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切除术解剖显露喉返神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8例甲状腺切除术中解剖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及其对喉返神经的保护效果.结果:68例中共解剖显露喉返神经103条(含一条喉不返神经),损伤6例,总损伤率8.8%.其中属暂时性损伤5例,占7.35%,永久性损伤1例,占1.47%.结论:甲状腺切除术中必须熟悉喉返神经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情况,对再次手术、甲状腺癌根治术或对甲状腺背侧肿物行次全切除术时,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是避免其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有效解剖标志.方法:将35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为分3组,术中以甲状软骨下角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软骨下角组)119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8条;以甲状腺下动脉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甲状腺下动脉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55条;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显露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组)118例,共解剖喉返神经167条.结果:甲状软骨组喉返神经损伤12条,损伤率为7.59%;动脉组喉返神经损伤8条,损伤率为5.16%;气管食管沟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损伤率为1.2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气管食管沟为解剖标志识别喉返神经可以有效地降低喉返神经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中保护喉返神经的方法.方法 对52例甲状腺再手术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次手术方式为肿块切除或(和)单侧甲状腺部分切除、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再次手术方式为单侧甲状腺叶次全切除、单侧全切加峡部切除、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甲状腺全切除术和(或)颈部淋巴结清扫.喉返神经暂时和永久损伤共计5例.结论 良性甲状腺疾病再手术时应解剖显露喉返神经,但甲状腺癌再手术不必强求解剖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再次手术中解剖显露喉返神经与神经损伤的关系。方法:对232例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分两组,未解剖显露组110例,其中甲状腺癌76例,良性甲状腺疾病54例;解剖显露组102例,其中甲状腺癌70例,良性甲状腺疾病32例。结果:在甲状腺癌中未解剖组喉返神经损伤16例,损伤率为21.1%;解剖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损伤率为2.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良性甲状腺病中,未解剖组喉返神经损伤6例,损伤率为11.1%;解剖组喉返神经损伤0例,损伤率为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再次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可以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文  谢明均  马昌义 《四川医学》2009,30(11):1728-1730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及其对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甲状腺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显露组(64例)和未显露组(62例),分别进行显露喉返神经的手术和未显露喉返神经(保护喉返神经解剖区域)的手术,经甲状腺下动脉径路显露60例(93.8%);经喉返神经入喉处及峡部至气管食管沟径路各显露3例(4.7%)和1例(1.5%)。结果显露组喉返神经损伤0例,未显露组损伤4例。显露组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概率显著低于未显露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能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露应从甲状腺下动脉径路,全程显露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1458例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1974侧(其中6例为喉不返神经,均位于右侧),经甲状腺下动脉径路显露1915侧,占97%,经喉返神经入喉处及峡部至气管食管沟径路各显露38侧和21侧,分别占1.9%和1.1%。结果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7例,占0.5%,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24例,占1.6%。结论甲状腺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是安全的。显露应从甲状腺下动脉附近开始,至神经入喉处全程显露。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价值。方法对235例甲状腺手术作回顾分析。腺叶切除224例,全甲状腺切除11例,行功能性或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47例,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结果解剖显露喉返神经242条,2例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喉返神经损伤率为0.8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可预防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修复甲状腺术后损伤喉返神经的手术技巧.方法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喉返神经解剖三角入路容易犯的错误是解剖层次不够深,由于甲状腺下动脉的起源和走向变异较大,或伴非典型喉返神经、喉不返神经出现,实际应用时常遇到较多困难;甲状软骨下角入路,喉返神经位置恒定在甲状软骨下角下方0.5cm处入喉,稍作纵向分离即可找到入喉的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入路,在甲状腺峡部水平,喉返神经者紧贴食管气管沟,很少偏离,寻找较为容易.结论解剖三角入路在寻找横断的神经近端最为适用,甲状软骨下角入路成为最常用的入路,食管气管沟入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预防甲状腺切除手术所致喉返神经损伤的经验。方法:复习文献并结合2例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病例,总结喉返神经的损伤的常见原因、部位、类型及其与其解剖特点关系。结果:1例首次手术时误扎喉返神经,2次手术时探查松解后声嘶逐步缓解;1例甲状腺切除手术后出血2次手术探查发现喉返神经入喉处出血止血后出现声音嘶哑。结论:喉返神经损伤原因与患者病情、手术方式、术者经验有关;喉返神经损伤类型主要是离断和结扎损伤;喉返神经入喉处及甲状腺下血管处为喉返神经易损伤部位;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是手术中预防喉返神经损伤最有效的办法,经气管食管沟法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修复甲状腺术后损伤喉返神经的手术技巧.方法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喉返神经解剖三角入路容易犯的错误是解剖层次不够深,由于甲状腺下动脉的起源和走向变异较大,或伴非典型喉返神经、喉不返神经出现,实际应用时常遇到较多困难;甲状软骨下角入路,喉返神经位置恒定在甲状软骨下角下方0.5cm处入喉,稍作纵向分离即可找到入喉的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沟入路,在甲状腺峡部水平,喉返神经者紧贴食管气管沟,很少偏离,寻找较为容易.结论解剖三角入路在寻找横断的神经近端最为适用,甲状软骨下角入路成为最常用的入路,食管气管沟入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中解剖显露喉返神经(RLN)对预防其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本科2006年1月-2011年12月26例甲状腺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在手术中有计划显露RLN导致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手术中有计划显露RLN未出现永久损伤并发症,暂时性损伤1例。结论:甲状腺再手术中有计划显露RLN,可以预防或避免医源性RLN永久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RLN)显露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116例主动显露201侧RLN的甲状腺全切除术资料。结果116例甲状腺疾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术中均成功显露双侧或单侧RLN,其中1例右侧非返RLN。RLN永久性损伤0例,暂时性损伤0例,永久损伤率为0。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应常规在甲状腺下动脉周围寻找RLN,主动显露RLN可避免其损伤发生,并可提高甲状腺癌手术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RLN)的解剖特点及探查方法,以减少神经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327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常规显露RLN242例(293条),不显露RLN85例,并对RLN解剖特点、损伤情况和预防进行分析。结果显露RLN者暂时性损伤率为1.65%(4/242),无永久性损伤;未显露者暂时性损伤率为8.23%(7/85),永久性损损伤率为2.35%(2/85),两组暂时性损伤率之间和永久性损伤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7.23%(197/293)的RLN在入喉前分为前后两支,61.09%(179/293)的RLN位于甲状腺下动脉的深面,31.39%(92/293)位于动脉的浅面,4.09%(12/293)穿行于动脉的分叉处,4.13%(10/293)与动脉无关,“非返性喉下神经”的发生率为0.68%(2/293)。结论RLN的行程过程中解剖关系较为复杂,甲状腺手术中有计划地显露RLN可以预防其损伤。  相似文献   

14.
