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功能语法的名词化隐喻体现过程和参与者等双重语义特征,是语法隐喻的主要表征方式。通过考察名词化隐喻在《黄帝内经》李照国英译本中的使用情况,发现其4种语篇功能类型在英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即信息压缩功能、双重语篇衔接功能、叙事客观功能、语体正式功能。信息压缩功能使得译文信息概括精炼;双重语篇衔接功能包括主位衔接功能和词汇衔接功能,前者促进了小句信息流动和语义连贯,后者使得译文前后呼应,增强语义关联;叙事客观功能增强了译文的学术性和说服力;语体正式功能则有助于建构译者学术身份和译本学术价值。李译本名词化隐喻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语篇的连贯性、学术性和接受性,有助于再现中医典籍学术语篇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2.
湿病是湿邪蕴积人体而产生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对湿病有较全面的认识,对湿病的理法方药及其它方面均有详细的论述,为后世湿病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研究中医学特别是《内经》对湿病的认识,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并非脉学专著,但书中有大量篇幅论述脉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包括脉法、脉名、脉象、主病、诊脉时间、诊脉方法、色脉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内经》中的脉诊专篇,有《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三部九候论》、《灵枢·论疾诊尺》等。由于《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因而整部著作中有关脉诊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其内容散见于多个篇论之中。即便是主要论述脉诊的篇论中,也夹杂其他各方面的内容。但是《内经》仍不失为脉学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经…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中出现大量隐喻有着认知、心理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认知需要是《黄帝内经》中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当时科学水平和认知方法的局限,人们自然会通过隐喻来表达各种抽象概念,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心理方面来看,当时的思维和语言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医家们被迫选择隐喻的思维方式,借助熟悉的事物来认知和表达抽象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疾病规律,使得人们在心理上轻松自在。《黄帝内经》时代的语言有限,人们借助“以己度物”的隐喻思维和认知方式表达特定概念或者新概念,揭示隐喻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揭开中医语言的神秘面纱,了解中医学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学。  相似文献   

5.
鲁召欣 《国医论坛》2008,23(3):12-13
《素问.刺法论》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既阐发了正气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从侧面反映了正气虚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即使有“风雨寒热”之邪,如果“不得虚”,则“邪不能独伤人”,必须是“两虚相得”,方“乃客其形”。然而,何谓正气?《黄帝内经》中正  相似文献   

6.
概念整合理论与《黄帝内经》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莫南  张斌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35-3137
隐喻能够填补词汇空缺,增强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从认知功能看,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黄帝内经》中存在大量隐喻,正确的解读和翻译隐喻,能使其内涵得以更准确的传播。文章总结了《黄帝内经》现存英译本,概述了《黄帝内经》隐喻英译的现状及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试图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隐喻翻译,以期为中医典籍翻译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亟待成体系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作支撑和指导.经检索发现《黄帝内经》对人体骨的论述内容全面广泛且相互承启,可总结为骨为五体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在结构上与髓、筋、谿谷、少阴脉关系密切,在五行归属中与肾、冬季、北方、黑色、咸味等事物关系紧密.该书把骨本身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有机地结合并共同纳入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5部《黄帝内经》英译本及5部国内外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为语料,对《黄帝内经》中29条隐喻类疾病名英译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翻译策略不一致、一词多译、信息还原度不足等现象。提出隐喻类疾病名英译应在准确理解疾病内涵的基础上,以“信息传递完整”为翻译原则;同时根据疾病命名特点,将29条隐喻类疾病名分为“完全隐喻命名”和“部分隐喻命名”两大类,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5种翻译策略,即“直译”“直译(西医对应词)”“直译+增译”“直译+音译”“意译”。  相似文献   

