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中医综合养生干预对广州社区围绝经期、绝经后妇女骨骼健康的影响作用。方法:以广州2个代表社区470例围绝经期、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以东山区为治疗组,施以中医综合养生疗法为干预措施;以荔湾区为对照组,不加干预措施。1年后分析两组受试对象的跟骨骨密度及相关症状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在运用中医综合养生干预后,跟骨骨密度显示较干预前提高,并能延缓腰背痛、项背痛、小腿抽筋、虚汗、情绪不稳等症状的进展,而对照组骨密度呈下降表现,各临床症状均显示自然衰退。结论:中医综合养生干预能提高围绝经期、绝经后妇女跟骨骨密度,并能延缓腰背痛、项背痛、小腿抽筋、虚汗、情绪不稳等症状的进展,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具有正常生育能力、围绝经期和绝经早期妇女骨密度(BMD)测量值和身体成分的变化,分析身体成分对BMD的影响。方法:采用韩国Osteo Sys公司生产的EXA-3000型前臂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器,检测在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非惯用手前臂远端BMD,对300例围绝经期妇女、300例绝经早期妇女和300例正常生育妇女进行BMD测量,记录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MI)。结果:围绝经期和绝经早期妇女的体质量、BMI和BMD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低体重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OP)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骨量流失从围绝经期开始,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应及早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年龄、月经情况、身高、体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148例2004年9~11月青岛市部分金融系统女职员健康查体中的围绝经期(40~60岁)妇女,加查双能X线BMD(已筛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及药物因素,如性激素补充),将BMD测定结果与其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48例围绝经期妇女平均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6.35%。50~60岁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8.44%,明显高于40~50岁妇女(9.52%);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明显高于未绝经者(9.90%);体重低于60kg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36.92%,高于体重在60kg以上者(18.07%);身高在160cm以下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4.12%,高于身高在160cm以上者(21.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绝经与否、身高、体重与左髋部BMDt值无相关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与绝经、年龄及其身高体重有关,绝经、年龄50岁以上、体重60kg以下、身高160cm以下的妇女是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王晓明  袁丽  李进军 《预防医学论坛》2005,11(4):F002-F002,38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2004年9~11月,随机选取青岛市部分金融系统职工健康查体中的围绝经期(40~60岁)妇女148人,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腰椎低骨量检出率为26.35%。腰椎低骨量检出率50~60岁为48.44%,40~49岁为9.52%;绝经者为61.70%,未绝经者为9.90%;体重低于60kg为36.92%,体重在60kg以上者的18.07%;身高160cm以下者为44.18%,160cm以上者为21.53%;以上各组间低骨量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检出率与绝经、年龄及其身高体重有关,绝经、50岁以上、体重60kg以下、身高<160cm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低骨量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她们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 ,从1997~ 2 0 0 0年 ,对自愿接受调查随访和健康检查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每年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结果显示 :35 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 ,绝经者占 16 .48% ,平均绝经年龄为 48.79岁 ;绝经后妇女的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在各年龄段之间有很大差异 ;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明显 ;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对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 2 5 .42 % ,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明显高于未绝经期妇女 ;高血压、乳房疾病和妇科疾病在围绝经期妇女中占有相当比例 ,且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也有显著差异。提示部分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不强 ,保健知识贫乏。因此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便更好地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进行社区诊断。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3个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社区妇女自然绝经平均年龄49.9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4.1%。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年龄、文化程度、丈夫关系、孕产次数、亲友支持、经济收入、围绝经期知识、慢性病等有相关性。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和群体性的流行特点。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长沙市围绝经期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长沙市围绝经期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的影响因素,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提供依据. 方法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体检的全市各单位围绝经期妇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对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非患者分别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对所获资料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城市围绝经期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高是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性因素,而年龄、怀孕次数、生育次数是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高是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性因素,OR值为0.430,而年龄是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OR值为3.580. 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维持适当的体重有可能对骨量丢失有保护作用,并可能降低其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觅子店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绝经症状流行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在觅子店辖区内随机整群抽取660名围绝经期妇女做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绝经症状等级评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绝经症状前五位的是关节肌肉疾病(45.3%)、潮热出汗(44%)、身心精疲力竭(42.9%)、睡眠障碍(38.0%)、心悸胸闷(32.3%)。年龄、生活工作的压力、满意度、人均年收入、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月经情况可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绝经症状。绝经症状的躯体感觉、心理感觉、泌尿生殖道症状三个维度影响因素不同。