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阿苯达唑咀嚼片和吡喹酮两组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和副作用,为我市开展华支睾吸虫病的群防群治工作选择高效、安全的药物。方法分别应用以上两组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阳性者,治毕1个月以改良加藤氏(Kato-katz)厚涂片法检查粪便样本,以虫卵阴转率为疗效评价指标,并了解药物副作用情况。结果阿苯达唑咀嚼片组在轻度感染组和中重度感染组的转阴率为92.56%,83.33%;吡喹酮组为98.59%,100%。两组药物疗效的分层比较:轻度感染组P=0.115,中度和重度感染组P=0.494,两组药物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阿苯达唑咀嚼片服药后随访254人,其中3人出现腹痛或恶心等现象,吡喹酮组治后随访73人,25人出现腹痛或恶心等副反应(!2=77.31,P<0.001),吡喹酮组病人出现副作用的几率远大于阿苯达唑咀嚼片组。结论阿苯达唑与吡喹酮的疗效没有差异,但副作用较少,在人群普查普治时应首先考虑用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验证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用阿苯达唑乳剂10mg/(kg.d)进行治疗。服药3个月复查1次为一个疗程,各个疗程之间不间断连续用药。以B超影像特征为主判定疗效,观察不同疗程的效果。以停药时的检查结果为近期疗效,停药后随访1~4年的结果为远期疗效。结果:116例患者的平均近期疗效:治愈率为84.5%,有效率为98.3%,无效率为1.7%。平均远期疗效:治愈率为82.3%,有效率为82.5%,无效率为0,复发率为17.5%。结论:阿苯达唑乳剂对囊型包虫病疗效稳定可靠,不良反应轻微,可成为治疗包虫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初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3例包虫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服药组(35例),连续口服L-ABZ 3-6个月;B组为包虫囊肿穿刺前后服药组(4例),穿刺前3-7d开始服药,穿刺后连服1个月;C组为手术前后服药组(14例),术前3-7d开始服药,术后可进食水后即开始服药,疗程1个月。3个治疗组服药剂量均为每天10mg/kg,2次/d。同时动态随访病人服药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胸部X线片、B超或CT以及病人对药物的毒副反应。用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和无效率来衡量A组的疗效。以复发率(观察至少1年)来判断B、C组的疗效。结果:A组治愈16例(45.7%),有效9例(25.7%),部分有效6例(17.1%),无效4例(11.4%),总有效率88.6%;B组、C组随访时间1-3年,尚无复发。临床药物治疗的53例服药病人中,尚未见因药物的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对包虫病病人疗效较为肯定,毒副反应轻,患者能够长期服用,尤其适用于某些不宜施行手术治疗或复杂的包虫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复杂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的26例复杂肝泡型包虫病例的临床资料.26例患者中13例行单纯药物化疗,13例行姑息手术联合药物化疗,比较二者生存率差异.结果 2种治疗方式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长期化疗随访病例健康存活.结论 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长期使用.同时单纯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的化疗与姑息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复杂病例的治疗方式可能无临床差异,但无论是否手术,有效长程的化疗都应作为必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新剂型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囊型包虫病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2例肝囊型包虫病患用阿苯达唑10mg/Kg/d和12.5mg/Kg/d两种剂量进行治疗。服药3个月复查一次为一个疗程,各疗程之间不断连续用药。以B超影象特征为主判定疗效。观察不同疗程的效果。以停药时的检查结果为近期疗效。停药后随访1-4年的结果为远期疗效。结果:两个剂量组共212例患的平均近期疗效为:治愈率74.5%,有效率为99.1%,无效率为0.9%。平均远期疗效为:治愈率为83.1%,有效率为89.3%,无效率为0.6%,复发率为10.2%。以12.5mg/Kg/d连续治疗9个月的疗效最好。复发病人再治疗的效果良好。结论:阿苯达唑乳剂对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超过当前包虫病药物治疗的最好水平。且疗效稳定可靠,不良反应轻微。可做为包虫病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011-2012年金塔县实施《甘肃省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技术方案》确诊的36例包虫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包虫病的发病趋势、流行特征及治疗方法,为制定包虫病治疗方案提供临床经验和科学依据。方法对本县24057例健康人群依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采用B超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普查,对疑似者同时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辅助检查,将确诊的36例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六君子汤+阿苯达唑治疗)20例,对照组(阿苯达唑治疗)16例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中药六君子汤联合阿苯迭唑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0%,应用阿苯迭唑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前者明显优予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六君子汤联合阿苯迭唑治疗包虫病,能有效控制包虫病的蔓延和扩散,疗效显著。