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7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二组进行脱敏治疗,甲组用粉尘螨注射液,乙组用吸入物抗原。甲、乙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记分别测定血清IgG、IgE。结果表明,甲、乙两组治疗前后记分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两组间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血清IgG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血清IgE也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IgG上升与IgE下降与临床症状好转相一致。甲组具有治疗方便,疗程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常年性鼻炎的病理生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正德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1994,14(2):85-90
本文就鼻腔血管和神经分布及其在常年性鼻炎发病中的意义、有关的化学介质或传统的神经递质、神经肽、细胞活素和细胞、“反射亢进性鼻炎”、变应原与机体相互作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粉尘螨免疫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5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两组进行免疫治疗,甲组用粉尘螨甘油剂透皮疗法,乙组用粉尘螨注射液皮下注射。甲、乙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测定血清总IgE和IgG。结果表明:甲组有效率为73%;乙组有效率为83%。两组间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甲组具有应用方便和无全身副作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在耳鼻喉科研究领域中有关念珠菌引起的变应性疾患研究少有报道。本文以念珠菌引起的变应性鼻炎为对象 ,用RASTEIA法 (Radioallergosorbenttest)以及CAPSystem对其血清中特异性IgE(Spe cificIgE ,sIgE)抗体进行测定。实验对象为念珠菌皮肤试验阳性患者 6 0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40例 ,平均年龄 2 9± 15岁。作为对照选择无特应性体质的健康人 2 7例。皮肤试验使用 1∶10 4念珠菌稀释液(鸟居社制 ) ,同时以屋尘、螨、日本衫、曲霉菌等为抗原做皮肤试验。对阳性反应患者进一步用 1…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分析辛夷鼻炎丸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应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夷鼻炎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者血清IgE水平、LTE4含量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血清LTE4含量、Ig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低于对照组的1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夷鼻炎丸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清IgE水平、LTE4含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按2:2:1:1混合研为细末,对照组用面粉,两组药物均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均于大椎、风门(双)、肺俞(双)、膏肓(双)、志室(双)等穴进行贴敷,每10d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并于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指标为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治疗后和随访时分值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流清涕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外,其余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分、体征总分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结论穴位贴敷能有效地改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变应原皮试和脱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例变应性鼻炎、哮喘或二者兼有的病人进行变应原皮肤试验。发现上海地区74%的上述病人中对2种或2种以上抗原过敏,其中除屋尘、尘螨是最常见的变应原外,对花粉、昆虫、真菌、羽毛等过敏也占相当比例。应用相应的变应原对病人进行脱敏治疗,其中59例疗程大于6个多月,最长为2年半。结果显示脱敏治疗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均有效。总有效率为84.7%。鼻炎更好。凡疗程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筛前神经减敏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疗效.方法鼻内窥镜下应用射频烧灼筛前神经分布区即筛前神经减敏术治疗PAR 50例,随访1年.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检查88%由阳性转为阴性;荧光素棉线测定鼻分泌物由治疗前着色长度4.67±0.48cm减至1.78±0.39cm(p<0.01);鼻阻力由治疗前0.5368±0.3421 kpa.s/L降至0.3875±0.2239 kpa.s/L,总有效率92.0%.结论筛前神经减敏术治疗PAR具有显著疗效,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荧光素棉线法和鼻阻力测定可作为判定PAR疗效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筛前神经减敏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疗效.方法鼻内窥镜下应用射频烧灼筛前神经分布区即筛前神经减敏术治疗PAR50例,随访1年.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检查88%由阳性转为阴性;荧光素棉线测定鼻分泌物由治疗前着色长度4.67±0.48cm减至1.78±0.39cm(p<0.01);鼻阻力由治疗前0.5368±0.3421kpa.s/L降至0.3875±0.2239kpa.s/L,总有效率92.0%.结论筛前神经减敏术治疗PAR具有显著疗效,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荧光素棉线法和鼻阻力测定可作为判定PAR疗效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鼻炎清颗粒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AR)后,细胞因子、血清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了解该药治疗AR的部分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OVA)、氢氧化铝、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大鼠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炎清颗粒灌胃给药2周后,观察鼻黏膜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4、 IFN-γ、 IgE 和ECP的水平.结果: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鼻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固有层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治疗组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治疗组大、中剂量组血清IL-4水平分别为(10.30±4.41) ng/L 和(12.42±6.55) ng/L,明显低于模型组(17.62±6.10) ng/L,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而IFN-γ水平分别为(34.19±6.16) ng/L和(27.92±6.47) ng/L,明显高于模型组(19.33±5.63) ng/L(P<0.01);3种剂量组的血清IgE水平分别为(26.46±6.12) μg/L、 (49.11±4.48) μg/L和(70.68±7.59) μg/L,与阳性模型组(81.03±7.54) μg/L,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血清ECP水平分别为(1.48±0.25) μg/L,(2.30±0.56) μg/L和(3.05±1.27) μg/L,与阳性模型组(4.23±1.20) μg/L比较,大、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小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炎清颗粒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纠正失衡的Th1/Th2的细胞因子网络,降低血清特异性IgE和ECP水平和抑制炎症细胞在鼻黏膜的聚集,防止其脱颗粒,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过去3年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未完成基础疗程的患者采取电话方式了解其不依从的原因,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完全依从率为70.1%;儿童的完全依从率为84.6%,高于成人(64.16%,58.46%),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12,6.441,P〈0.05);不依从的原因调查表明,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占29.49%,工作忙或学业紧张占20.86%,症状消失或好转占12.23%。