结论:应从影响绝经症状的可控因素出发,针对不同维度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规范管理围绝经期妇女,减轻绝经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14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同期选择148例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观察绝经后妇女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绝经年龄、绝经期限、体质量指数、规律运动、初潮年龄、吸烟、饮酒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见,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与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绝经年龄、绝经期限、体质量指数及规律运动有关(P0.05);与初潮年龄、吸烟及饮酒无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较大、绝经期限长、体质量指数低、无规律运动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与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绝经年龄、绝经期限、体质量指数、规律运动有关,其中年龄大、绝经期限长、体质量指数低、无规律运动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此类因素并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基础调查,采用入户面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667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平均绝经年龄为(49.31±3.20)岁,以询问法获得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8.59%,其中40~44岁组、45~49岁组、50~54岁组和55岁组发生率分别为37.78%、49.91%、50.93%和64.79%。以改良的Kupperman氏症状评分表调查其更年期症状发生率,第1位为性欲下降54.4%,其次是肌肉骨关节酸痛51.4%、失眠45.6%和头晕44.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慢性病史等有关。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保健意识亟待提高,提示妇女保健工作者应加强妇女更年期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更年期妇女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更年期妇女生命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健康保健的依据。方法:在某市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WHOQOL-BREF及相关影响因素测评量表对1388名更年期(40~55岁)妇女进行测定。结果:研究表明更年期妇女生命质量水平适中的75.1%,生命质量较好和生命质量较差的分别为12.6%和12.3%。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P<0.05)表明,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婚姻状况、月经情况、慢性病、体育锻炼、肉类食用情况、更年期症状轻重与更年期妇女生命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对有显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做多重比较检验(P<0.05),筛选出对更年期妇女生命质量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为经济收入、更年期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育锻炼、慢性病、年龄、肉类食用情况、医疗消费(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威海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有效指导群体保健。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000名40~70岁已婚妇女,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威海地区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09±4.12)岁,中位数为49岁;对性激素替代疗法的知晓率极低(13.2%);应用性激素替代疗法者仅占被调查者的4.3%,且主要集中在医务人员及教师中;经常运动与喝牛奶可以有效减轻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发生。体重超重发生率为64.1%。结论:威海地区中老年妇女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有许多绝经相关症状,超重比例巨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引导以及适当运动均是降低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女性血清性激素、血脂水平与围绝经期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15例女性进行一般情况、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绝经指数(KMI)等调查。从中筛选研究对象共90例,分为:①育龄对照组(20例);②围绝经期组(17例);③绝经早期组(21例);④绝经晚期组(22例);⑤激素补充治疗(HRT)组(10例)。分别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雄激素(T)、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比较各组E2、FSH、T、TC及TG测定值、围绝经期症状及KMI评分,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E2、T水平明显下降,FS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女性KMI逐渐增加,明显高于健康育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水平与KMI负相关(r=-0.334,P=0.001),T水平与KMI负相关(r=-0.270,P=0.010),FSH水平与KMI正相关(r=0.504,P=0.000);③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血清TC、T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水平与KMI正相关(r=0.294,P=0.005),TC水平与KMI正相关(r=0.244,P=0.021)。结论:①女性绝经后血清E2、T水平明显降低,FSH水平显著升高。KMI与血清E2水平负相关,与血清FSH水平正相关。②妇女绝经后血清TG、TC水平显著升高,TG、TC与KMI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Few studies address chronic disease risk for Southeast As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9,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estimated from ultrasonic calcaneal measurements in women born in Southeast Asia who then lived in Chicago, Illinois. The study addressed three questions: Do Southeast-Asian women have relatively low BMD? What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immigr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BMD? Are factors that reflect the childhood/adolescent environment equally associated with BMD for postmenopausal and premenopausal women? An interviewer-administered bilingual questionnaire collected immigration, reproductive, and lifestyle data from 213 women (aged 20--80 years) born in Vietnam, Cambodia, or Lao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estimated mean BMD of postmenopausal Southeast-Asian women was lower than the reference values for White women. Four summary indicators of childhood/adolescent environment were predictive of higher BMD: more years of education, earlier age at menarche, lower height, and coastal birth; these indicators we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BMD for premenopausal (multiple-partial R(2) = 0.21) than postmenopausal (R(2) = 0.06) women. Young-adult exposures (e.g., early first pregnancy and age at immigration) and proximal lifestyle factors (e.g., smoking, physical inactivity, vegetarian diet, and betel nut use) were also assessed as potential predictors of BMD.  相似文献   

15.
