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高英茂  孙晋浩  杨琳 《解剖学报》2002,33(5):475-477
目的:观察大鼠胚胎神经上皮细胞同种脑移植后的存活及生长分化状况。方法:孕12d大鼠剖腹取胚胎,剥离神经管,胰酶消化后获取神经管壁上的神经上皮细胞,然后植入其父体侧脑室中,分别于移植后10d,14d,21d,28d灌注取脑,肜HF染色及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胚胎神经上皮细胞移植后的存活及分化状况。结果:神经上皮细胞侧脑室移植后多贴附于脑室壁形成细胞团块,有的随脑脊液循环至第三脑室生长,随时间延长移植物增大,HE染色见脑室内有成团的移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移植细胞团内既有NSE-免疫阳性细胞,也有GFAP-免疫阳性细胞,移植物周围多为GFAP-免疫阳性细胞。结论:胚胎神经上皮细胞侧脑室移植后能够贴附脑室壁存活,并能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大鼠胚胎神经上皮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胚胎神经上皮细胞植入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后的存活、分化情况及治疗作用。方法 孕11d大鼠剖腹取胚胎,剥离神经管,胰酶消化后获取神经管壁上的神经上皮细胞,在脑立体定位仪下植入帕金森病大鼠毁损侧纹状体内,于移植后不同时间诱发旋转实验,观察症状的改善,并灌注取脑,切片后做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胚胎神经上皮细胞的存活及分化状况。结果 胚胎神经上皮细胞脑内移植后,帕金森病鼠的旋转行为有明显改善。移植后2、4及8周时可检测到成片或散在的TH-免疫阳性细胞。结论 胚胎神经上皮细胞移植至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后,可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并能改善旋转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与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无血清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后移植到叠氮钠所致的阿尔茨海默氏病(AD)大鼠额叶皮层,采用免疫组化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以及细胞移植对AD大鼠Morris水迷宫记忆功能的作用。结果: 胚胎干细胞形成的胚胎样体经N2选择性培养基选择生长5 d后,85%以上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AD 大鼠额叶皮层后4-6周,神经前体细胞存活良好,大部分移植细胞保持为未分化的nestin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并呈克隆生长,部分细胞发出类似于神经元的长突起。移植后4周,AD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AD大鼠额叶皮层后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能改善AD大鼠的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强神经的可塑性,诱导自身定向迁移并分化为成熟神经元。 目的:观察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及移植细胞的迁徙情况。 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鼠的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分别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的黑质、纹状体和侧脑室内,移植后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迁徙与分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实验动物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含量;对比实验动物旋转行为的改变,评估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结果与结论:移植细胞存活良好且分化出了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向黑质纹状体环路迁徙趋势明显;脑内多巴胺含量增加,动物旋转行为改善明显。表明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的神经上皮干细胞多向黑质纹状体环路迁徙,且可增加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含量治疗帕金森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胚胎大鼠脊髓神经管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鉴定的方法,本实验在解剖显微镜下机械性分离11.5 d的胚胎大鼠脊髓神经管,并制备细胞悬液,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原代和传代细胞进行巢蛋白(nestin)鉴定;加入胎牛血清诱导其分化后分别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髓磷脂碱性蛋白(MBP)鉴定。结果显示:11.5 d胚胎大鼠脊髓神经管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经连续传代培养可形成较多克隆球,呈nestin免疫阳性;加入胎牛血清可诱导其分别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本实验结果提示,利用E11.5的胚胎大鼠脊髓神经管可成功培养出大量稳定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扩增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到纹状体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确定胚胎干细胞脑内移植的最佳分化阶段。方法分别将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分化至神经前体细胞阶段的胚胎干细胞进行纹状体内移植,移植4周后通过形态学观察、尼氏染色、TH与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胚胎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初步诱导分化后的胚胎干细胞纹状体内移植后4周,移植区内有大量BrdU免疫阳性细胞出现,而且部分BrdU免疫阳性细胞已迁移出移植区,有些细胞已分化为TH免疫阳性细胞,胞浆内可见尼氏体;而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进行脑内移植后有成瘤的趋向。结论在体外对胚胎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至神经前体细胞阶段,然后进行脑内移植,更有利于胚胎干细胞的存活和部位特异性分化。  相似文献   

7.