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制定包虫痛治疗方案提供了临床经验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拔牙后发生疼痛时服用立效散可达到某种程度的止痛作用,对20例进行镇痛效果判定有效13例(65%),稍微有效4例(20%),无效3例(15%),对拔牙后疼痛轻度的患者在服药后13例转为无疼痛感,中度疼痛的5例中有4例疼痛减轻、1例未减轻,重度疼痛的2例无效。立效散对拔牙后轻度疼痛的患者疗效非常满意,对中度疼痛的患者疗效一般,对重度疼痛的患者镇痛效果不佳。20例患者服药后无1例发生自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阿苯达唑免疫脂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制备阿苯达唑免疫脂质体,提高阿苯达唑治疗包虫病的靶向特异性.方法采用注入-pH梯度法制备了脂质体;接着进一步采用戊二醛法将单克隆抗体与脂质体偶联制备免疫脂质体.结果脂质体的包封率为(64.02±3.10)%,粒径20~80 nm;用ELISA法检测了免疫脂质体抗体效价,其活性仍保留近80%.结论阿苯达唑免疫脂质体可成为抗细粒棘球蚴病特异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在治疗复杂肝泡型包虫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所收治的复杂肝泡型包虫病患者85例,分为观察组45例,使用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治疗,对照组40例,则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本次治疗中总有效率为95.56%(43/45),存在有显效患者24例,有效患者19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31/4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用药期间,观察组1例(2.22%)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为10例(25.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对复杂肝泡型包虫病进行治疗,可有效确保临床对该类患者诊治效果,并实现对不良反应的有效控制,具备极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主要的抗囊药物有阿苯达唑、吡喹酮,但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将31例脑囊虫病人服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7~68岁,主要分布在  相似文献   

11.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呈地方性流行的寄生虫病,各脏器的感染率与六钩蚴随血循环经过的先后次序有直接关系.各脏器的发病率依次为肝、肺、腹腔、胃、脑、肌肉、肾等等.而腹腔包虫病括肠管、肠系膜、腹膜、大网膜及盆腔等部位的包虫[1,2].我院于2003年~2006年对各脏器包虫病进行口服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本文报告用阿苯达唑乳剂治疗24例腹腔包虫病患者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方法收集我院100例包虫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50例。对照组实施阿苯达唑片治疗,观察组实施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药物副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能够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药物副作用明显低于常规阿苯达唑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评价阿苯达唑两种剂型药物治疗囊性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2008年十年收治的阿苯达唑脂质体和阿苯达唑片治疗的共269例囊性包虫病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通过一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入组病例218例。依据随访记录的可能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的各项指标,应用SPSS13.0及PEMS3.1医学统计软件包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深入分析。结果影像学疗效结果评价显示阿苯达唑脂质体组与阿苯达唑片剂组比较,3个月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9.581,P=0.00001),将两个治疗组作为疗效的影响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也显示,两个治疗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06,P<0.001,OR<1,95%CI:0.119~0.428)。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及阿苯达唑片剂均是有效的抗包虫药物,Logistic回归方程的结果结合影像学疗效评价显示阿苯达唑脂质体疗效优于阿苯达唑片剂。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对入院急性乙醇中毒病人分为二组 ,治疗组 :纳洛酮与 5 0 %G .S联用 31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3例 ,年龄 16~6 0岁 ,平均 35岁 ,其中轻度 7例 ,中度 18例 ,重度 6例。对照组 :单用 5 0 %G .S治疗 2 6例 ,男性 2 4例 ,女性 2例 ,年龄 17~ 5 5岁 ,平均 32岁 ,其中轻度 8例 ,中度 15例 ,重度 3例。1.2 分类标准 按临床表现及体征将急性乙醇中毒分为 :兴奋期为轻度 ,共济失调期为中度 ,昏迷期为重度。1.3 治疗方法 二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催吐或洗胃处理 ,中重度给予吸氧 ,并给予 5 %G .S 10 0 0mlA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与苯那普利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入选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 人随机分为两组,氨氯地平组39例,口服氨氯地平5mg每日1次;苯那普利组36例,口服苯那普利每日10mg,上午7 点服用;每日1次,治疗结束时对两组病人服药前后比较血压.