上海徐汇区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症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上海徐汇区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调查,探讨上海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 KMI)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正常体检的年龄在40~60岁的中年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本次研究中,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妇女2046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1.23±7.00岁。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6.9%( KMI总分>6分)。随着被调查者年龄的增加,绝经状态的递进,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增高。最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依次为疲乏(83.38%)、性生活困难(55.67%)、骨关节痛(50.29%)、失眠(48.29%)和情绪波动(40.71%)。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受教育程度越低、经济收入越低、初潮年龄越晚、流产次数越多、合并冠心病是围绝经期症状加重的危险因素( t 值分别为22.533、-4.055、-2.088、2.709、5.522、4.203,均P<0.05)。结论上海徐汇地区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卫生医疗机构应针对上海中年妇女围绝经期特点提供更多的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和田地区绝经女性初潮年龄与超重的关联,分析生殖相关因素对初潮年龄和超重关联间可能的交互作用。方法 使用“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和田地区墨玉县3 239名绝经女性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社会人口学因素和生殖相关因素后分析初潮年龄和超重的关系,并使用模型中的乘积项评价初潮年龄、过去使用避孕环情况、活产次数对肥胖关联的交互作用。结果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57.22±7.95)岁,平均初潮年龄(15.13±1.26)岁,1.27%的女性初潮年龄≤12岁。初潮年龄≤12岁的绝经女性中73.17%的人体质指数≥24.0 kg/m2,超重率高于其他初潮年龄组(χ2=19.671,P<0.001)。调整年龄、经济状况及生殖相关因素后,初潮年龄≤12岁组与初潮年龄≥17岁组相比超重的OR值为2.70 (95%CI:1.16~6.28)。初潮年龄和过去使用避孕环情况、活产次数、绝经年龄对肥胖的关联无交互作用。结论 绝经女性初潮年龄和超重存在关联,初潮年龄≤12岁者超重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7.
外阴阴道萎缩相关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功能障碍(FS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可影响许多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生活质量的临床疾病。然而研究进展却非常缓慢,使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很有限。与男性不同的是女性会经历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女性从围绝经期开始,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雌激素水平下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其阴道黏膜萎缩、弹性及润滑作用均会减弱,因此,围绝经期及绝经后FSD患病率明显增加。目前认为与高龄、不良的生活方式、内分泌因素、饮酒、慢性疾病、难产、离异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外阴阴道萎缩相关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FSD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以及主要的危险因素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述外阴阴道萎缩相关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FSD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职业妇女围绝经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了解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探索新世纪围绝经期保健的干预模式和方法。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市 4 0~ 6 0岁的妇女 10 0 0名作为调查对象 ,进行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潮热、失眠、情绪波动、骨关节痛、头痛症状发生的构成比在 5 0 %以上 ,其发生率分别为 5 8.7%、6 1.5 %、6 3.7%、5 9.0 1%和 5 5 %。有心血管、内分泌疾病史、痛经、高血压、体块指数高、性格内向、有饮酒习惯、家庭的居住面积小、收入低、文化程度高等为影响上述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积极开展围绝经期健康教育 ,设立围绝经期专科门诊 ,成立围绝经期妇女俱乐部或支持组织 ,强化专业队伍的培训。  相似文献   

19.
杨丽蓉  马正东  吴波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509-1511
目的:调查江门市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医学干预和保健措施。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和亚健康积分量化表筛选的方法对江门市500例40~60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76.4%,其发生和年龄、工作状况、收入、文化程度、运动、生活作息方式和自我保健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江门市妇女围绝经期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其保健意识和保健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