小鼠胚胎干细胞植入大鼠脑内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述  谢瑶  陈系古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2,18(4):298-300,T059
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植入大鼠隔区和海马内之后的分化状况。以 SD大鼠为宿主 ,将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宿主隔区和海马内 ,移植后在 l、2、3、4和 8周取脑 ,冰冻切片 ,进行 Nissl染色和 M6、NSE、GFA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大鼠隔区和海马之后 ,从第 2周开始表达 M6、GFAP、NSE等抗原 ,持续至第 4周 ,主要位于移植区内 ,较少迁移。小鼠胚胎干细胞移植入大鼠隔区和海马内之后 ,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神经干细胞异体移植的细胞替代疗法是治疗帕金森病的热点,但先前的研究重点关注移植细胞的形态学信息和动物的行为改变,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通过检测神经上皮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改变与其脑内多巴胺含量变化的关系,分析神经上皮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造模后分为2组,实验组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胚胎神经上皮干细胞克隆后移植到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纹状体内,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取材后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分化,对比分析大鼠行为改变与其脑内多巴胺含量变化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实验组大鼠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移植细胞在宿主脑内存活良好,并分化出TH阳性细胞。实验组大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神经上皮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改善与其脑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成正比,分化出有功能的TH阳性细胞可能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基本机制。 关键词:神经上皮干细胞;帕金森病;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鼠;多巴胺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6.029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发现神经干细胞或者骨髓基质干细胞可脑内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是两种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的比较相对较少。目的:观察比较中脑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帕金森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58只SD大鼠构建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骨髓基质干细胞组(20只)、中脑神经干细胞组(20只)、生理盐水组(18只)。造模成功后3周,选取右侧纹状体 2 个坐标点注入骨髓基质干细胞悬液、中脑神经干细胞悬液、生理盐水5 μL。移植后5个月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取纹状体脑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治疗后第5个月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中脑神经干细胞组大鼠旋转次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5),且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 < 0.05),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神经干细胞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第1周,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纹状体内有BrdU与Nestin双重染色细胞;移植后第1个月,脑纹状体内出现BrdU/GFAP双重染色细胞和BrdU/NSE双重染色细胞;纹状体内存在TH阳性细胞,但未出现明显BrdU/TH双重染色细胞;移植1个月之后,BrdU与Nestin双重染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最终基本消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数量的BrdU/GFAP、BrdU/NSE双重染色细胞,BrdU/GFAP阳性细胞数量相对较多。同一时间点,中脑神经干细胞组也存在类似情况,但生理盐水组未发现双标细胞。结果表明,中脑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改善帕金森大鼠的行为学,且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成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再生困难,颅脑损伤后,损伤灶周边区域神经细胞的存活数量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有效地使移植入创伤性脑损伤灶周边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是目前神经修复再生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灶周边的成活、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加入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诱导刺激大鼠胚胎源性前脑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并在体外进行克隆培养,移植前行BrdU标记,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其增殖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并观察其移植到Fenney’s落体脑损伤模型鼠脑皮质内的成活和迁移情况。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克隆细胞球呈nestin和BrdU阳性,分化后呈NSE,GFAP,MAP-2阳性。免疫组化及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7,14d损伤灶周边散在BrdU阳性细胞,并且GFAP阳性细胞增多。提示前脑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能够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移植后能够在创伤性脑损伤灶周边存活和迁移,形态上显示出与脑组织整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X盒结合蛋白1基因可以转染至神经干细胞中并稳定过表达X盒结合蛋白1,转染后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优于普通神经干细胞。 目的:通过测定转染后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大鼠模型黑质内单胺类递质和α-突触核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转染后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27只帕金森病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对照组侧脑室内移植PBS,神经干细胞组移植空白神经干细胞悬液,转染组移植X盒结合蛋白1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悬液。分别于移植后7,14,21,28 d对各组大鼠进行诱导旋转实验观察神经功能; Western blot检测α-突触核蛋白水平;黑质切片后免疫组化染色测酪氨酸羟化酶(+)神经细胞。 结果与结论:转染组大鼠黑质内α-突触核蛋白表达量降低,酪氨酸羟化酶(+)神经细胞数高于神经干细胞组和对照组,且大鼠旋转实验中旋转行为改善。表明在帕金森病中,X盒结合蛋白1转染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率高,转染后可降低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从而改善帕金森症状起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庄园  武玉玲  于清梅 《解剖学报》2009,40(3):390-394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高温处理后神经上皮细胞存活和分化的作用。 