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重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客观评价脑卒中后患者腕部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腕关节背伸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2周-3个月的、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中风患者40例,采用三因素两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改进穴位+连续波+常规针刺(常规刺1组)、常规穴位+断续波+常规刺(常规刺2组)、常规穴位+连续波+合谷刺(合谷刺1组)、改进穴位+断续波+合谷刺(合谷刺2组),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图、Fugl-Meyer运动量表、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提取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MAX、IEMG)分析处理。结果:治疗后各组腕关节功能均有恢复。合谷刺2组腕关节各项分值提高最为明显(P〈0.05)。结论:不同穴位及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腕关节背伸功能的重建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合谷刺法加断续波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确疗效,且临床应用中具有见效快、刺激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合谷刺电针动法帮助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恢复,观察此治疗方案对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刺法组)、治疗组(合谷刺电针动法组),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腕背伸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腕背伸主动肌MAX、IEMG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电针动法对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合谷刺加电针法对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病程在2周~3个月、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中风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合谷刺加电针组)及对照组(常规刺加电针组),于治疗前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各组腕手功能均有恢复。治疗组腕手部各项分值提高较为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加电针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临床应用中具有见效快、刺激强、取穴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报刺,合谷刺,阻力针法在临床中的结合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刺、合谷刺、阻力针法在临床中的结合使用300193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李志道,吕炳强报刺、合谷刺都是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这种针法是适用于上下游走的疾病。先在...  相似文献   

5.
范世东  阎晓霞  张欢欢 《光明中医》2020,(15):2354-2356
合谷刺属于古典刺法,阻力针法在搓针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属于催气手法之一,笔者在临床中将二者结合,通过选取疼痛部位经络及所过腧穴旁的"反应点""条索物",使用粗毫针或圆利针进行针刺,待出现针感后行单向捻动手法,阻力形成后行提插手法,依此法多向刺,可加大刺激面积、加强针感,有效松解肌肉粘连、解除筋结挛缩。合谷刺阻力针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及深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谷刺滞针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65例患者均使用合谷刺滞针法治疗。结果:65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7%。结论:此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取穴少,痛苦小,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穴取水沟、百会、内关等),观察组并于患手掌侧、背侧五指掌指关节与近侧指间关节之间的筋肉进行隔日交替针刺,得气后接电针;对照组于患侧手八邪穴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接电针。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Lindmark评分、Brunnstrom偏瘫手运动功能分级、手关节活动度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indmark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Lindmark评分中的运动协调能力评分、感觉功能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8.24±3.07vs 6.84±2.43,3.52±2.33vs 2.16±2.12,11.76±3.55vs 9.00±3.62,均P0.05);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偏瘫手运动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偏瘫侧手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25.35±10.91)°vs(18.65±7.86)°,P0.05];两组患者BI评分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经筋刺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手精细动作障碍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盘龙刺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震颤1例,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患者,男,63岁,退休,于2011年3月24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持续双侧肢体无力,汗出,复视,遂由家属送人天津市总医院诊治.查颅脑CT示:脑梗死.经治疗,患者病情平稳,但仍双下肢无力,头及四肢不自主震颤,语言不利,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于4月18日来我院要求针灸治疗,就诊时神清,精神弱,语言不利,持续双侧肢体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法配合体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主穴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体针基础上应用电针法。两组均每日1次,6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电针法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的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2%(P〈0.05)。结论:电针法配合体针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效应较单一传统体针针刺法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石学敏院士首创"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丰富了针刺治疗中风的手段,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文参考文献资料,对石氏"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操作手法、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4.