9.
目的:整理研究《黄帝内经》中“肉”字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方法:运用语言学中基于语料库证据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的“肉”字进行计数、整理、分析,定量研究“肉”字的频数分布、类型含义等方面的内容。结果:《黄帝内经》中“肉”字共见370次,涉及篇章95篇,单字概念表达了人体肌肉、供食用的动物肉、果肉和肥胖多肉4种意义;双字词及多字词概念共39个,主要表达了肌肉类型、肌肉形态、肌肉疾病等意义。结论:“肉”字在《黄帝内经》中普遍表达肌肉一义,大多数与现代解剖概念中骨骼肌对应,此外还涵盖了一些皮下组织、脂肪及与内脏器官相联系的网膜等肉质组织。对“肉”字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医基础概念的科学内涵,为中医理论的科学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八纲是中医重要理论,八纲辨证是临床最基础和适用范围最广的辨证方法。但近来医家多认为八纲确立于近代,八纲一名虽然始自近代祝味菊先生,但历代已对八纲进行了论述,并已明确指出八纲的临床重要性和实用性。从中医理论源泉的《黄帝内经》中可见大量的对八纲实质内容的论述,八纲实际上起源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1.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研究中医药学和中医学的生命观,必须从它的文化基因作为切入点,"从文化解读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黄帝内经》从生命来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要素"形神合一,乃成为人";生命价值"人者,天地之镇也"和珍爱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四个方面综合阐述其生命观。  相似文献   

12.
从《黄帝内经》成书与多学科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学学科体系形成的客观原因,认为构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面世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是当时多学科融合的必然产物。开放包容并不断吸收多学科的学术成果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规律和内在动力,对解决目前中医学的发展困境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下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应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和解读中医,把宝贵的医学经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相似文献   

13.
健康观是人们对健康的根本认识,决定了人们追求健康的方法。从《黄帝内经》对生命的认知出发,以"和"为核心阐述了"健康是和""疾病是不和",同时也探讨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应将"和"理念贯彻于健康管理全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模型化推理是指以模型特别是思维模型为中介或工具,由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由于其历史条件的限定,较多地采用了天然实物模型进行推理,而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认识事物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最为普遍的天然模型。通过阐述水模型与《黄帝内经》血脉气血循环、经脉气血运行、十二经脉体系建构、六淫病因认识、气血津液病机以及相关临床诊治思维的关系,分析指出《黄帝内经》天然模型化推理具有直观性、经验性、功能性、非结构性、整体全息性、时序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李芳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77-878
黄春林教授认为脾肾气虚、湿瘀内阻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常见病机,益气健脾补肾、祛湿活血是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法,在古方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自拟仙芪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多种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疗效良好。该文对其运用仙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的解剖学知识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运用解剖学知识参与构建其医学理论,通过解剖,认识人体结构,认识人体的形体层次、五官九窍,建立三焦概念及相关理论,认识内脏相互关系,发现内脏部分功能。由于解剖的局限,于是以实践积累为基础,结合解剖手段,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哲学理论和方法,揭示生命现象,构建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浅析《内经》从脏腑论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内经》相关条文,认为《内经》对汗证与脏腑病位的关系认识较为全面,提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亦与肺、脾胃、肝胆、肾等脏腑有关。这些论述对于指导后世医家临床辨证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证候,提出相应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18.
"寸口诊法"是中医脉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记录于《内经》,确立于《难经》,《三指禅》对其进一步发展,使其与临床紧密结合,更加适用于临床。比较了《内经》、《难经》、《三指禅》对"寸口诊法"的研究与应用,以期对临床脉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思维模式。而系统论虽然产生于当代西方社会,但其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并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方向。从系统论的4个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入手,分析系统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体现,从而说明古人研究中医之时已经运用系统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此,旨在探索古人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并希望能为今天中医的研究提供一点思维方式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是我国秦汉以前医疗水平的代表性著作,构建针灸学理论体系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五行道地,异法方宜"、"取类比象,遂生经络"、"以痛为输,渐以定穴"、"补虚泻实,凝神侯气"四个方面来探讨《黄帝内经》针灸学理论体系,以溯古求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