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谷草转氨酶/血小板(APRI)及透明质酸(H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比较分析符合条件的250例慢性乙肝肝炎患者肝硬度、APRI、HA单项及联合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诊断效果,并分别绘制ROC曲线。结果肝硬度、APRI、HA单项及三项联合对S2~S4期肝纤维化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71、0.51及0.78;对S3~S4期的患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62、0.78及0.85;对S4期的患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52、0.75及0.81。结论肝硬度、APRI、HA三项指标联合可提高各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诊断效果,在肝纤维化的动态监测上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血清sICAM—1、HA与慢性肝病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清透明质酸(HA)与肝病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肝穿刺取得肝脏活体组织进行HE和网状纤维染色了解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用EILSA法检测sICAM-1,用RIA法检测HA。结果:肝脏损伤组的sICAM-1和H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病情越重、sICAM-1和HA水平越高,且与AL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sICAM-1和HA是判断慢性肝病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行肝叶切除术围手术期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5例伴乙肝肝硬变的手术患者根据疾病和手术的不同分为肝叶切除术组(n=18)和非肝叶切除术组(n=17),并分别于术前、术毕和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非肝叶切除组患者的PT、APTT和TT在手术前后不同时相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叶切除组PT水平术前明显高于术毕和术后,并明显高于非肝叶切除组(P〈0.01),APTT术后则明显高于术前和术毕,也高于非肝叶切除组(P〈0.01),而TT在组内不同时相间及与非肝叶切除组相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Fbg和D-D水平术后均较术前和术毕明显升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实施肝叶切除术时,血液处于低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提示有潜在出血的危险,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建立四氯化碳中毒性及人血白蛋白免疫损伤性两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完成后予不同剂量hALR(50μg·kg-1·d、10μg·kg-1·d)治疗.在不同的时间点留取大鼠血清标本,测定透明质酸浓度.结果在两种模型中hALR治疗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治疗1、2个月)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四氯化碳模型分别为340.7±32.1、234.1±19.5;人血白蛋白模型分别为366.5±32.3、287.3±30.1).高剂量hALR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四氯化碳模型分别为203.3±15.5、134.1±9.8;人血白蛋白模型分别为218.9±15.8、143.1±8.7)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四氯化碳模型分别为273.3±13.4、186.6±11.3;人血白蛋白模型分别为276.1±23.4、198.7±11.5).结论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可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含量. 相似文献
5.
6.
[摘 要] 目的 探索血清miRNA-122在乙型病毒肝炎及晚期肝纤维化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法,选取2014 年3 月至2016 年6 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进行肝穿刺活检的乙型肝炎患者320 例和健康对照者310 例。参照201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纤维化分期。RT-qPCR法检测血清miRNA122,ROC分析miRNA-122 对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320 例乙肝患者纤维化分期S0-1 者98 例,S2 者82 例,S3 者66 例,S4 者74 例。健康对照者血清miRNA-122(1.00±0.09)显著低于S0-1(4.76±1.13,t=21.52,P<0.001)、S2(3.97±0.85,t=22.43,P<0.001)、S3(2.83±0.56,t=20.72,P<0.001)和S4(2.48±0.41,t=22.34,P<0.001)组乙肝患者。血清miR122与肝纤维化分期(S0,1,2,3,4)呈负相关(r=-0.328,P=0.033)。AST、HBV-DNA、ALB、PLT、FIB-4、APRI、miRNA-122是乙肝患者晚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miRNA-122 对不同肝纤维化程度乙肝患者的预测价值能效较好(P<0.05),尤其是晚期纤维化组(S3+S4 组)和肝硬化组(S4 组)能效更佳(AUC>0.700,敏感性和特异性均>70%,P<0.05)。结论 血清miRNA-122可作为乙肝患者无创纤维化评价指标,尤其是针对晚期纤维化乙肝患者。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原发性肝癌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肝纤维标志物HA、LN、Ⅳ.C的水平,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138例患者血清3项指标的含量,并以25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检查,结果显示;肝癌组与肝硬变组IV.C的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慢性肝炎轻度组3项指标中Ⅳ.C的阳性率最高(P〈0.01)。提示血清Ⅳ.C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的敏感指标,对肝癌与肝硬变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中间必经阶段,早期诊断、治疗肝纤维化可逆转肝硬化的发生,从而破坏"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这条"死亡链"。现就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两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以及诊断治疗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清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的含量水平在肝纤堆化患者中的变化,分析LN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20饲各种病毒性肝炎患者及11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LN水平,比较各组病毒性肝炎之间及健康献血者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差异,结合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LN水平在慢性肝炙患者明显升高,以肝硬化者为最高,4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王著性(P<0.01),其升高程度与肝纤雏化及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测定血清LN水平对肝圩维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及Ⅳ型胶原(CⅣ)等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探讨其在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7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A、LN、PⅢNP和CⅣ的含量,以肝组织活检作为“金标准”,评价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及其用于鉴别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的含量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由高至低分别为HA(r =0.687)、PⅢNP(r =0.490)、CⅣ(r =0.406)和LN(r =0.392);自S2期开始,以上4项指标的水平均显著升高,与S0、S1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肝纤维化(S0~S1)和明显肝纤维化(S2~S4)两组间4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显示:单项指标预测明显肝纤维化时,AUC由高至低分别为HA(0.846)、PⅢNP(0.786)、CⅣ(0.747)和LN(0.638);敏感性分别为LN(Se =80.57%)、HA(Se =75.16%)、CⅣ(Se =73.38%)和PⅢNP(Se =69.54%),特异性分别为HA(Spe =90.25%)、PⅢNP(Spe =81.89%)、CⅣ(Spe =71.51%)和LN(Spe =65.50%),准确性分别为HA(83.18%)、PⅢNP(75.74%)、LN(68.46%)和CⅣ(62.53%)。