梁行  孔林  刘夏 《新中医》2024,56(5):56-61
目的:观察宣通玄府汤联合舌丛刺运动针法对中风后失语患者表达能力、远隔损害及中枢损伤修 复的作用。方法:选择90 例中风后失语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研究组各45 例。2 组均给予基 础治疗,针刺组在基础治疗同时给予舌丛刺运动针法治疗,研究组在针刺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宣通玄府汤治疗。 评价2 组临床疗效,采用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量表(CFCP)、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表(CRRCAE) 评 价患者语言表达能力,统计中医证候评分,比较2 组治疗前后S100 钙结合蛋白B(S100B)、降钙素基因相关 肽(CCRP)、神经生长因子(NGF)、血沉方程K 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水平,检测 2 组梗死灶、双侧大脑脚各向异性分数(FA) 值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针刺组 82.22%(P<0.05)。治疗后,2 组CFCP、CRRCAE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CFCP、CRRCAE 评分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2 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各项中医证 候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2 组S100B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S100B 水平低于针刺组(P< 0.05);2 组CCRP、NGF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CCRP、NGF 水平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2 组 血沉方程K 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血沉方程K 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2 组梗死灶FA 值、梗死灶 同侧大脑脚FA 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研究组梗死灶FA 值、梗死灶同侧大脑脚FA 值高于针刺 组(P<0.05)。结论:宣通玄府汤联合舌丛刺运动针法治疗中风后失语症患者,可促进中枢损伤修复,改善血 液流变学,减少远隔损害,改善患者失语表达能力,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常士峰  杨保元  狄心灵 《新中医》2024,56(3):125-131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 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 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组各 50 例。对照1 组予PNF 治疗,对照2 组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观察组予PNF 联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比较 3 组临床疗效,并比较3 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 量表(FMA) 评分、Berg 平衡量表(BBS) 评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及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 表(SS-QOL) 评分。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 高于对照1 组70.00%及对照2 组 72.00% (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NFD 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MBI 指数评分均逐渐升 高(P<0.05),且观察组NFD 评分低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MBI 评分高于同期对照1 组、 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FMA 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 FMA 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BBS 评分均 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正中神 经N20 潜伏期均逐渐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3 组正中神经 N20-P25 波峰振幅均逐渐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 3 个月,3 组SS-QOL 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结 论:头体针巨刺法联合PNF 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平衡能力,减轻肢体 障碍程度,促进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用SPECT研究针刺对脑血流量和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贾少微  王凡 《中国针灸》1996,16(12):1-4
用SPECT和99mTc-ECD研究了63例(189人次)正常人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针刺前、留针和电针时rCBF和脑功能活动的变化。SPECT显示,针刺一侧肢体穴位时,以对侧大脑皮质、对侧丘脑、同侧基底节和双侧小脑皮质rCBF和脑功能活动增高变化为主。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比正常人反应更敏感。提示,针刺的效应发挥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能是通过特异感觉和非特异感觉传入系统,同时亦有锥体外系、小脑和交感系统参与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内关穴最优针刺参数方案。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以针刺频率的慢、中、快(1、2、3次/s)和针刺时间的短、中、长(5 s、60 s、180 s)的两因素3水平针刺参数搭配组合9种针刺方法刺激"内关"穴,以脑血流量、神经细胞坏死数为效应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方法,分析不同针刺手法作用于"内关"穴对MCAO大鼠脑血流量和神经细胞坏死数的影响。结果:针刺效应受针刺频率、时间以及它们二者的交互作用影响,且对不同的效应指标,频率、时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大小不同。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中"内关"穴的操作中频率、短时间可取得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运动点2组),针刺肩髑、臂膈、手三里、外关(穴位1组),针刺肩髑、臂牖、手三里、外关、尺泽、内关(穴位2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sEM6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thel ADL提高较明显。结论不同针刺部位治疗脑卒中后腕手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9.
许嘉隆  应晓明  赵钰琦  郭少卿 《新中医》2023,55(20):125-131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miR-431 和miR-1247 的影 响。方法:选取2020 年5 月—2022 年1 月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98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2 组各49 例。对照组给予脑心通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龙虎交战针刺法治疗,2 组均治 疗4 周。比较2 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Fuga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 评 分、Barthel 指数(BI)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2 组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 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血清miR-431、血清miR-1247 等指标。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miR-431、miR-1247 与炎症、免疫指标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和ROC 曲线分析miR-431、miR-1247 对卒中复发的影响。结果:治疗后,2 组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MA 评 分、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后,2 组IL-1β、IL-6、TNF-α 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1β、IL-6、TNF-α 水平均低 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CD3+、CD4+、CD8+ T 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 CD3+、CD4+、CD8+T 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iR-431、miR- 1247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miR-431、miR-1247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miR-431、miR-1247 水平与CD3+、CD4+、CD8+ T 淋巴细胞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L-1β、 IL-6、TNF-α 水平呈正相关(P<0.05)。miR-431、miR-1247 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二者 联合预测脑卒中复发的AUC 为0.942。结论:龙虎交战针法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运动功能和生 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清miR-431、miR-1247 水平,上述miRNA 是卒中复发的独立 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