地15克,山药30克,云苓12克,枣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运用《医宗金鉴》方内服、外敷治愈5例酒皶鼻患者(均为红斑期和丘疹期),介绍如后: 内服凉血四物汤化裁:生地30克,赤芍、川芎、黄芩、桑叶各10克,全当归、丹参各15克,陈皮6克,甘草3克。外用颠倒散加南天仙:大黄、硫黄各150克,混研细末,南天仙150克,捣烂,三药混匀即得,瓶装备用。用时冷开水调敷。李××,女,29岁。86年1月20日诊。面部发红年余,  相似文献   

15.
牙龈肿痛     
李××,男,32岁,农民。1982年9月27日就诊。主诉:牙龈肿痛两月。今年7月份因过食辛燥之物,半月后发生牙龈肿痛,且逐渐加重。曾多处医治,均未见效。成都某医院诊为“牙周炎,”经治疗仍无效,乃来我院诊治。察患者形容憔悴,牙龈红肿,舌质红少津,脉细数。辨证:肾阴亏虚,阴虚火旺,气血不足。治当滋阴清热,凉血,补益气血。拟方: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20克、黄柏15克、熟地20克、泽泻15克、淮山药20克、茯苓  相似文献   

16.
清胃散源于《兰室秘藏》,由生地、当归、丹皮、黄连、升麻等药组成,功能清胃凉血,是治疗胃火牙痛的一首名方,笔者应用该方治疗鼻衄、奔豚气等症,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李××,男,46岁,1986年3月4日诊。自述每逢上午八、九点钟,便出现鼻衄,已有旬日,血色鲜红量多,每用副肾素棉球多个,才能止住。余时如常。诊见口干,话红,脉数。笔者认为上午八、九点  相似文献   

17.
例一:胃火炽盛王××,男,37岁,工人。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年。就诊时自述胃脘部疼痛,口干喜冷饮,烦躁、夜寐不安,大便干结难解,三日一行,经常牙龈出血,量多色红,口臭熏人,晨起更着。曾服维生素C、K,安络血等,未能控制。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此属胃经积热,迫血妄行。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清胃汤合通脾泄胃汤加减:生石膏45克(先煎)川黄连3克焦山栀9克大生地30克牡丹皮9克代赭石30克(先煎)小蓟根15克怀牛膝9克黑元参15克生大  相似文献   

18.
叶××,女,28岁,1985年7月12日诊。三年来每逢经期即鼻衄,血出如注,多方治疗罔效。现身倦乏力,脘腹痞满,纳差,干呕,自觉口臭口苦,咽干,舌苔黄厚腻,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黄芩、牛膝、菖蒲各12克,茵陈、六一散、生地各15克,蔻仁、薄荷、佩兰、木通、连翘、茜  相似文献   

19.
清带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由牡蛎、龙骨、山药、乌贼骨、茜草组成,原治妇人赤白带下。笔者据其益肾固涩,凉血止血之功,试治一些男科病,偶获佳效。现举验案二则。一、血精赵×男45岁1990年1月20日诊。自述射精带血已1年,曾在北京×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屡服中药治疗收效甚少。近2月每行房事后排精呈深红色血精,较前加重,伴阴茎刺痛难忍,会阴作胀,眩晕耳鸣,舌干口燥,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肾精亏损,虚火内炽,损伤精室血络。治宜固其阴精,凉血止血,投清带汤合二至丸调治:山药30克生龙牡各24克乌贼骨15克茜草15克  相似文献   

20.
例一、张××,24岁,未婚,1987年4月16日初诊。该患形体消瘦,月经约20天左右一行,经量少,色暗红,有少许血块,小腹胀痛,头晕心烦,每于行经前二、三天即鼻衄3~5次,一次衄血约20~30毫升,溲赤便秘,手足发烧,舌红少苔,脉象弦细而数。证属肝经郁火夹冲脉之血上逆,伤及阳络而为鼻衄,是谓“逆经”之证,宜清泄肝经之火,凉血以顺肝气,仿付青主“顺经汤”加减化裁:当归15克、丹皮20克、茯苓20克、熟地25克、沙参15克、牛膝10克、白芍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