结果治疗高血压,氨氯地平起效慢,苯那普利起效 较快,但副反应均小.结论长效制剂氨氯地平、苯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确切,服用方便,副作用少,可作为 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吡喹酮及阿苯达唑单用或联用抗囊尾蚴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筛选吡喹酮及阿苯达唑两种药物治疗脑囊虫病的最佳方案。方法  1)吡喹酮单剂 ,按 2 0mg/kg·d× 6d(每日每公斤体重 2 0mg ,分 3次服用 ,共服 6天 )或 10mg/kg·d× 12d给药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 2 )阿苯达唑单剂 ,按 15mg/kg·d× 15d给药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用药 ,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 2 0mg/kg·d× 12d ,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 4)吡喹酮及阿苯达唑联合递增用药 ,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 0mg/kg·d×12d ,后续吡喹酮 30mg/kg·d× 12d ,间隔 2~ 3个月后 ,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 30mg/kg·d× 12d或 5 0mg/kg·d× 12d ,2~ 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 5 0mg/kg·d×12d。结果  1~ 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6 8.1% ,5 5 .0 % ,96 .1%和 98.1% ,按 χ2 检验 ,1、2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也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 4种疗法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其中 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1、2种 (P <0 .0 0 5 )。结论  4种治疗方案均有抗囊尾蚴作用 ,但联合用药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剂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伊维菌素驱治肠道线虫感染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用伊维菌素0.1、0.2、0.2和0.2mg/kg顿服分别治疗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感染者,并与阳性对照药阿苯达唑400mg顿服进行比较。结果随机双盲治疗,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对蛔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均为100%(34/34),对钩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17.6%(6/34)和76.5%(26/34),对鞭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67.6%(23/34)和47.1(16/34),对蛲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58.8%(20/34)和100%(34/34)。服药后1~2d排虫达高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液学、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影响。结论伊维菌素治疗鞭虫感疗效优于阿苯达唑,治疗蛔虫感染疗效与阿苯达唑相同,治疗钩虫、蛲虫感染疗效不及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新型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苯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5 4例。结果 服药 1周末时 ,有效率为 83 33% ;服药 2周末 ,总有效率达 92 5 9% ;服药 4周后 ,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 ,说明盐酸苯那普利降压效果确切、持久稳定、服用方便 ,副作用较少 ,是一种理想的抗高血压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快速尿素酶试剂检测 145 1例胃镜检查病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并取胃窦粘膜组织行病理检查 ,明确慢性浅表性胃炎程度及有无肠腺化生。结果  145 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中轻度、中度、重度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各为 17.1%、6 1.3%、78.4% ,而并发肠腺化生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 48.3% ,其中轻度及重度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中度胃炎及肠腺化生病人的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但同时亦受药物、酒精、胃十二指肠反流等因素影响 ,另外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化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阿立派唑与维思通两药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6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服维思通与阿立派唑,并与治疗前后分别用副反应量表及bprs量表进行评定。结景:服用阿立派唑的副反应明显少于服用维思通。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