结论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不甚理想,其中儿童的依从性高于成人。调查结果提示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免疫治疗的依从率,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对变应性鼻炎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盐酸非索非那定组(实验组)30例,盐酸氯雷他定组(对照组)30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结果治疗2周后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组症状总积分变化值与盐酸氯雷他定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后2周盐酸氯雷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70.83%,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组为80.77% (P〉0.05).两组共发生不良反应2例,盐酸氯雷他定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4%,盐酸非索非那定组为3.7%.结论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疗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陈裕光何方方黄丽君占顺堂肖社平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8,(4):327-330
目的 分析佛山乐从地区家具工人变应性鼻炎变应原阳性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本院五官科的变应性鼻炎患者500例为观察组,职业均为家具工人;另选取同期本院就诊的非家具工人变应性鼻炎患者500例为对照组.进行患者血清总IgE水平与血清特异性变应原检测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探讨两组患者吸入性变应原的阳性分布情况,分析两种变应原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总IgE阳性率分别为95.6%(478/500)、92.8% (464/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9,P>0.05).血清特异性变应原检测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螨类(粉尘螨、屋尘螨、热带螨)变应原阳性率均最高,且观察组螨类、德国小蠊、交链孢菌属、多主枝孢菌属、树木、杂草、霉菌变应原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种变应原检测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均Kappa值>0.6).结论 相对于非家具工人,家具工人变应性鼻炎的螨类等多种变应原阳性率均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和评价SD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给予卵白蛋白(OVA)配合佐剂氢氧化铝全身致敏和局部致敏,建立SD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HE染色检测鼻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Wright’s染色检测模型组鼻腔分泌物和鼻粘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IgE水平;通过行为学总积分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模型组鼻粘膜组织纤毛脱落、倒伏,粘膜下腺体数量明显增加;模型组鼻腔分泌物中检测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模型组外周血IgE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鼻后模型组喷嚏、抓鼻的次数及流涕等行为学总积分较对照组组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卵清蛋白配合佐剂氢氧化铝基础致敏和强化致敏,可成功建立SD大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的优点,为今后变应性鼻炎的病变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6例,在鼻内窥镜下采用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对鼻腔粘膜中筛前神经分布区,下鼻甲前端、鼻丘、中鼻甲后端、肥大鼻甲及息肉组织内部等进行治疗。治疗1w后进行近期疗效评定,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变化,过敏症状改善情况与术后鼻腔变化。结果①治疗1 w后,近期疗效评价显示显效46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4%(71/76);②1年后,远期疗效评价显示(失访11例)显效34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6%(55/65);③部分患者在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现象,检查鼻腔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3~14 d后以上症状消失,发生鼻腔粘连2例,大出血1例,治疗后均痊愈,未发生感染、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温射频/手术/激光和微波等四种微创方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在鼻内镜下采用低温射频/手术/CO2激光或DNR微波等进行筛前神经切断术或/和双侧下鼻甲消融术,术后1个月、6个月、1年进行观察随访,按照"变应性鼻炎治疗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四种微创方式均有效,近期效果好于远期效果,术后1个月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术后6个月总有效89.85-97.5%;术后1年总有效率80-92.5%,各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嗅觉丧失、眼干、萎缩性鼻炎等症状.但手术方式较其他三种方式出血更多;激光和微波治疗后少数患者出现鼻腔干燥.结论 鼻内窥镜下低温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因其为粘膜下消融,粘膜功能未破坏,并发症少,治疗部位准确、术中出血少、不良反应轻、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AR)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纳入AR患者55例以及健康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AR组和健康组.参考Hapmap网站公布的中国北京地区人群的FOXP3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信息以及Haploview 4.1软件运行的结果,选择rs3761547与rs3761548两个位点,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法进行相关基因型的检测.结果 rs3761547与rs3761548两个位点的杂合突变与AR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是经校正P值后发现只有rs3761548位点仍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3.10,95%CI为1.19 ~8.02,P<0.05).对不同过敏原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尘螨过敏患者中rs3761547与发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OR值为1.98,95%CI为1.16 ~3.37,P<0.05).结论 rs3761548的AC杂合突变与AR发病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而rs3761547与尘螨过敏的AR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