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其“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 ,创作了《伤寒杂病论》 ,可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为《伤寒杂病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 ,通观全书 ,《内经》学术思想始终贯穿其间。今择其要者略述如下。1 整体观念《金匮》在《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整体观念 ,一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人体各脏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1 1 天人相应 《金匮》第…  相似文献   

2.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对《伤寒杂病论》序文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索问”、“九卷”二书各有八十一篇,其“八十一难”非今日之《难经》,这就否定了《伤寒杂病论》与《难经》的学术源流关系。今从《伤寒杂病论》对《难经》脉法的应用及其发展,探讨两者的学术源流关系,这对于研究中国医学史和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是不无裨益的。《难经》出现在《内经》之后,对脉学多有发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脉诊体系。而《伤寒杂病论》则是把《难经》脉法运用于临床的第一家,以下几方面可资说明。  相似文献   

3.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又称《八十一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成书年代难考。查本书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故其成书当不在东汉之后。本书用问答体裁,对《内经》及其他古医经中某些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于脉学及经络藏象等理论的发挥尤为突出。其中保存了一部分已失传的古籍内容,对提供研究先秦医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金匮”的重要性《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后世医家为了尊称和欣赏仲景书,将杂病部分给予荣誉称号叫做《金匮》。晋书葛洪传说:“洪著金匮药方百卷”。有的称《伤寒论》为“玉函”。《金匮》在理论上继承了《内经》和《难经》,同时张仲景更独创了理论体系,那就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这样就奠定了中医治疗内伤杂病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并总结了本身的宝贵临床经验,由此可知《金匮》这部古典医著在内容上是很  相似文献   

5.
第一讲《难经》的概貌《难经》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全书用问答体裁,辑为八十一难,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脉学、经络学、脏象学、疾病学、腧穴学、针法学等,均有进一步的发挥。它继承了先秦的医学成就,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此书,向以《内》《难》并称。为了帮助读者学习《难经》,首先对它的概貌作一简单介绍。一、《难经》的名义《难经》书名,最早见载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称为《八十一难》;梁·阮  相似文献   

6.
我教研《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读《论语》,学做人”的讨论激活了“中国哲学史”课的教学 ,开启了大学生在中国哲学经典中寻找人生智慧的风气。它的主讲者 ,系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齐勇教授 ,郭教授因之获得该校 1 995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有关人士据此提倡 ,高校应大兴读经典原著之风。有感于斯 ,笔者将多年来教研《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的心得整理成文 ,以期激活《金匮》课的教学 ,防止中医现存的经典葬送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声中。1 上溯与下联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称 :《伤寒杂病论》的创作撰用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相似文献   

7.
对《金匮要略》这部经典医籍,笔者认为应本着以下四条途径去精求探索,深入研究。 以经解经 中国医药学奠基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从《伤寒杂病论》序言可知,张仲景的学术渊源“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  相似文献   

8.
彭丽华 《环球中医药》2010,3(6):449-450
《难经》是以质疑问难的形式解释《内经》的论著,其发挥至理,剖析疑文,补《内经》之所未发,扩前圣而启后贤,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即“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相似文献   

9.
王周芳 《光明中医》2008,23(3):276-27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平脉辨证,是汉·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基本理论,用以诊察伤寒、杂病,“见病知源”的主要法则。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辨证学家和辨证学著作,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模式、方法和思想体系。现存《伤寒杂病论》分作《伤寒论》和《金匮》两书。考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在那些方面发展了《素问·热论》的理论?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伤寒论》的学术渊源本于内、难。尤其受《内经》理论的影响更深。论中六经名词(三阴三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集》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是张仲景在大疫之后抱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悲痛心情,发奋钻研古代医学理论知识,广泛采集各家医疗方法和冶病经验,在自己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将古医经、经方两家冶于一炉,  相似文献   

13.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4.
一、六经的来源《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仲景在自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卢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说明仲景之学,是总结前人学说,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  相似文献   

15.
现存之《金匮要略》,乃宋代翰林学士于馆阁蠹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盖此乃仲景《伤寒杂病论》之节略本。孙奇、林亿等在论序中说,“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  相似文献   

16.
张永文  蔡辉  沈思钰 《河北中医》2010,32(2):270-272
东汉张仲景因“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卒病论集·原序》)。《伤寒杂病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伤寒论·序》),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兹参考相关史书文献,对于张仲景生平事迹及其《伤寒杂病论》方源进行考证,并提出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7.
浅议《金匮要略》治杂病以祛邪为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以祛邪为主,杂病以扶正为主”的口头禅登上了大雅之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上。笔者曾对此提出异议,因为《金匮》治杂病“以祛邪为主”的概念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尚未建立,故有必要书面论述之。1 杂病之成,首责外邪 杂病,即《伤寒杂病论》之杂病,亦即今之《金匮》所载诸病。《金匮》首篇告诫“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  相似文献   

18.
“难经”,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内经”并重,因此后世有“内难”之称。“难经”初见于志书的,隋书经籍志记载有“黄帝八十一难二卷。”“难经”初见于文学书籍的,梁阮孝绪七录记载有“黄帝众难经之目。”“难经”初见于医籍的,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现在为了便于了解它的概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疾病预后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洪涛 《河北中医》2006,28(4):299-300
疾病预后学说是《内经》、《难经》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其理论依据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五行生克制化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的疾病预后学说,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有着广泛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一、沿革《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为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难,读去声,问难之义。皇甫士安的《帝王世纪》说:“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至隋萧古著《五行大义》,唐李善注《文选·七发》,他們引用《难经》文字,竞称《黄帝八十一问》,可見“唯”只是“问”字的互词而已。所以《史记·黄帝本纪》里“死生之说,存亡之难”两句的《索隐》云:“难,犹说也,凡事是非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曰难。”凡此均足以说明“问难”是所以名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