方法 取孕12.5d小鼠胚胎神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高温组和牛磺酸保护Ⅰ、Ⅱ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自动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3、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温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MAP-2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高温组比较,牛磺酸保护Ⅰ、Ⅱ组细胞活性显著升高,凋亡率显著降低,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MAP-2表达明显增多;4个组比较,GFAP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牛磺酸对高温处理后神经管上皮细胞的存活具有保护作用,并可能促进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观察嗅鞘细胞(OECs)联合神经干细胞(NSCs)脑内移植对Parkinson病(PD)的治疗作用,首先将6-OHDA注射至左侧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制备PD大鼠。将成功制备的P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0.9%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移植NSCs或OECs组、OECs+NSCs共移植组和PD模型对照组。将培养并传至第3代的NSCs、OECs和OECs+NSCs分别移植到PD大鼠的纹状体内,于移植后7、14、30、60d检测PD大鼠旋转行为变化后处死,取脑做冰冻切片,行BrdU、酪氨酸羟化酶(TH)、p75免疫荧光和T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后21d以内,各组大鼠的旋转行为无明显变化;30d和60d时,单纯移植NSCs或OECs组和OECs+NSCs共移植组与生理盐水和模型对照组相比,旋转行为有较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OECs+NSCs共移植组的旋转行为改善更为显著。在移植后30d和60d,单纯移植NSCs或OECs组在移植区可见少数TH阳性神经元,而OECs+NSCs共移植组的TH阳性神经元明显多于单纯移植NSCs或OECs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OECs能促进胚鼠中脑来源的NSCs向TH阳性神经元分化;单纯移植NSCs或OECs和OECs+NSCs共移植,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但联合移植优于单纯移植。  相似文献   

14.
脊髓神经管神经上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胚胎大鼠脊髓神经管中分离神经上皮干细胞并诱导其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方法:利用无血清悬浮培养、单细胞克隆技术分离神经上皮干细胞;采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单标或双标染色技术,检测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和分化后特异性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用纹状体组织提取液,诱导神经上皮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结果:从胚胎大鼠脊髓神经管 中分离的细胞可以连续传代,表达nestin,它们分化后可以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与对照组3%相比,纹状体组织提取液可以诱导这些细胞中的12%分化成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结论:分离自脊髓神经管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multipotent),是增殖能力很强的神经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在一定的体外环境中能被诱导成为特定的神经元,提示其可以为神经移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5.
背景: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帕金森的有潜力的方法之一。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纹状体移植对帕金森模型大鼠旋转行为及脑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定点注射毁损黑质纹状体的方法构建帕金森大鼠模型;向造模成功的大鼠纹状体内分别移植1×106(共计20 μL)的第3代胚鼠神经干细胞或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行为明显改善。干细胞移植后3周,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移植干细胞的帕金森大鼠脑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增多,纹状体内可见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Hoechst 33324d标记神经干细胞在移植针道附近最为密集,并向远隔部位迁徙。干细胞移植后8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显示移植干细胞的帕金森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增高(P < 0.01)。说明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能够减轻6-羟基多巴胺引起的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改善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6.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caused behavioral dysfunction with massive neuronal loss. Cell transplantation may recover this deficit by replacing damaged brain cell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ransplant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or ES cell-derived neuron-like (ES-N) cells on behavioral function in ischemic rats. Seven days after MCAO, ES or ES-N cell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ipsilateral striata (but not the substantia nigra) of ischemic rats. Transplanted rats exhibited a gradual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rotations induced by methamphetamine compared to vehicle-injected rats. These rats also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ota-rod performance. At 15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mmunoreactivities for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and dopamine transporter (DAT) in the striatum were significantly recovered in rats grafted with ES or ES-N cells compared to vehicle-injected ra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rastriatal-transplantation of ES or ES-N cells improved the dopaminergic function and subsequently recover behavioral dysfunction in focal ischemic ra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体外培养胚胎神经管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孕12天大鼠胚胎神经管分离神经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为bFGF组、EGF组、bFGF+EGF组及对照组:培养过程中观察干细胞的生长,培养2小时做nestin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培养第5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培养细胞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状况。结果:取材细胞大部分为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各实验组均可促进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分 化。免疫组化中,EGF使神经干细胞增殖成团,增加GFAP的表达(P<0.01);bFGF能明显增加NSE及GFAP的表达(P<0.01);两种因子联合应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均比对照组增多(P<0.01)。结论:EGF和bFGF两类生长因子均能促进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在分化方面,EGF倾向于诱导干细胞增并向着胶质细胞分化,bFGF则诱导干细胞分 成更多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