4项指标联合检查,诊断的敏感性降低(Se =68.85%),特异性提高(Spe =92.96%),诊断准确率提高至86.44%。结论单个指标检查中,HA是诊断肝纤维化最有价值的一项,4项指标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肝脏脂肪变性会削弱肝硬度测定(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的诊断效能,本研究旨在探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对于LSM...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络欣丸治疗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的效果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酒精诱导HF动物模型.6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阳性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肝络欣丸低、中、高剂量(剂量分别为2.5、5和10g/kg)治疗组.模型组和肝络欣丸治疗组造模4周后,模型组和正常组0.85%氯化钠灌胃,治疗组大鼠予肝络欣治疗,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5、5和lOg/kg),灌胃,每日2次,对照组试验时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浓度为1.25mg/ml的混悬液使用.实验8周后结束,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1V-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HA、LN、Ⅳ-C水平明显升高(P<0.01);肝络欣丸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降低血清ALT、AST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络欣丸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降低HA、LN、Ⅳ-C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络欣丸低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LN、HA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络欣丸能有效改善酒精诱导的HF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可以有效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AST等酶学指标和HA、LN、Ⅳ-C肝纤维化指标的含量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抑制星状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减轻肝细胞纤维增生以及肝细胞脂肪样变,促进肝脏代谢和肝细胞再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肝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生及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能力.肝干细胞的研究是当今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肝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必将为肝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文就肝干细胞的分类、来源及在肝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全球发病率高, 危害大。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表现, 病程可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是研究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化学毒物诱导模型、外科手术干预诱导模型、饮食诱导模型及乙肝病毒模型等, 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较好地模拟临床实际肝纤维化发病进程。本文对目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综合评述肝纤维化诊断的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及进展。方法 总结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表现及最新进展,评价各种方法的特点。结果 影像检查不但能显示肝纤维化及肝硬变的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肝脏血流动力学、水分子弥散、生化代谢等反映功能微观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新技术磁共振弹性成像的出现,对肝纤维化诊断意义重大。结论 影像学检查,尤其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与鉴别、严重度评价等方面作用重要,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HBV DNA的表达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定量PCR技术测定了170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血清HBV DNA,同时应用肝穿刺活检对肝组织的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活动度进行了观测。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越高,其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越强,且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HBV复制是启动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病变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非侵入性方法评价肝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综合评价非侵入性评价方法 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通过总结血清纤维化标志物、超声、CT和MRI在评价肝纤维化中的应用现状及最新进展,以评价这些非侵入性方法 的应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 结果 各种非侵入性评价方法 除了能诊断肝纤维化外,还能对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但目前的非侵入性方法 还不能有效监测肝纤维化随时间的演变情况和对治疗的反应.结论 非侵入性评价方法 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组织活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斑蝥酸钠维B6注射液时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斑螫酸钠维B6注射液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和临床体征的变化.结果 血清HA、PCⅢ斑蝥酸钠维B6注射液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肝功能明显好转(P<0.05,P<0.01),效果优于对照组.斑蝥酸钠维B6注射液可使部分患者蜘蛛痣、肝掌消失,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斑蝥酸钠维B6注射液具有抗肝纤维化,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储备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动态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断流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2组肝储备功能指标[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CHOL)〗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三型前胶原N端肽(PC-III)、透明质酸(HA)、四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组TBA、PC-III、HA、IV-C、LN分别均较术前显著减小,CHE、PA、CHOL分别较术前显著增大。观察组TBA、PC-III、HA、IV-C、LN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CHE、PA、CHOL较对照组增大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流术可显著提高患者肝储备功能及稳定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