李晨  田文  臧宇  姚京  陈凛 《海南医学》2016,(3):392-394
目的 观察甲状腺癌喉返神经(RLN)发生解剖病理变异时对术中神经监测(IONM) 4步法的影响,为IONM规范化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及应用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行甲状腺癌手术并于术中行IONM的1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显露RLN形态特征,分为变异组55例(解剖变异、病理变异)与无变异组105例.评估RLN解剖病理变异对IONM 4步法操作的影响.结果 术中显露RLN共297根.RLN识别率变异组为89.32%(92/103)顺利识别,其中11根(10.68%,11/103)寻找困难;无变异组100%均顺利识别,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RLN显露部位为气管食管沟内194根(65.32%)、气管旁75根(25.25%)、食管旁17根(5.72%)、甲状腺腺体内11根(3.71%);评价术后刺激RLN所得EMG波形对诊断术后声带麻痹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发现阴性预测值100%,阳性预测值仅25.00%.结论 RLN变异造成IONM4步法操作时RLN定位困难,R1值难以获取,干扰EMG波形研读;准确认知RLN解剖病理学形态特征,有利于提升IONM规范化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甲状腺术中观察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探讨避免因显露而造成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与甲状腺外科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同时显露双侧喉返神经的1642例甲状腺手术的病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显露双侧喉返神经,发现右侧2条“非返性喉返神经”。左侧喉返神经主干位于甲状腺下动脉之前、之后和动脉分叉之间的比例分别为27.2%(446/1642)、41.7%(684/1642)和31.2%(512/1642);右侧分别为20.2%(331/1642)、43.4%(712/1642)和36.4%(597/1642)。医源性损伤8例,永久性损伤3例,暂时性损伤5例。神经减压11例,半年内神经功能恢复7例。结论尽管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不恒定,但经验丰富、熟悉喉返神经解剖特点的医师,术中耐心的显露辨认和保护可避免喉返神经的医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神经监测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喉返神经(RLN)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市中心医院行甲状腺手术1087例,其中277例(研究组)行术中RLN肉眼识别+神经监测,810例(对照组)行术中单纯RLN肉眼识别。结果对照组90.49%(733/810)顺利识别RLN,另77例寻找困难,未识别RLN;研究组100%(277/277)顺利识别RLN。术后暂时性RLN损伤28例,其中对照组26例,研究组2例。术后2周内分别恢复18例和2例,其余均在术后2个月内全部恢复。研究组RLN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风险手术患者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患者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神经监测能提高术中RLN的识别率,显著降低其损伤的发生率,在高风险手术中,术中神经监测能明显降低RLN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侧叶切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2002年间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510例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行甲状腺侧叶切除,其中细致解剖40条喉返神经。结果喉返神经损伤11例,损伤率为2.16%,暂时性损伤8例,永久性损伤3例。解剖40条神经发现: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关系复杂,多数喉返神经在食管、气管沟行走有偏移或有分支。结论熟悉喉返神经解剖位置及可能变异情况是预防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 RLN)显露的意义及技巧。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甲乳外科经RLN显露的220例甲状腺手术,手术中显露甲状腺腺叶,切断中静脉及上下级血管,将腺叶牵向内侧,在气管、甲状腺下动脉和颈总动脉所组成的三角深面的气管食管沟内,将纤维疏松组织分数层透明薄膜,直视下清晰无误地层层打开、寻找RLN加以保护,在其内侧将甲状腺腺叶及峡部自气管前分离切除。结果220例患者中,2例出现暂时性RLN损伤,损伤率为0.90%,无永久性RLN损伤。结论甲状腺手术中解剖、显露RLN,可有效避免RLN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显露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5年1月~2011年10月接受甲状腺手术的病例资料,其中显露喉返神经组97例;未显露喉返神经组73例.比较分析术后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显露喉返神经组喉返神经损伤1例,损伤率1.03%;非显露喉返神经组喉返神经损伤4例,损伤率5.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甲状腺切除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对保护喉返神经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